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和投资行为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和投资行为的影响

时间:2023-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个人所得税主要作用于家庭,所以本章着眼于个人所得税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本书将主要以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行个人所得税与私人储蓄行为的关系的研究,因此对预防动机与遗赠动机理论只做简单的阐述。我们就以上述介绍的生命周期理论为模型基础,来分析个人所得税对储蓄行为的影响。图3-8所以说,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还是要考虑其消费的时间偏好。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投资行为的影响在本质上和对储蓄行为影响

(一)储蓄与储蓄理论

从广义上讲,储蓄包括家庭储蓄(或个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储蓄,反映在宏观经济模型上就是

I=S+(T-G)+(M-X)C=aWR+bYL

其中,I是投资,S是家庭储蓄,T是政府税收,G是政府支出,M是进口,X是出口。因为个人所得税主要作用于家庭,所以本章着眼于个人所得税对家庭储蓄的影响。

一个家庭的收入可以分为这样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当前的消费;一部分用于未来的消费,即储蓄。有关储蓄的理论我们介绍以下三种:生命周期理论、预防动机理论和遗产馈赠动机理论。

1.生命周期理论

(1)基本观点:

生命周期假说源于一个简单的思想,即人们为退休而进行储蓄,因此在工作期间进行储蓄以便能够在退休时消费。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们实际的消费行为表明,每个人总想把他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上作最佳的分配,以得到一生最大满足。为此,一个消费者会估计他一生的总收入,然后考虑在人生全程中如何支配这些收入。

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消费者在任何年龄段配置于消费的资源只取决于他的生命周期收入(一生劳动收入与继承财产的现值),与当前收入无关,按稳定的、接近于预期平均生活消费的消费率进行消费,因此短期的储蓄量取决于当前收入偏离平均生命周期收入的程度。当前收入与平均生命周期收入的差称为“临时性收入”,临时性收入的变化越大,偏离程度越大。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影响储蓄率的主要因素包括:长期利率水平、退休期、信用市场的完善度和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遗赠动机。

①长期利率水平的影响。利率的短期变动只会在很小的程度上影响到财富的总量,所以储蓄率大致与利率无关,即r对s的效应在短期为0。但在长期的情况下,利率的高低会影响到财富总量的变化,从而使人们重新配置自己的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影响储蓄率,且这种影响为负。

②退休期的影响。如果退休期较长,财富曲线的顶点会前移并上升,表明财富—收入比率和储蓄率会提高。

③信用市场完善度和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信用市场不完善和将来收入、支出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家庭不能借入一定数量的钱来实现不受约束的最优消费计划,这样的约束将产生延迟消费并增加收入—财富比率和储蓄率。

④遗赠动机的影响。遗赠动机是指人们有将财产留给下一代的意愿,这种意愿使得储蓄率增加,并产生一个较高的财富—收入比率。

(2)函数:

其中,WR为财富,YL为劳动收入。

图3-5

在工作期间(持续WL年),个人进行储蓄从而积累资产。在工作结束时,个人开始靠这些资产为生,在随后的(NLWL)年进行负储蓄直至死亡。消费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在水平C上,所有的资产在生命终结时全部耗尽。如图3 5所示。

其中,a=1/(NL-T)为消费对财富的边际倾向,b=(WL-T)/(NL-T)为消费对收入的边际倾向,WL>T,T是个人所处的其人生中的某一年龄段。

2.预防动机理论与遗赠动机理论

许多经济学家研究了老年人的消费和储蓄。他们的发现向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疑问。老年人并没有像该模型所预言的那样有负储蓄。也就是说,如果老年人努力要使自己其余年份的消费平稳,那么,他们并不会像生命周期理论预言的那么快地消耗自己的财产。对此,第一种解释是,老年人关心未预期到的那部分花费,比如重大疾病等的花费,即存在预防性储蓄。第二种解释是,老年人想给子女留下财产。这也就是说,最简单的生命周期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消费者的行为。

这样两个动机在我国显得尤其明显。因为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体系都很不完善,使得居民需要进行储蓄以预防生病与养老。另外,东方的传统观念认为应该给子孙留下财产,所以产生更大的遗赠动机。

本书将主要以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行个人所得税与私人储蓄行为的关系的研究,因此对预防动机与遗赠动机理论只做简单的阐述。

(二)个人所得税与储蓄投资行为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的收益率来实现的。我们就以上述介绍的生命周期理论为模型基础,来分析个人所得税对储蓄行为的影响。

假设一个人一生中的收入为Y,全部用于消费。在工作阶段(第一阶段)消费C1,退休阶段(第二阶段)消费C2,而第二阶段的消费全部来自第一阶段的储蓄,那么C2=(1+r)S1=(1+r)(Y-C1),其中r表示利息率,公式可以改写为Y=C1+C2/(1+r)。(1+r)就是第二期消费折现到第一期的折现率。图3-6表示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消费的关系,AB可以被当作一条约束线,其斜率为(1+r),也就是第一阶段每放弃1元钱的消费可以在第二阶段消费(1+r)元。A点表示所有的收入均用于第一阶段的消费,B点表示所有的收入均用于第二阶段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和约束线相切于E点,在E点对收入进行两阶段的分配效用最大。

图3-6

图3-7

以上分析是在不考虑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的生命周期模型,如果政府对个人收入征收税率为t的比例所得税,那么收入就从Y转变为Y(1-t),相应的约束线也会发生变化。征税后,我们来看储蓄行为的变化,见图3-7。

第一阶段,因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并不影响利率水平,所以新的约束线斜率不会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就是第一阶段的1元钱仍旧可以用第二阶段的(1+r)元来替换。所以,收入的减少使得约束先从AB平行向左移动至CD,相应的最优收入分配点也移动到了E1。从图中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使得个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消费都下降,也就是使得个人的消费和储蓄都下降了。

但是,以上情况有一个假设条件,就是个人对于消费的时间的偏好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无差异曲线也是水平移动的。但事实上,因为个人所得税使得收入下降时,个人的选择可能出现变化,其或者选择保持第一阶段的消费水平不变,或者选择第二阶段的消费水平不变,抑或者选择一种中间状态,反映在图3 -8中。E2表示的均衡是保持第一阶段消费不变,那么个人所得税使得储蓄减少;E3表示的均衡是保持第二阶段的消费不变,那么必须增加储蓄。

图3-8

所以说,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还是要考虑其消费的时间偏好。

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投资行为的影响在本质上和对储蓄行为影响是一样的。一个人的收入或者用于投资,或者用于消费[7],Y=I+C,而理性人的投资决策都是为了以牺牲现在的消费而换取未来更好的消费,所以从本质上讲和现在储蓄为了未来消费是一样的。又因为我们只考虑个人所得税而不考虑投资收益的税收,所以个税只是影响了收入,使之由Y下降为Y(1-t),这是与储蓄行为一致的。我们只要理解了个人所得税对储蓄行为的影响,将储蓄更换为投资,便理解了个人所得税对投资的影响。同样,这样的影响还要考虑个人的投资-消费偏好。

在个人所得税中,影响投资与储蓄最大的是利息税。利息税是“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简称,主要指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存储人民币、外币而取得的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始于1950年,当年颁布的《利息所得税条例》规定,对存款利息征收10%(后降为5%)的所得税,1959年利息税停征,1999年再次恢复征收。开征税率为20%。

征收利息税的理由有二:一是为了抑制储蓄的过快增长,“把储蓄赶出去”,刺激居民消费和投资;二是为了缩减贫富差距。

就抑制储蓄而言,大量调查表明,居民储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吃利息”,而是由于对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和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预防,目的是为日后养老、子女教育、防范失业等做准备,不论利息税多高,这些储蓄都不会有明显减少。利息税对分流储蓄的作用因此而变得无效。

就缩小贫富差距而言,我国的储蓄状况是,80%的人拥有20%的存款,而我国的利息税征收既没有采用世界各国通行的所得税收优惠原则,也没有采取累进税率的规则,而是按照20%的比例“一刀切”征收,这对富人的影响有限,而对穷人尤其拥有预防性储蓄的损害则比较大,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社会公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