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地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平原占拉美总面积的60%,农业可耕地面积可达1.6亿公顷,占该地区总面积的7.7%。拉美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且水力资源丰富。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得拉丁美洲的农业非常发达,作物主要有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甘蔗、咖啡、香蕉、棉花。这些为拉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对拉美的进出口量及其农业贸易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了农业的发展,拉美的自然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有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巴西的铁矿石、智利和秘鲁的铜矿。拉美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形成了资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许多中心城市都是作为采矿中心或矿业服务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同时还引进了大量的欧洲资本,为采矿业以及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桥梁。
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亚洲“四小龙”,地形以平原、山地、高原为主,除了台湾地区耕地面积稍大,占土地面积的1/4之外,其余的国家和地区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都很少,新加坡仅占1%左右。气候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降水量较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主要的农作物有稻米、蔗糖、茶、水果,除此之外,由于气候适中,靠近海洋,林业、渔业等农产品部门也很发达。总体来说,农产品大多数需要进口。自然资源有限,台湾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韩国已发现的矿物有280多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50多种,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物有铁、无烟煤、铅、锌、钨等,但储量不大。而日本能源90%以上都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完全依靠进口,所以日本政府积极地开发核能源等新能源。自然资源的匮乏,导致了主要工业原料均依赖进口。但是,该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们多子多福、养子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形成人口众多的局面,而人口也成为东亚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利的条件。日本约1亿2771万人(2011年4月数据),韩国约5000万人,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377.1万人、常住人口507.6万人(2010年数据)。
中东地区沙漠广布,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植被稀少,农业很不发达,但是由于沙漠广布,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2%,还有少量的铝等金属资源。
拉美、东亚和中东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是绝对的。首先,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及其进度,拉美有广阔的耕地,农业发展迅速,因此,在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有一部分的比例,而且农业贸易中出口发达。而自然环境恶劣的中东,就只能依靠进口来满足内需。而矿产资源分布则决定了工业的发展模式,中东依靠石油,走上了单一化的发展道路。在人力资源有优势的东亚,依靠劳动力,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起步。自然环境因素不仅对产业结构,还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东以出口石油而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东亚以轻工业出口构成贸易顺差,出现“亚洲奇迹”,而拉美凭借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农业资源,促进发展。因此说,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三个地区经济模式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