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成熟,作为风险应对中的重要一环——风险预警机制——开始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业务流程中被逐步引入。国务院国资委以及各地方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直接监管部门,更是希望通过加强财务预警机制来防范企业风险。以下,我们结合实践,提出一些在建立和实施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的关键点。
(1)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目的和意义。不少大型企业集团在对下属公司的审计中发现,由于缺乏对子公司业务及时、全面的了解,上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较差,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存在的一些资金漏洞和舞弊案件,导致了企业重大的财务和声誉损失,因此,不论是国务院国资委等监管机构还是企业自身,都希望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自身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和化解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自身价值。
(2)财务风险预警工作的主要内容。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所处的行业、集团管控模式与企业文化各有不同,因此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来综合考虑其财务风险预警工作的范围与深度,但通常需要设计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预警指标的设计,以可量化的指标,并通过绝对值和波动值来揭示企业面临的核心财务风险;
预警区间的设置,以翔实的调研为基础,通过分行业,差异化的方法,科学地确定风险的预警区间;
预警信息的发布,以信息系统平台为抓手,实现所有预警信息的自动和及时发布;
风险应对及追踪,以闭环和流程化为出发点,实现对所发布预警信息的可持续监控。
通常,企业应当结合历史风险事件(包括同行业企业等),以及外部监管中指出的突出问题,来设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由于企业发生的债务高企、资金链断裂、盈利能力丧失、投资失利,很可能会直接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一般至少包括债务风险、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和投资风险四大类指标,此外,可选取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投资收益率等各项具体指标。
预警区间的设置可以参考公司绩效评价指标、银行资信、上市公司公开的数据、监管机构对于某些相关指标的规定(如证监会对于担保净资产的规定)、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数据等,并结合企业各项主要业务的成熟度,设立红、黄、绿三色或者五色的预警区间,具体的选取方法可以基于数理统计,并结合图标分析法等专业判断。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预警分析和发布的重要平台,应当以信息化处理方式为手段,依托及扩展企业已有的信息系统,能够自动判定风险状态、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并为企业及其下属公司提供互动交流渠道,记录风险应对全过程。在系统设置中,对于大型企业涉及多个业务板块的,需要在系统中分开设置,并进行监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还需要做到动态化的管理,能够做好数据的定期保存与分类管理,并支持在线更新。
风险应对及追踪是财务风险预警的“落地”环节,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管理制度进行规范,避免形式主义。作为财务风险预警的维护部门(如集团风险管理部),需要及时收集分析数据,发布预警,并指导企业职能部门或下属单位应对风险,同时积极跟踪整改情况;作为风险应对的责任部门,应当及时提供基础信息资料,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
(3)财务风险预警的组织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因此企业应当结合现有资源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财务风险预警工作需要明确相应的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确保必要的人力资源配置,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风险管理部作为预警专职部门,也可以安排由内审部、财务部或企业认为合适的部门承担风险预警有关具体工作。
● 制定配套工作制度和管理程序。风险预警体系配套制度和工作管理程序应与企业目前正在运行的风险管理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以避免风险预警工作独立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 做好风险预警的基础工作。依据现有的预算、月度报告、管理层分析报表等资料,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现有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确保风险预警输入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除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以外,公司还可以参考这个流程和相关考虑因素,在确保执行力和执行效率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运营风险预警机制、市场风险预警机制等,不断将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融入日常决策,将风险管理常态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