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巨大的石油收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资金,中东地区的工业,尤其是一直欠发达的制造业获得了较快的增长,其发展速度逐渐超过了农业、服务业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80年代后期以来,虽然石油价格趋于平缓,但中东国家的制造业比例仍然保持上升趋势,例如,至1996年,巴林的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科威特在1994年该比值为10.5%;埃及制造业的增长尤为突出,在199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6.6%,[17]其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13%上升为1996年的16%。[18]近两年来,埃及的工业产值已经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其他大部分国家制造业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是所占比例仍然较小。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1995年中东阿拉伯国家工业产值增长率为8.1%,1996年为15.7%,同期工业增加值由1570亿美元增加到1817亿美元。虽然中东国家的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大多数国家来看,工业产值的构成仍然主要体现为开采业和加工工业两大类。中东开采业仍以石油为主,1996年其增加值为1199亿美元,占阿拉伯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20.8%,而同期加工工业增加值为61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7%。[19]可见以石油为主的开采业是中东地区工业的支柱。具体到各个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工业发展各具特色,主要产油国的工业化目标是利用巨额石油收入来建立一个能够立足于国内市场,又能独立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并且致力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沙特的工业发展较快,海湾战争虽然使沙特的经济蒙受重大损失,但是它抓住伊拉克和科威特两国减产的机会,提高石油产量,促进经济的恢复,并建立了以石化工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目前,沙特已经建立两千多家工厂,包括炼油、石油化工、化肥、化纤、天然气液化、冶金、食品加工、机械、发电、海水淡化、汽车装配等广泛的领域。近年来,钢铁工业和水泥工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沙特于1976年建立的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即萨比克(SABIC)拥有13家大型企业,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集团。阿联酋的工业增长速度也非常高,年均增长率达到24%,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发展非石油工业,对非石油工业的投资达到年均10亿美元,[20]目前已经建立一千多家工厂,主要项目包括炼铝、化肥、化工、水泥、服装、食品加工、金属制造和海水淡化等。作为非主要产油国的埃及自90年代以来也在工业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制造业比重较高,但由于国内人口增长迅速,消费剧增,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反而减少。除了轻工业和重工业以外,近年来,埃及还将化学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总之,产油国将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石化、海水淡化、制造业和运输业等方面,其生产的化工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部分还可以出口。此外,冶金也成为产油国近年来工业发展的亮点,其中,卡塔尔的钢铁工业和巴林的炼铝业已经达到世界同类工业的先进水平。
中东的非产油国在经历了30年时间的进口替代之后,为工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由原来的初级产品出口逐渐转为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对国外进口商品的依赖相对减弱。此外,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般要大于产油国的比重。
从上述情况反映出,尽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东工业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有些国家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与西方工业国家和第三世界的新兴工业国相比,工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石油经济仍然是其工业命脉,中东工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海湾国家的工业结构仍然是利用石油生产的比较优势来促进石化和其他工业的发展。一般来说,石化工业的发展要依赖于两个因素,即原材料和市场,最为有利的条件就是两种因素都具备,拉美国家就属于这种状况,西欧国家虽然拥有广阔的市场但缺乏原料,因此以原料的进口为基本定位。而海湾国家则正好相反,虽然有丰富的原料但国内市场狭小,只能以原料或初级产品的出口为基本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工业产品在技术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东国家利用公共机构在工业技术革新方面曾经做过一些尝试,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是科威特和埃及。科威特早在1972年通过日本的协助创立了科威特科学研究协会,该机构与国际组织在发展最新技术方面进行长期合作,并在水资源、纺织和节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科威特还成为世界上最先掌握海水脱盐技术的国家之一。这些高新技术在科威特工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革新与发展。埃及成立了致力于工业技术革新的埃及科学研究和技术院,该机构也通过科学技术项目的合作在计算机和食品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
但从总体上来看,中东地区的工业技术革新远远不够。埃及、约旦、科威特等国家在大学和工业中开展了应用科学的研究,但这些应用科学主要集中于医药和农业方面,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用于发展工业技术。据有关数据,1994年中东地区的高科技工业只占制造业增加值的8.2%。20世纪90年代,埃及对制造业高新技术的投资占制造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6%,土耳其和伊朗大约为10%,[21]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而言,中东国家该比值普遍偏低。这种状况导致中东国家的工业竞争力仍然很低,绝大多数工业产品都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普通产品,尽管约旦、阿联酋在个别制造业部门的出口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只占总出口的25%或不到25%。[22]
根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导致中东工业技术革新滞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力。中东劳动年龄人口中的2/3都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中东各国公司的评估标准一般比较低,因此雇佣的都是廉价的和素质不高的劳动力,致使本国生产的高级技术人员不能被社会充分吸收,只有少量的工程师和具有自然科学文凭的人在商业部门中工作,其他人员则都处于失业状态。第二,大多数国家都缺乏必要的技术监督、基础设备和质量控制程序,技术服务的质量差且涉及的范围较为狭窄。这导致从国外进口的机器设备往往已经过时,加上国内操作人员本身技术的低下,使其生产性能大大降低,例如在埃及,进口设备的生产力只有提供设备的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第三,缺乏来自下至工人、上至管理阶层的必要的社会支持,工人由于担心失业而对工业技术革新存有必然的抵触情绪,而管理阶层也往往因为信息闭塞或者保守而对工业技术革新持有不积极的态度。第四,缺乏工业创新的政策支持。中东国家一般对国内大型工业采取的是保护主义的政策,因而不能刺激工业的竞争性,而政府对新兴工业和小型公司的发展又设置了许多规章制度方面的障碍,对这些工业的技术革新也不能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第五,专利的生产和应用水平较低。例如,埃及每年申请410项专利,但只有10%是当地产生的。在中东,只有土耳其该水平相对较高,20世纪90年代末每年平均可申请722项专利。[23]
中东国家的工业品出口值往往都小于工业品进口值,从1985年至1995年及以后出口值与进口值之间的比值越来越小,即这些国家工业产品的出口呈上涨趋势。[24]随着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产业的多样化和私营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中东出口的工业产品中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原料、燃料逐渐呈下降趋势,而其他工业产品呈上涨趋势,其中包括石化产品、家具、纺织品和服装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东工业一方面被卷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逐渐出现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中东地区内部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以及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或者相关制度和规则,地区内部以及与世界的产业贸易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国际贸易中,经济学家往往使用“产业内贸易”(IIT)这一经济尺度来衡量某一国家工业化进步的程度以及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中与发达工业进行竞争的潜力大小。产业内贸易通常是指同一产业内部进行的双向性国际商品流动,即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由于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需求重叠等因素有直接关联,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它的增加值反映了一国在面临广阔的国际市场时快速调整自身生产的能力,因而其指标可以反映出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相关数据表明,1997年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指数为18%,1992—1994年,西方工业国家的平均指数为88%,可见中东该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工业国家的水平。和其他地区相比,中东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较低,如北美自由贸易区该指数为77%,亚太经贸合作组织高达90%。[25]如表3-1中所列,1985—1997年,除叙利亚以外,大多数中东国家与世界的产业内贸易都在增长,拥有该项最高指数的国家主要为约旦、土耳其等非产油国,产油国中巴林和阿曼由于再出口比例较高,相应该项指数也较高,而也门等国家的该项指数则非常低。中东各国1985—1997年在地区内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则有增有减,其中土耳其的该项指数明显偏低。
表3-1 中东地区产业内贸易指数
资料来源:Free Trade Areas in the Arab Region:Wheredowego from here,New York,United Nations,2001,p54.
从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与以往相比,中东工业化水平及其竞争潜力总体上有所提高,从而为工业化进一步获得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中东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仍然相差甚远。另外,中东的工业产品主要是面向国际,与世界的工业贸易往来更多一些,相比之下,地区间的工业合作或者地区工业产业一体化的进展不是很大,这意味着各国工业企业的专业化不是很突出,此外,中东地区的工业产业一体化主要体现为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与合作,而土耳其等非阿拉伯国家的参与率较低。
进入21世纪,中东各国都在朝向多元化的工业结构发展。鉴于石化工业历来是大多数中东国家,尤其是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命脉,属于这些国家现代制造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石油化工工业仍被国际视为国际经济和中东未来工业的重要支柱。目前,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化工生产主要集中在13个国家,这些国家按照各自石化产能占阿拉伯国家产能比例依次排序为沙特(占阿拉伯国家产能的60%)、利比亚(占阿拉伯国家产能的11%)、卡塔尔(占阿拉伯国家产能的7%)、科威特(占阿拉伯国家产能的6.8%)、埃及(占阿拉伯国家产能的5.5%)、阿尔及利亚(占阿拉伯国家产能的4.4%)、伊拉克(占阿拉伯国家产能的2.9%)、巴林(占阿拉伯国家产能的2%)、阿联酋、阿曼、摩洛哥、叙利亚和约旦。预计未来几年中东的石化工业将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26]各个中东国家也将工业投资的重点放在石化工业的发展。
除了石化工业以外,由于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沙特国内的钢铁消费量持续剧增,导致沙特的钢铁制造业和冶金工业在整个中东国家中发展速度最快。伊朗作为多元化的工业制造国家,早在1998年就被联合国认定为“中等发展国家”,在工业化国家中排名前40位之列,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第12位最具购买力的国家,除了石化工业以外,伊朗的包装印刷业已经成为国内工业的重要支柱,其产值已经超过250亿美元。伊朗还建成了伊斯兰世界最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其航空工业和导弹工业都已经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其国防工业的技术人员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在现代化的武器改进和自主研发、设计方面都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近些年来,尽管受到西方国家的重重制裁和压制,但是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而土耳其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食品加工、纺织、汽车、采矿、钢铁、石油、建筑、木材和造纸等产业均衡发展,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钢铁、水泥、机电产品和汽车等。土耳其的石油化工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该国也是中东地区的钢铁生产重镇。此外,土耳其拥有持续成长、前景广阔的汽车工业,早在2008年就已经成为欧洲第6大汽车制造国,排名世界第15位。土耳其的造船业同样居国际领先地位,2007年其造船厂排名世界第4位,仅次于中国、韩国和日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