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是各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各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民族精神,是各民族的标志,对维护和加强民族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民族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军事、宗教等活动息息相关,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特殊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其充分展现了各民族的独特魅力, 有着极大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民族健身操是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兴的体育健身项目,是时代赋予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新型产物,有独立的评分规则和评分方法。它把广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舞蹈与健身操动作合二为一,不仅继承了民族舞蹈的优秀元素,也开拓了民族舞蹈的现代性,让民族文化和体育健身融为一体。民族健身操结合了现代体育健美操的编排原则和手段及运动套路等,但保留着民族舞蹈元素和民族素材的精髓。它不等同于一般的健美操,因为它的根源是民族性,除了具备健美操的一般特性外,在服装、动作编排、音乐选配等方面都要求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它也不等同于民族舞蹈,因为民族健身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健身、娱乐和文化的传承,而不是纯艺术的表现形式。所以民族健身操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衍生项目之一。云南省少数民族健身操分别以彝族、白族、傣族、藏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等民族的生产生活为蓝本,加入了大量的体育元素、部分舞蹈元素和民族素材。在音乐的编排上,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尚动感的节奏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有民族性、体育性、观赏性的特点。它们是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内容丰富,风格迥异,技术要求不高,运动强度易于控制,自娱自乐,并以消遣性和游戏性的活动方式进行,迎合了人们的喜好,使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云南的民族健身操研究是从1998年开始的,早在1999年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白族的“海斯弋”健身操就获得了金奖。2003年开始我们系统地对少数民族民间民俗舞蹈进行田野调查、整理收集,并对收集整理后的少数民族民间民俗舞蹈进行二次创编,探索性地创编出科学性、时代性、健身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云南少数民族健身操6套,并在云南电视台播放,效果不错。同年,在宁夏举办的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佤族的“佤勐格”、白族的“鞭鼓操”再次获得金奖。2005年创编的佤族健身操在广州举办的全国首届民族健身操比赛中获得金奖。2007年由云南省体育局策划,云南省群众体育指导中心负责实施,由我为课题组负责人再次创编了15套民族健身操,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两次举办全省培训班,在2009年和2010年的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举行展演比赛,并作为全民健身项目向国家体育总局推荐。2007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佤族的“歌络”、彝族的“跳弦”再次获得金奖。这些竞赛活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有力地推动了云南少数民族健身操运动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