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鹏泰土地估价有限公司
引 言
我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和青藏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45亿亩,2008年仅为18.257亿亩,呈现出持续减少的势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1300多万亩。所以国家提出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而现代化农业可以人为控制水肥,提高作物的抗灾能力,把作物的产量达到最大化。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可以说是农业现代化的过渡,是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是现阶段我国保持粮食生产安全产量稳定的最保险也是最务实的方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也可以增加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原有的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对土地进行集中连片的规划及整治,可以使土地的利用价值达到最大化,同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配套设施也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而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可以确保粮食作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农民增产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5项工程,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对于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禁止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达到的标准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耕作层厚度20厘米以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增加0.5%以上(土有机质含量达到1.5%,田有机质含量达到2%),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公斤/亩以上。”水田、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具体指标应分别达到2008年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辽宁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辽宁省地方标准DB51/T846-2008)三级以上。
粮安天下,地实粮丰。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物质基础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和核心逐渐转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此,建议切实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1.集中布局
我国未来粮食生产应突出地方农业特色,突出产业竞争优势,划定重点区域重点建设。统筹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差别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求。如东北平原区应以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推行规模化、机械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主;长江中游平原区和华南丘陵平原区应以加强污染农田治理,改善基本农田环境为主;云贵高原区应将农田整治与陡坡退耕还林政策有效结合,以加强山地丘陵区坡改梯为主;黄土高原区应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风沙防治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科学圈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建设成5000片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基本农田,依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在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内形成一批标准化基本农田和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的粮食生产基地,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格局。
合理集聚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逐渐归并“小板块”为“大板块”,促使基本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的集聚方向发展。项目区农田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化格局,使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
2.设立“硬杠杠”
实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使用科学化,确保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上获得高产,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标准化。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内容,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同时,严格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各项目区配合现有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泵站、大型灌区改造等工程建设,采用工程、生物、农技等措施,分年度重点开展田间渠道工程、小型水源工程、小型排灌泵站和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
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管理的规范化。将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层层分解,明确不同区域的建设定位、主导方向、时序和任务,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的信息档案,统一标志,统一保护,争取建设一片、稳定一片、成效一片、使其成为可检索、可定位的永久高标准基本农田。
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使用的科学化。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确定田块规模,规整田块,使其满足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优化田间道、生产路布局,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加强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高耕地灌溉面积比例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等。另外,高标准基本农田在使用上要用养结合,与高产创建相结合,确保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上获得高产。
3.建立完善机制
建立完善的责任主体机制、部门会商机制和资金渠道机制,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一是要建立“一把手”抓“头等事”的机制。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监督实施。二是要建立“一把手”抓“一把手”的机制。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农业、财政、交通、国土、水利、林业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推动规划的实施。三是要建立主渠道带动相关渠道的机制。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形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金,确立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四是要坚持“为了谁,依靠谁”的原则。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建立并出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奖代补”办法,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1.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2.高标准基本农田与农业现代化关系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而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及经济情况以及农村土地的利用状况和条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也可以称作是现阶段的现代化农业。
三、结论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基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