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国际分工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国际分工

时间:2023-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国际分工演变的内在动力和因素,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也是通过上述因素作为传导机制,从而发挥作用的。本书将在下文集中分析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产品市场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和东道国的国内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种投资可能会使东道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国际分工演变的内在动力和因素,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也是通过上述因素作为传导机制,从而发挥作用的。由于对外投资的动机和形式具有多样性,其对国际分工影响的渠道也不尽相同,从而对国际分工的影响结果也会出现差异性。邓宁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为四类,即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资产寻求型;并将这四类动机和经济发展阶段、对外投资发展阶段相结合,从而动态地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演变(见表3- 2)。

表3-2 不同时期影响FDI的企业动机/战略的对比

一、市场寻求型直接投资与国际分工

市场通常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类。市场寻求型直接投资也应该分为产品市场寻求和要素市场寻求,但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有着重要差别。因此,本书将分别研究两类投资与国际分工之间的关系。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要素。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完全取决于禀赋状况,而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则包含自我积累和培训的过程。因此,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在劳动力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更需要一个较长的自我积累过程,所以以自然资源为目标的市场寻求型直接投资产生得较早。本书将在下文集中分析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分工的关系。

劳动力生产要素寻求型的直接投资主要是伴随着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和东道国劳动力要素比较优势的不断凸显。根据表3- 2,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出于这一动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不断凸显出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增加,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不断升级,所以在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改变了资源型贸易和初级投入品贸易占主导的格局,参与了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得到提升。

产品市场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和东道国的国内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影响该类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因素还包括:市场规模和人均收入、市场成长性、加入区域和全球化的进程、当地消费者的偏好特征、市场结构等。该类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对产品贸易存在着替代作用,即用本国生产的产品替代从国外的进口。当然,这种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不止于此,它还会对东道国竞争性企业造成致命的冲击。因此,这种投资可能会使东道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资源寻求型直接投资与国际分工

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世纪末,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国际化的产物,同时又对国际分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初期、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到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可以看出,对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支撑本国工业化进程、获取国际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经济发展落后国家的投资也形成了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比较稳定的国际分工,即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在资源上的分工关系。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也逐步减弱。

1914年以前是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英国是这种类型投资的主体,投资主要分布于亚洲、拉美和欧洲。因为这些地区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争夺势力范围、巩固对殖民地的统治以保证资源供给,是发达国家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性资源及能源,如石油和煤炭等行业;但投资规模较小。所以,此时由这类直接投资建立的国际分工具有很强的侵略和掠夺的不平等色彩。

1914—1945年是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投资的主体主要是英国和美国,投资区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投资的领域扩展到天然气产业。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在资源上的影响程度更深,范围更广。此时,在资源领域内的国际分工也处于扩张阶段,尽管欧洲由于战争和经济的发展退出了这种国际分工,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仍具有较强的不平等色彩。

1945—1980年是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比重不断下降的阶段。英国、美国和荷兰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遍及世界各产油区域,对世界资源的控制度进一步强化。但是,这类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趋于下降,制造业投资比重趋于上升。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到1974年,英国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总额中,制造业比例由40%上升到70%,而采掘业的投资比重由25%下降到19%。由于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不再是赤裸裸的殖民掠夺,但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依靠经济上的霸权,此时的国际分工仍具有不平等色彩。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达国家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发展中国家采用交钥匙合同、管理合同等非股权参与方式进行资源及能源的直接投资。

1981年至今是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适应性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跨国并购成为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也是大中型跨国石油企业并购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的逐步推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也开始参与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甚至直接购买发达国家的能源公司,所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能源上的国际分工格局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能源领域的国际分工已经不再是过去发达国家完全执掌下的分工体系。

通过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源领域内的国际分工的演变过程是强制性掠夺逐步弱化的过程,但分工的不平等性依然存在;从发达国家完全控制着资源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到发展中国家不断参与的过程;从资源寻求型投资迅速扩张到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这些变化说明了资源领域的国际分工正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历着微妙的变化,并且这种国际分工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减弱。

三、效率寻求型直接投资与国际分工

效率寻求型海外直接投资旨在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通过表3- 2可以看出,这类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跨国公司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全球性最优配置来增强竞争优势。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演变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下的整个生产体系的竞争,而不是单个工厂和企业之间的竞争。目前,这种投资方式已成为发达国家水平投资的主要形式,而发展中国家这种投资的方式还相对滞后,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充当“世界加工车间”的角色。这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尚未达到通过技术、生产能力或品牌管理等成为国际生产体系价值链的配置主体的要求。通过效率寻求型投资使得整个世界体系的国际分工更加细致,分工的基础仍为各国的比较优势,但国家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已被悄然置于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分工上主要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

四、资产寻求型直接投资与国际分工

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战略性资产,以获得新的所有权比较优势。所谓战略性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不同于竞争对手且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殊资产,如技术能力、快速产品开发周期、品牌管理、对分配渠道的控制或优先取得、有利的成本结构、购买者和销售者的关系、企业分销网络、研发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声誉、信息技术等。从表3- 2中可以看出,这类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并且促进了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发展中国家企业普遍处于竞争劣势,且国内战略性资产非常有限。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成为获取战略资产的重要途径。资产寻求型直接投资也是发展中国家迅速提高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打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位置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