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硬核,综合其他文化因素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模式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以“格物一致知一正心一诚意一修身一齐家一立业一治国一平天下”为思想逻辑,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差异,其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其“君师合一”的理念与家族伦理主义,导致了家国同构的组织观;而重宗法等级、礼法一体的人治模式,又延伸出高度集权的组织形态,重义轻利便成为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价值判断模式,并渗透到组织中去。这种文化模式不仅影响了中国2 000多年,也影响到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经济生活,新加坡、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家族化极其显著。
传统文化的最高体现是从哲学思维方面来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而这种思维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价值判断上。近20年来,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有向“唯利观”嬗变的趋势,这与传统文化的衰退息息相关。当前,西方管理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照搬西方的管理思想模式,却不重视本身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企业是行不通的。在经济全球化推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东西方管理学界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企业开始从盲目效仿中醒悟过来,重新立足本土,研究自身文化,西方管理学者也越来越重视东方管理思想,管理学开始向东方回归。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仔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机理,通过扬弃创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支持中国的成长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