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佳泰土地勘测规划有限公司 王程程
引 言
基本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明确提出:“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因此,保证基本农田的布局安排、数量和质量的协调统一是基本农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用地分等工作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内容,是从不同角度对农用地质量的评定和量化。充分运用分等成果,是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必要手段之一。积极探索农用地分等成果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以大连市金州区为例,探讨农用地分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
一、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金州区耕地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数量结构状况。根据2004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大连市金州区总面积134254公顷,农用地面积为47052.68公顷,其中耕地38722.92公顷,可调整地类8329.74公顷;耕地中灌溉水田875.36公顷,水浇地7.9公顷,旱地33625.02公顷,菜地4214.64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比例的2.26%,0.02%,86.83%,10.88%。金州区水浇地耕地类型面积极少,无望天田耕地类型。
(2)耕地质量结构状况。金州区质量结构状况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金州区农用地共划分11个自然等,9个利用等,7个农用地综合等别。各等别面积比例如下所示:
表1 金州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统计表
表2 金州区农用地利用等别面积统计表
表3 金州区农用地综合等别面积统计表
从农用地分等的空间分布来看,金州区明显表现为农用地等别为中等偏上水平。
二、农用地分等工作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步骤
1.农用地分等工作的技术思路
按照国家及省分区,金州区属于东北区(一级区)中的辽宁平原区(二级区)中的辽东山地丘陵区(三级区),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一作区。依据区域分异原则,根据全区地形地貌等条件,把全区划分为二个类型因素指标区:山地、丘陵坡耕地区,平原、准平原平耕地区;对每个类型因素指标区分别按照省统一规定配置不同的评价因素体系;按照省提供的“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表,以辽宁省标准耕作制度和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
2.农用地分等定工作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采用1∶1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在广泛搜集我市已有的各种农用地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区位条件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首先采用因素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依据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将行政区按地形、地貌等特征差别划分因素指标区,确定各指标区的分等因素。采用“地块法”与“叠置法”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分等单元;以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图,通过“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查得各分等因素分值,将各分等因素分值图逐一套合,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将各因素质量分综合成该分等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得到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其次,利用省内二级区土地利用系数修正土地的自然质量,得到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使分等结果接近土地的实际产出水平。然后,在样点调查的基础上,计算样点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划分经济利用系数等值区,得到各等值区的土地经济利用系数,修正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出农用地等别;进行检验、校核和调整后,确认农用地综合等别。
3.农用地等别的分析
农用地分等分为自然等、利用等和综合等。
农用地自然等即为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评价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产量水平,也可以称为农用地的“本底”产量水平。
农用地的利用等反映评价区社会平均开发利用土地的水平。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能使我们评价的土地潜力相同的土地表现出不同的产量,因此,需要通过土地利用系数修正土地的自然质量确定土地的实际产出水平,是达到接近土地的实际产出水平,即土地“现实”产量水平。
农用地的综合等是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农用地的“经济”产量水平,反映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的不同影响的等别。
综上所述,因为产量和成本可以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调整,相同的一宗地由于人为的管理或投入水平的不同,能造成其产量和投入的差异,进而造成农用地利用等和综合等的不同,而自然等反映的是最接近土地本身的自然特性,并且农用地的自然等可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来改变各项影响因素,使农用地质量有所改变、等别有所提高。所以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时应用自然等进行分析较为适宜。
三、 农用地分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
1.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
(1)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的原则。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区定界,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将高产稳产农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原则。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村建设用地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允许预留的耕地以外,位于平原地区、交通主干道两侧及城镇村周边的、集中成片的高产、稳产农田必须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避免出现保高不保低,保远不保近、保差不保优、保小不保大等现象。第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发展的原则。
(2)高标准基本农田布局。根据金州区农用地分等结果显示,金州区农用地47052.66公顷划分共分11个自然质量等,其中10、11、12三个等农用地面积最大,为34389.64公顷,合计占总面积的73.09%。其余质量最好的13-17等农用地和质量最差的7—9等农用地面积很少。
质量最好的13—17等地主要分布在七顶山乡、三十里堡镇、杏树屯镇和大魏家镇,将上述各乡镇范围内的高等别农用地划为基本农田,再考虑基本农田数量,并在农用地分等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有潜力的大片中等田也划进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即可将华家屯镇、亮甲店镇、石河镇、向应镇内连片的有提高农用地等别潜力的中等别农用地也划为基本农田。
2.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应向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并重积极推动实施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有效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使土地得以集约利用,村容村貌得以改善,耕地面积增加、质量提高,自然可以实现增产增收。
农用地分等过程中利用了土壤、地形、水利等方面的资料对农用地单元进行评价,其中大部分因素均可通过各种建设而获得提高。因此对农用地分等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后可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大连市金州区三个乡镇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向应镇苏屯村、登沙河镇海头村、华家屯镇华家村农用地各因素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4 金州区部分乡镇农用地因素情况
图1 金州区三个乡镇位置示意图
从农用地分等成果得知,影响三个村耕地产量的共同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灌溉保证率不高,其中登沙河镇海头村表层土壤厚度也制约了农作物产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该根据乡镇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对于以上三个村,建设主要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提高灌溉保证率,对于登沙河镇海头村还应增加其表层土壤厚度。首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是通过增施有机肥的方法,施肥前应充分调查当地的土壤和农作物所需微量元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施肥。其次,要注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上三个村的灌溉工程设计亟待完善,应充分利用农田周边的水源,着重加强水源工程及输水工程的建设,合理布置输水渠道及管线,通过缩短输水路线、加强渠道衬砌等一系列手段措施,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尽量做到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使作物的灌溉保证率有所提高。再次,要增加登沙河镇海头村的表层土壤厚度,可选择土壤质地较好的荒山等进行客土,以此营造更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为掌握基本农田质量状况,可建立基本农田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利用现有的农用地分等和变更调查结果,定期或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对基本农田质量进行评定,建立评价体系和相对应的数据库,全面掌握和更新基本农田质量等级。在年度变更调查基础上,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带来的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及时开展评价,实现动态更新。
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提高农用地等级,改造中低产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带动农业科技进步,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结语
大力推进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高效、节水、循环和集约化为一体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建设好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增加中、高产田比率,实现粮食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农用地分等是保证顺利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手段,金州区通过农用地分等工作,获得并数字化了大量的有关本区的宝贵数据,这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