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和品质保证
日本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很多能源如石油和煤炭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特别是以铁矿石和非铁金属矿石为主的大量资源都必须从国外进口。然而,这些资源会受到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价格极其不稳定,有时甚至会出现买进困难的情况。我想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来探讨TQC和品质保证。
首先必须要考虑的是,企划和生产的新产品本身是否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产品。这就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使用节约能源的材料和零件;第二,正在使用的电力、石油及煤气等能源的消耗量少;第三,生产具备持久性和可信赖的高性能产品,能够使用很长时间。并且产品在报废后要便于回收再利用,在设计阶段就要把这一点考虑进去,这非常重要。
第二,在生产工厂中推广节约资源和节约能源的理念。此时,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在生产工序不能制造残次品、不良品和废品,提高一次良品率,这样能够有效节约资源。对于不良率高的工序,可以通过降低不良率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和节约能源。其次,节约生产中所使用的能源。特别是在热作业和高耗能型产业中效果显著。不仅让设备投资更合理化,借助品管圈活动的效果也很不错。
第三,降低成本,防止因资源和能源价格的上升导致产品价格提高。如果资源、人工费及其他呈上升趋势,则没有办法将成本降低3%~5%。从多年前开始,我就一直劝大家把零件成本降低30%,特别是机械和电气行业,这么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资源和能源也一样。想要降低30%的成本,就需要转变观念,以往经常出现品质过剩的情况,如果不转变设计理念,打破现状,则不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
第四,另一种降低成本的方法是,尽量使用劣质、廉价的资源和材料(包括运费),但前提是要开发出可以确保品质的技术。使用优质原材料可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这是必然的。采用劣质原材料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就要靠技术。我在推行QC以来,经常说起自己深有感触的一句话:“光看原材料标准是不够的”。以前,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确定材料前,都不会对原材料标准进行SQC式的充分讨论。因此,原材料标准的基准存在很低的情况,但大部分都是品质过剩。所以,在新产品开发的QA中,重点是要针对以下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劣质原材料可以使用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可以含有怎样的不纯物质,为什么需要这个零件,为什么需要这个公差……
第五,关于设备和装置。于1960年以后的快速成长期内培养出的技术人员,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一提到提高品质、增产之类的话题,马上就会想到增加设备投资。在我们开始推广QC时,日本正处于被战争严重破坏、资金严重不足的状态,所以大家会努力思考如何对现有设备进行改善,如何提高工序能力和生产能力。因此,要让技术人员学习和理解QC知识,转变观念,拒绝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在考虑购买新装置和新设备前,先想办法让现有设备装置的品质和生产能力100%、150%或200%地发挥出来。当然在综合考虑资源、能源、品质、成本后,还是觉得有必要的话,就需要大胆地投资新设备,但重点是让大家理解并亲自体验。只要开动脑筋,把旧设备稍作调整,就能让它充分发挥能力。
同时还必须考虑的是,消费者的市场划分和分级化。即,既有人喜欢价格昂贵、豪华、易消耗、高耗能型的产品,也有人喜欢只要能发挥出实用性能的节能型的产品,这两种人正好处于两个极端,最近后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综上,节约资源和节约能源是发展趋势,必须舍弃过剩的品质,切实做好品质保证。
向国际推广
在日本的工业产品中,有很多产品确因其高品质、高信誉、高生产率而在国际上取得强劲的竞争力。但是国际竞争力弱的产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品质差、价格低的产品,在自由贸易的形势下,从国外进口的数量增加。那么,对于在日本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应该提高品质,确立高品质保证体制,还是要向国外发展,又或是不得不被市场淘汰。这就是经营人员的问题。
为什么要在海外开设工厂?
调查那些从日本迁往海外的企业和工厂后,发现有些企业迁往海外的原因并不清楚,但大部分都是因为以下原因:
(1) 日本的工资高,企业成立后容易倒闭。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也在快速提升。
(2) 因为其他国家的一些国情,原材料进口变得困难。
(3) 因为其他国家的一些国情,产品出口变得困难或者不可能。
(4) 因为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所以要依赖该国家或政府。
(5) 因为经济上的原因等,在其他国家生产会更有利。
(6) 现在外迁比较有利。
(7) 以外迁的企业为基地,将产品出口到当地及其邻国或全世界。
(8) 作为国际企业的战略基地。
但是,就像现在的石油处于全世界高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目的也一直在不断变化,所以在决定外迁时,要做到根据当时的形势,随时改变目的、方法、观念。
在调查以上内容时,经常有人提到:“每次发生政变和经济变动时,日本的经营人员和政府就会非常紧张。而美国和德国,在遇到这种变化时,就会认真思考未来,取得了长远的发展。”所以,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来应对。
怎样做好外迁工厂的管理和品质保证?
在对海外的全日资企业进行各项调查后发现,
(1) 虽然必须考虑对方国家、国民、宗教、历史、政治等因素,但是日本(总公司)的态度更为重要。如果从日本派遣对TQC有深度理解的经营者的话,一般QC会推行得比较好。
(2) 另外,对当地有利且考虑到当地发展的企业,不仅会受到当地消费者和政府的欢迎,企业也能获得利润,取得成功。在有些发展中国家,过分担心该国的风险,不肯放开手脚做工作的企业,则不能长期顺利推行TQC。日本派遣人员的人事变动太快,是不能做好品质保证之类的事情的。花上两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懂得当地的语言,人际关系也好起来。如果两三年后又被调走了,既不能取得当地人的信任,连技术转移和QA都会变得很困难吧。回到日本后最苦恼的是,原来的岗位已经没有了。因此,我认为如果有快退休的人,对去海外发展非常有兴趣的话,派他们去海外一定能大显身手。
(3) 第三,如果能把日本的全公司品质管理活动也顺利带去的话,会非常适用的。因为日本和欧美的国情不同,所以最初我打算避开欧美的品质管理,开发一套适合日本的全公司品质管理和品管圈活动。原本担心不是学习汉字的国家,恐怕不适合推行,但实施品管圈和TQC的国家不断增加。这些活动的实际推动,让我深刻感受到,尽管宗教历史背景等存在诸多差异,但大家同是人类,有很多的共同点,如果推行得当,就非常适用。
(4) 对已推行TQC的企业展开调查,高层的烦恼和日本非常相似。在海外企业,生产线、职工、体系被有效运用,因为日本是一个重视上下级关系的国家,本位主义很强,海外也被本位主义所困扰。在日本推行TQC的一个目的是,想办法打破本位主义,制作“下工序是客户”的宣传标语,考虑推动横向机能别管理,这些内容与海外也非常相似。人不管走到世界的哪里,每个团体都会建立自己的壁垒,形成本位主义。
(5) 还有一个问题是技术转移到底是什么。技术转移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花上1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有些国家的顽固派官员、经营人员、技术人员如果发挥本位主义,就能够生产产品的话,他们就会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你们这些日本人可以回去了。”怎样才能完成技术转移呢?有这样的案例,把日本的机器设备转移到当地,派日本人前往指导。但是当日本人回国后,品质和效率全都迅速下降。这样的状态绝不能说已经完成了技术转移。稍微好一些的情况是,当日本人回来时效率不下降,品质也逐渐稳定。但是品质是在不断进步,消费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原材料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不能做到品质改良的话会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必须自己掌握技能,不断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技术转移。真正的技术转移必须能够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如果这些国家的政治家、官员和技术人员不能明白这些的话,其结果是制造出劣质且价格高昂的产品,让官僚本位主义给当地人带来不幸的结局。
为了成功完成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流,重点是要运用QC原理,结合当地做法,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如何让该国发展得更好。如果抱着日本人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利用的想法,这样是不能开展好活动的。因为是去海外指导,所以不会马上取得成果,而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好转起来。虽然海外指导盛行,但日本并不会受到威胁。因为海外水平提高,日本则会更加努力,做到更好,这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并且如果大家都很努力想要制造优质的产品,对世界人民不也是有利的吗?
【注释】
[1]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合格品质水准,能够合格的最坏的品质。
[2]ppm:part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