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欧洲的重建及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几乎都面临市场国际化空前激烈的竞争局面,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外部发展的种种不适应的问题凸显,企业必须直面更加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解决如何迅速捕捉机会,如何有效实现企业的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动态平衡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战略管理研究萌芽后,战略管理研究迅速发展,有关战略管理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理论研究流派也纷纷涌现。
关于战略管理理论流派的划分,国内外学界并无一致的看法。著名学者明茨伯格教授在分析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人员的学术观点后,将战略管理理论划分为十大流派。
(1)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将战略的形成看成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并建立了著名的SWOT战略分析模型。
(2)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将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正式的过程,认为企业在战略制定时必须明确自己的经营性质。
(3)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将战略形成看成一个分析的过程,认为战略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
(4)创业学派(Entrepreneurial School)。将战略看成是一个预测过程,认为具有战略洞察力的企业家是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
(5)认识学派(Cognitive School)。将战略的形成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探讨了认识过程和认识特征对战略形成的作用。
(6)学习学派(Leaning School)。将战略的形成看成是一个应急的过程,研究重点为组织在各种不可预测的环境因素约束下的战略形成。
(7)权力学派(Power School)。将战略的形成看作是一个协商的过程,认为整个战略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利益团体运用权力、施加影响和不断谈判的过程。
(8)文化学派(Cultural School)。将战略的形成看作是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将战略制定视为观念形态的形成和维持过程。
(9)环境学派(Enviornmental School)。将战略的形成看作是一个反应的过程,重点研究组织所处的环境对战略制定的影响。
(10)结构学派(Configuration School,也称综合学派)。将战略的形成看作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认为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典型的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集合的形成过程[3]。
古典战略理论研究的角度、方法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几乎每一学派都可以在结构学派观点中找到自身的影子。譬如,面对相对稳定的环境,在企业战略形成过程中计划学派就占有重要地位;而面对比较动态的环境,创业学派对企业制定战略起着更大的作用。
古典战略理论的核心思想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战略的基点是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是不可以控制的因素,企业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谋求持续性生存和发展。无论是战略方案的形成,还是战略评价与实施,乃至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过程,都应该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出发,来指导整个企业战略体系。(2)战略的目标是获取市场的扩展。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古典战略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占有率,正如安德鲁斯指出的,企业战略是由目标、意图、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政策、计划组成的一种系统模式[4]。(3)战略手段是资源的配置。战略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如安德鲁斯、安索夫、钱德勒等都不同程度地强调战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资源的配置方式,通过筹划、研究企业未来资源配置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指导和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问题。(4)战略保证是组织结构适应战略,即组织结构必须服从于企业战略。
其中,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Andrews),在其所建立的战略模型中,将“管理价值”(组织的正式领导者的信仰和偏好)和“社会责任”(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社会道德)列为重要的组织内部环境评价要素,将它们作为战略设计的基础问题列入评估系统。实际上,管理价值和社会责任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可见,在该时期战略研究已经嵌入组织文化之中。文化学派则是完全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问题。该学派认为,战略形成过程根植于社会文化力量,战略的形成是社会交互过程,是建立在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他们已经关注文化的隐藏性和对战略根深蒂固的影响,涉及文化冲突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