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增长生态学模型的两种表达维度

经济增长生态学模型的两种表达维度

时间:2023-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L和资本K是传统经济理论中最重要的要素概念,但在经济生态学模型中它们成为状态变量或融入相关函数。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和基本经济制度安排,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演化到现阶段的一种客观结果和状态性存在。

劳动L和资本K是传统经济理论中最重要的要素概念,但在经济生态学模型中它们成为状态变量或融入相关函数。生产、分配都存在L和K的合理配置问题,均衡范式下是求最优解,然而复杂系统往往没有解析解,而是状态变量的过程性呈现,故需将问题转化。用Logistic方程表达该过程时,状态变量就是目标变量,其他内容体现在相应参数上。由于存在“为资本而生产”和为“生产者社会的生活过程不断扩大”的动机区别,便有了理论模型的目标变量的选择问题,从而出现“物的维度”与“人的维度”的不同表达形式。

4.2.1“物”的维度:以资本积累、财富增长为经济活动(生产)的目的

经济学传统上长期依循“物的维度”,以财富或资本K的积累增长为核心目的,而劳动L成为手段,相应支付只是一种成本或必有消耗。在此视角下,社会财富的形成来自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并按各自贡献获得相应报偿。从系统的运行看,分配给K的部分进行折旧补偿和扩大再生产投资,分配给L的部分需进行劳动力再生产,前者积累形成物性的资产财富或相应权益,后者形成劳动力本身。当“为资本而生产”时,前者的成果即财富或资本的积累情况,就是目标变量和状态变量。对Logistic方程适当变形,将上述逻辑简单表达如下:

在式4-3中:xK为财富或K积累的状态变量,k为增长率,d为消耗率。要注意的是,经济活动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耗散:一是纯粹的手段性消耗或说“纯消耗”,如生产交换环节转化成废能废熵的部分、交易成本、制度成本等等;二是L部分,它将主要用于人的消费——既支撑着劳动力再生产,又是市场需求的源泉,不妨称为“消费耗散”。本书定义纯消耗包含在k中,d仅体现消费耗散。

由于上式将“人”的范畴处理为成本消耗项,也就不能反映人的发展,从而不能有效体现知识积累、技术变迁等范畴。Galor (2000,2005)[53-54]的统一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水平依赖于人均教育水平以及总的人口规模。这就是说,长期的技术进步(变量T)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再生产的规模与质量。式4-3并非劳动力再生产逻辑的直接表达,也就难以体现式4-2的逻辑,即不能体现N的内生增长。因此,这种“物的维度”的表达形式,不太适合于讨论经济进化问题。

另一方面,只要是“物的统治”下的经济(如资本主导等,无论名义制度形式是什么),其运行都将依循式4-3的逻辑,体现相应特征。也就是说,式4-2又是对相应类型经济系统运行特征的一种客观描述。

4.2.2“人”的维度:以人的发展、人力资本增长为经济活动(生产)的目的

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无疑应该是实现人的更自由的生存与发展,当然,这离不开物(资本)的积累,但后者是手段性和从属性的。在“人的维度”的模型中,目标变量是人作为一种生态种群的发展状态。对于一个社会经济系统,这首先体现为人口规模(n)变化。但仅以人口规模作为状态变量不太恰当,因为存在生存方式、生活品质等差别。若将议题转换成为经济系统的劳动力再生产,便基本能化解该问题。高品质生存生活方式,意味着系统的相应高耗散水平,如果不是人口少而可用资源极丰富(未受饱和效应制约)的情况,就必须有相应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质量要求相应提升——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增加,耗损系数d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劳动力质量的体现和实现,需要相应物性范畴(生产资料)的支撑,由此可将物化劳动等范畴内化。如在孟捷、冯金华(2015)[207]的模型中,劳动量就包含了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且活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别。这表明,一旦恢复“人”的中心地位,是可以将L和K统一起来的,从而解决二者分化对立的矛盾(理论意义上的,不同于现实情况)。所以,将这一系列逻辑表达为广义的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从而写同式4-3形式相近但涵义区别的表达式:

在式4-4中,x为体现了广义劳动力再生产要求的人口情况状态变量,k为增长率或出生率,d为淘汰率或死亡率。x是人口规模、质量、结构及其物性条件的系统表达,或说人力资本与有效物化资本的综合[5],可将x称为“广义劳动”。也可以说,该式是马克思再生产模型的一种经济生态学转换或发展形式。

式4-4首先是对人口增长饱和效应机制的通用表达,但其在现实中的体现形式却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与具体经济社会的存在方式、发展水平以及自然禀赋等(So、T和NR)密切相关,既可能是在增长波动中的某个时期超过负载能力(xt>N)而以马尔萨斯方式强制耗散(人口在较短时期急剧下降),也可能由于高生存成本等因素而引致人口低增长,如此等等。

另一方面,基于广义劳动x概念,该式就内含了Galor (2005)[54]的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关系逻辑的意涵,再结合式4-2便可在一定层面上体现N的内生增长。这样,就拓展了扩大再生产的涵义,不仅有一般的生产规模扩大问题——x的增长,而且有经济系统本身的发展——N的增长,内在地体现着经济进化逻辑。

4.2.3两种不同表达维度增长模型的基本关系

经济增长的生态学模型存在两种表达维度,也就存在研究中如何择取应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两种维度模型的关系及各自适用范畴。

对于二者关系,需先从哲理层面加以理解。CAAS模型已说明,社会经济系统属人类全子,而人类全子包括物理化学水平、生物生态水平和人类水平等阶序。“物的维度”的模型主要体现为前二类水平,而“人的维度”则是三个水平层级的综合体现。换言之,后者的逻辑包容了前者的逻辑。

从现实情况看,当今世界各国的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虽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经济活动总体上都主要由资本主导,执行着资本职能。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和基本经济制度安排,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演化到现阶段的一种客观结果和状态性存在。“物的维度”的模型体现着这种模式的特征,但不能直接反映它的适应性水平。而“人的维度”的模型,则体现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规律。社会经济系统按其现实模式运行,运行效果和状态则由其的内在规律所决定,并由此反映既有模式的适应性水平。也就是说,需要基于“人的维度”模型探讨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规定性与适应性要求,基于“物的维度”模型分析现行经济模式的特征,综合运用从而揭示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制度要求等问题。

再从模型的参数关系看,两式的N是同一性质的,但式4-3中的N需由外部给定,而式4-4则体现了N的内生逻辑,也就是说,前者的N由后者的逻辑决定;又由于x包含物化劳动即xK范畴,故除了必要情况下之外,一般都用x来统一表达。

此外,二种模型又各有自身局限:“物的维度”模型未有效体现N的内生增长,更适合于讨论经济均衡问题,而非经济进化问题。理论上“人的维度”模型适用于对两类问题的讨论,但它对短期经济均衡问题不够灵敏。

综上可见,研究中可以“人的维度”模型为基本分析框架,并主要基于“物的维度”模型探讨经济均衡问题,基于非均衡并包容均衡,在经济进化(发展)框架下讨论经济均衡(狭义增长),由此实现对经济增长及其制度要求的整合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