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引进外来直接投资为起点,并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此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外汇储备的急剧攀升、贸易摩擦的不断扩大,“走出去”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每年净增长额都在400亿美元以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我国以往资本内流的单一格局,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模式的转换。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阶段及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的形式主要是商品贸易,生产的国际化方面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大幅度增加,而我国企业在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中参与度还较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不过,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自2002年以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发展迅速,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回顾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产生阶段。这一时期的投资额低,投资主体主要是外贸企业,一类是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专业贸易公司,一类是省市所属的经济技术公司。由于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关于跨国公司的负面认识仍居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对外投资非常有限。例如,1982年和1983年的投资流量分别只有4 400万美元和9 300万美元,到1984年也不过1.34亿美元。
第二阶段(1985—1991年):早期繁荣阶段。1985年,对外经贸部通过决议,任何企业实体,只要有相应的资金、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以及合作伙伴,均可申请设立海外合资企业,致使我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始进行海外投资。这一时期的投资企业不仅有外贸公司,而且有首钢一类的制造类企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1984年的1.34亿美元跃升到1985年的6.29亿美元,进而到1988年的8.5亿美元。但1989年国家收紧了对外投资政策,中止了对贸易性海外投资的审批,使这一繁荣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1992—2002年):稳定发展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央政府明确表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战略。许多地方政府与企业也认识到海外经营的重要性,致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1991年的9.13亿美元跃升到1992年的40亿美元,此后一直到2001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都保持在20亿美元以上,并且较为稳定。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快速增长阶段。自2003年后,在“走出去”的国际经贸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参见图3- 5),很多企业参与到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等对外直接投资中来。这一方面是由于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和经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无论产品市场还是投入品市场对海外的依赖程度都不断增强,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为了稳定两个市场,企业也有“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图3-5 1990—2007年中国ODI流量
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通过表3- 3可以看出,我国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地,ODI和FDI之比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我国的OND系数仍较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参见表3-4)。因此,根据邓宁(Dunning)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划分,我国目前仍处于第二阶段。
表3-3 1996—2006年ODI和FDI流量比
数据来源:世界投资报告(1997—2007),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UNCTAD)。
表3-4 1996—2006年中国OND与美国、日本及印度的比较
注:OND=(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FDI流量)/(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全球国内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世界投资报告(1997—2007),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UNCTAD)。
二、中国对外投资对我国国际分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深化,尤其是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的提出,将我国的生产和销售融入到国际化中,而且现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居高不下,国际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增加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加速国际分工的进度,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
从图3- 6和图3- 7可以看出:1980—1994年,我国工业品的出口和进口相当,而初级品的出口高于进口,说明这一阶段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1995年以后,我国工业品的出口逐步超过进口,并且差距逐步扩大,说明我国工业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逐步得到改善。不过,在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下,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不断升级,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改善,但所处的位置仍然较低。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由于规模小,所以对我国的国际分工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仍然是要素禀赋状况,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我国产业上的比较优势,而外商投资所起的作用较小(参见表3- 5)。
图3-6 1980—2007年中国初级品进出口总值
图3-7 1980—2007年中国工业品进出口总值
表3-5 2003—2007年我国ODI行业分布表
续表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上来看,在1978年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主要是为我国进口外国先进机器设备上的方便而设立的一些服务型公司。因此,这种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规模较小,但却为我国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窗口,对以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制造业的大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1996年以后,我国出口迅速增加,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顺应这一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时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为我国的产品寻找市场;第二,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投入品来源。通过表3- 5可以看出,自2003年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所以,这一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是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不断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更能稳定和促进我国国际分工的不断升级。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将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增加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表3- 5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2.8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两倍,而2007年制造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达到了21.3亿美元;并且2006年我国在金融领域的投资达到35.3亿美元,2007年为16.7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多元化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