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行性研究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3-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 郝 哲 王 璐 田亚光一、 引言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 郝 哲 王 璐 田亚光

一、 引言

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近两年中央1号文件均把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要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时期以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整治核心任务。为此,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制定了各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提出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要重点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倾斜。其中,辽宁省承担3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较为详细地规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技术标准。

为适应国家、省、市、县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结合辽宁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开展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确保辽宁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立好项、开好局、起好步。

二、项目区概况分析

1.自然概况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经121°0′14″—122°25′51″,北纬41°44′39″—42°34′13″之间,东西长114千米,南北宽94千米。东与彰武、黑山、新民接壤;西与北票毗邻;南与北镇、义县相连;北靠内蒙古库伦旗、奈曼旗。全县辖37个乡镇,总面积6228.3平方公里。

项目区海拔高度180-129米,属于辽西低山丘陵区。项目区地势南高北低,两边高中间低,地形主要为两岭一槽。森林面积不广泛,部分山地、丘陵都遭到剥蚀风化和水蚀作用,冲沟发育,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相当严重。项目区耕用层厚0.4米,土壤类型主要以砂壤土、褐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不足0.6%,PH值6.0。

项目区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量构成。地表水为项目区的广民河。项目区水文地质为第四系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全新统主要为冲积砂砾卵石含水层,上更新统主要为冲洪和砂砾卵石含水层。项目区地下水无水质污染问题,水质符合农田灌溉要求。

2.基础设施现状

(1)灌溉设施

①灌溉工程。据实地调查及当地村民介绍,项目区内现有水井53眼,直径为1.2米左右,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损坏严重,均已不能正常使用,且改造再利用难度大,产权不明,基本处于无人管、无人修状态,现在田间灌溉基本靠天,水资源浪费严重,不能满足农田灌溉需要。

②防洪工程:项目区内有少许护岸体,破坏严重。

(2)交通设施。田间通行及运输能力较低,农业生产不便,现有田间道路42.65千米左右,路面宽2米左右,大部分为土路,长度及布局基本满足农事活动要求。但大部分路面缺乏维护、高低不平,由于年久失修,不利于行走和农事作业。

(3)农田防护设施。项目区内河道局部岸坡受河水冲刷严重,一些现有土堤已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使得周边农田一到汛期就容易被洪水淹没,对农田保护和农业生产都造成了较大影响。

3.农业生产能力剖析

项目区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下,水土资源浪费严重,土壤生产力水平逐年下降,主要表现为:

(1)天然降水无法满足农田作物的正常生长,靠天吃饭。由于资金短缺、工程项目少、任务重,多年来项目区内一直没有配套完善相应的灌溉设施,也没有进行土地平整,土地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所以,在项目区内进行土地平整,配套完善灌溉设施,利用项目区充足的水量对农田作物进行灌溉,成为了当地居民多年来的愿望。

(2)项目区已有耕地布局凌乱,田坎数量较多且宽,大量占用土地,土地利用率非常低下。

(3)项目区内的部分农村道路都是素土路面,缺少必要的整治措施,路面高低不平,下雨时泥泞不堪,干旱时尘土飞扬,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4.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阜新市地处辽西地区,十年九旱的气候环境导致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农民增收难度大。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农田水利设施数量不能满足灌溉需求,且又年久失修,灌溉能力逐年下降,农业措施田间工程因资金不足配套不完善,基本农田土地等别普遍较低。因此,借助于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有利契机,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用地等别的有效途径。

三、项目建设适宜性分析

1.土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因子选择及分级指标的确定。针对耕地评价单元,对各个参评因子进行打分,再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综合打分,并将打分结构分为S1、S2、S3、N1、N2五级。其中S1、S2、S3为适宜的,N1、N2为不适宜的,通过适宜性评价,根据项目区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多年的种植经验,评价单元为打分结构均为适宜的,因此可以将项目整理成种植玉米为主的水浇地。

(2)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方法。项目区内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适宜性评价方法。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作为评价单位,采用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充分利用土地详查、后备资源调查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等成果,辅之以野外调查,获取项目区内每块土地的评价指标信息。

(3)评价结果分析。按照上述评价原则和方法,依据种植作物为玉米进行项目区内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将能够较好地适应玉米的生长,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项目区土壤质地可得到改良,种植作物可望取得较高的产量。

2.水资源分析

(1)水资源概况。根据《辽宁省各县(区)综合水文地质图集》,项目区水资源分区属于Ⅵ区,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及砺卵石。该区地下水资源量为:416800万立方米/年,计算面积为:18413平方公里,该区的可开采系数为0.75,经计算可开采模数为16.9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据《辽宁省水资源》“辽宁省1956-2000年径流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得Cv=0.8,查皮尔逊Ⅲ型曲线的模比系数Kp值表,Cs=2Cv,P=75%时,Kp=0.42。根据项目区控制面积为11.44平方公里,当保证率P=75%时,项目区可开采水量为81.66万立方米/年。

(2)农业灌溉用水现状。项目区内农业用水主要靠降雨,基本无灌溉用水。

(3)项目区人畜用水现状。项目区总人口1780人,2103户。根据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1237-2003《行业用水定额》,计算项目区每年人畜用水为8.07万立方米。

(4)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①项目区现状可供水量

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主要是地下水。当保证率P=75%时,项目区的可开采水量为81.66万立方米/年。按灌溉水回补率为10%计,项目区总开采水量为89.83万立方米/年。现状每年无农业灌溉用水,人畜用水为8.07万立方米,可供水量为81.76万立方米/年。

②项目区规划需水量

需水量主要有农业灌溉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几方面,主要考虑农业需水。项目区城乡生活用水供水方式为管网集中自来水供水,基本不用本地水,不计生活用水量。由于过境水可利用量中已经考虑了保持河道的生态环境用水量,所以不再单独计算生态环境用水量。项目区规划主要发展水浇地种植玉米,高标准农田面积663.85公顷,其中新增水浇地653.22公顷进行灌溉。根据《辽宁省各种作物灌溉制度分析》,按节水灌溉技术要求,按灌溉保证率75%,玉米灌水定额为:40立方米/亩。按一年灌溉两次计算,灌溉定额为80立方米/亩,每年作物需水量为78.39万立方米。

③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当保证率P=75%时,项目区的可开采的水量为89.83万立方米/年。现状每年开采量为8.07万立方米,可供水量为81.76万立方米,可用于农业灌溉,大于项目区每年灌溉用水量78.39万立方米。因此,项目区的灌溉水源均是有保证的。

四、项目建设规划、布局及规模

按照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标准,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量、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

本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663.85公顷,利用地下水灌溉。新打61眼大口井,实现地下管道输水。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借用冲沟、沙河等自然条件及田间道路把项目区划分为19块方田,最大面积57.87公顷,最小面积1.94公顷,平均面积18.49公顷。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见表1。

表1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比表

表2 项目区动工与不动工面积分类汇总表

五、建设工程量与投资估算

1.建设工程量

(1)主要建设内容

①土地平整工程。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要求,建成等高水平梯田(地),田面平整宽度达到8米以上,并构成反坡,田(地)埂稳定牢固,防止水土流失。梯田改造123.03公顷。

②灌溉工程。本次单独设计灌溉面积为351.24公顷。项目区在原有水利工程项目的基础上,需新打大口井61眼,新建井房61座;架设高压输电线路2.16公里,低压输电线路7.33公里,新配变压器19台(50千伏安变压器);项目区全部实行管道输水灌溉,铺设地下管道20400米(φ110),设计出水口256个;修建过水路面45米。

③田间道路工程。整修田间道1.9公里,生产路16.9公里。田间道规划为泥结碎石路面,路基素土夯实,路面宽4米。生产路规划为砂砾石路面,路基素土夯实,路面宽2米。

④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项目区设计修筑石笼护岸两座,起到护坡,稳固河岸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⑤其他工程。在项目区入口处修建公示牌2块,标明本项目基本情况。

(2)工程量汇总

工程量汇总详见表3。

表3 工程量汇总表

续表

2.投资估算

项目估算投资1250.85万元,单位投资1245.43元/亩。全部为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拨款。其中:

工程施工费1008.75万元,占总投资的80.65%(其中:土地平整费131.22万元,占总投资10.49%,灌溉工程费749.61万元,占总投资的59.93%,田间道路建设投资87.88万元,占总投资的7.03%,农田防护建设投资39.95万元,占总投资的3.19%)。设备购置费52.41万元,占总投资的4.19%。其他费用共计153.25万元,占总投资的12.25%。不可预见费36.43万元,占总投资的2.91%。

六、综合效益分析

本项目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措施的实施,使整个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生产要素配置合理,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经济效益

整理前项目区旱地663.85公顷,整理后项目区高标准农田663.85公顷。

表4 项目区土地现状年投入分析表

表5 项目区土地规划后年投入分析表

表6 项目实施前销售收入计算表

表7 项目实施后销售收入计算表

项目实施前直接收益=销售收入-成本=672.148-278.817=393.331万元,

项目实施后直接收益=销售收入-成本=970.881-308.690=662.191万元。

①项目直接效益。项目实施后增加直接效益=项目实施后效益-项目实施前效益=268.86万元。

②单位功能投资分析。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项目总投资/项目区整理总面积=1250.85/10043.55=1245.43元/亩。

③静态评价指标。静态投资回收期=项目总投资/项目年新增净产值=1250.85/268.86=5年。

可见,项目区整理后,灌溉系统完善,旱涝保收。便利了耕作,提高了集约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林网建设,有力地改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社会效益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形象大幅提升,产出效益明显提高,推进全县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项目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了民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指标计算如下:

通过项目建设,可减少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减少了农业污染;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有机肥使用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减轻了对周围水体的污染,对区域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实施植树造林,新建石笼护岸两座,达到生态防护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量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节约资源,净化空气,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七、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本项目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同时也符合阜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2)项目实施将大幅度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配套农田灌溉设施,对于当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3)通过整修项目区内的田间道和生产路,大大改善了区内的交通条件,方便了居民农田耕作与日常生活。

(4)通过建设石笼护岸,能有效增强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总之,本项目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种前期准备工作都已顺利开展,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所以本项目是可行的。

2.建议

(1)项目实施后,应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对项目区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估,为今后此类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提供参考和依据,也为进一步提高农用地等别提供第一手资料。

(2)农业生产有着季节性强的突出特点,所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时间紧,工程建设易与农业生产发生冲突。因此,建议各项工作要早准备,早规划,早动工。要把项目工程建设与建立健全管护制度结合,把工程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结合,把工程管理与资金管理结合,把常规技术推广与引进推广新技术成果结合,使项目建设水平和效益全面提高。

(3)项目实施后,在现有工程基础上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提高了整体节水能力,不仅降低了项目区运行费用,降低了浇地成本,而且还带动项目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广民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全区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建议项目尽早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