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出口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入2009年以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和欧洲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再加上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出现了深度调整,我国出口出现了大幅下降,降幅高达16%,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跌幅。2010年、2011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外需有所回升,我国出口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增速分别高达31%和20%。2012年,由于世界经济再度放缓导致外需不振,我国出口增速已经掉到了一位数。2013年我国进出口增长目标为8%,能否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待观察。今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我国外需环境不容乐观。从增长速度看,我国出口两位数的增长时代可能会暂告一段落了,一位数增长应该会成为我国未来出口增长的一个常态。
资源环境不能承受之重
2012年我国出口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那么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会保持较大的增长,但是无论从我国自身资源,还是从全球资源来看,这一点都已经难以为继了。
如果中国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那么对全球资源的需求,将是持续而巨大的,有如一个无底洞,欲壑难填。一种形象的说法,我国就像一个大胃王,怎么吃也吃不饱。很多人可能依然印象深刻,在2005—2006年,甚至更早的时候,西方媒体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报道,说加拿大、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井盖被盗,原因是什么呢?他们说是中国对钢铁的需求,导致了废铁价格的大幅上涨,这使得小偷们到处撬井盖,卖给废铁商,然后不远千里,运到中国。
有的报道说,井盖开始从马路和人行道上消失的速度还较慢,后来越来越快,这反映了中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有的报道说,井盖丢失国家和地区的先后顺序,是由距离中国的远近来确定的,先是蒙古和吉尔吉斯斯坦丢井盖,然后是日本、韩国,接下来是德国、英国,最后在美国芝加哥,一个月内丢失了150多个井盖。
有的报道甚至说,中国对钢铁的需求,使得不光下水道井盖被盗,连电线、交通标志,还有住户的铁门都不能幸免,甚至铝、铜、不锈钢的啤酒桶都是小偷们下手的目标,黑社会也对这个好生意垂涎三尺。
这种报道,在世界经济景气的2007年达到了高潮,与其他质疑中国在全球攫取资源的报道一起,形成了大合唱。试想一下,千里之外乃至万里之外的西方城市丢了一个井盖,罪魁祸首居然安在中国身上,可见这种报道有多荒唐。
事实真相是,中国为了向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供应物美价廉的产品,我们都快要把自己的资源能源耗光了。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现在来看,幅员依然辽阔,但是说资源丰富就不符合事实了。过去我们有很多资源丰富的城市,经过多年的过度开采,资源枯竭了。2008年、2009年、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 (详见《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名单》)[1]。这么多资源枯竭城市,触目惊心,却是我国资源过度使用情况的一个真实写照。除了煤炭、石油、矿产资源之外,我国水资源也非常缺乏,很多河流枯水期变长,北方地区缺水问题更加严重,以致不得不“南水北调”。
表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续表
续表
我国能源资源不够用了,不得不在全世界寻找资源,来满足中国的生产商出口全球。结果发现,真不容易!
能源资源“贵”字当头。虽然中国人卖什么什么都便宜,可是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有人说,真羡慕英国、美国、德国这些老牌国家,在他们一步步发展壮大,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时候,能源资源充足,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的都很贵。可是,等到我国走上工业化道路的时候,我们生产的工业品不值什么钱了,但能源资源的价格却贵得不得了。
以铁矿石为例,这些年我们吃了好多亏,人家卖给我们铁矿石贵就不说了,价格还有歧视,卖给我们的比卖给欧洲的价格要高。为什么铁矿石这么贵呢?不少人研究过这个问题,结论是:铁矿石卖方高度垄断,三个巨头(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把持,而买方市场却充分竞争。就好像在菜市场上卖菜的,就他们三个人卖韭菜的,互相勾结,欺行霸市,频频涨价,还没人管。而买方高度竞争,成千上万家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一哄而上,一盘散沙。
于是,专家们提建议了,让大家联合起来,联合起来就能提高谈判地位。这个道理有谁不知道呢?菜市场上的大妈都知道联合起来买菜肯定能便宜,关键问题是你联合得起来吗?如果搞一个铁矿石买家联盟,你今天早上联合起来,晚上就有人跑到卖方那边去,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以获取自己的一点小利益。更何况,三大垄断寡头,还雇用了很多中国人,其中不少是内行人,对中国这些情况摸得很熟悉,对付中国这些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的办法多得很。
怎么办?市场的问题归根结底要由市场的办法解决,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内市场如此,国际市场更是如此。相信我们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找到办法,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能源资源一个字“难”。事非经过不知难。上面说了,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有人说,那我们买矿山,买油田,这样不但能便宜些,还可以享受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可是这又谈何容易。现在世界上主要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无论是石油,还是铁矿石、铜等,基本上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我们去发达国家买,人家设置重重障碍,能让我们顺利买到手的不多;我们去发展中国家买,买那些西方国家没看上的、看漏了的,好不容易买了一点,而且还都是付出了很多代价换来的。比如说,给非洲当地无偿建道路、建学校等等,结果西方国家还在那里鼓噪什么新殖民主义,甚至煽风点火试图让当地与中国对立。当然发展中国家的朋友们眼睛也都是明亮的,不会受西方国家的挑拨,他们从我国的投资与合作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目前,我国石油、铁矿石等主要能源资源需求,对外依存度都相当高。如果我国出口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那么对外能源的依赖会进一步加剧,这不但会受制于人,而且在全球资源紧张,重点地区(如中东)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获取能源资源的难度,以及成本都大大提高了。总之,世界制造工厂需要世界资源,大胃王吃得饱、吃得好成了问题,出口增速也就难以太高了。
市场容量无法支撑
我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意味着世界要以相应的速度买我们的产品。我国有几亿产业工人,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可以生产出绝大部分全世界需要的产品来。我国生产出更多的东西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些东西卖给谁?
我们现在回过头,重新审视一下2008年金融危机。表面上看,这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好像仅仅是个金融风险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由于西方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一天天衰落,原来的消费方式已经维持不下去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过去赖以生存的模式,发行债券,借别人的钱,买别人的产品,别人辛辛苦苦搞实业,他们玩金融,不亦乐乎。哪想到天道酬勤,世间自有公道,勤劳干活做实业的发展中国家一天天发展起来了。所谓的金融霸权,原来不过是虚幻。所谓的高消费模式,原来是寅吃卯粮、坐吃山空。这下子,地主家真的没有余粮了,不但没余粮,还到处欠了一屁股债。
在这个全球经济联系紧密的时代,在这个贸易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对手的日子一天天坏下去,从商品出口的角度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商品卖不出去了。对手的日子好过一点,我们的商品也会更好卖一些。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主要发达经济体出口的表现来看,也确实是这么回事。我们传统出口前三大市场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
这几年,欧盟陷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总是在挣扎着,爬不上岸来,而且还有越陷越深的风险。这边希腊危机刚消停,那边西班牙、意大利的危机又起来了,甚至一个小小的塞浦路斯,都闹得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欧盟的出口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再看日本,广场协议后经济停滞徘徊不前,失去了二十多年发展时机。一场大地震,让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出现了几十年来的首次逆差。日本经济如此糟糕,所以我们对日本的出口也很不理想。
而美国呢,虽然是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地,但是由于经济实力和复苏状况好于欧盟和日本,我们对美国的出口要好一些。从图1-3看,2 0 0 2—2 0 1 2年这段时间,我国对美国、欧盟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好于对日本的出口,这也反映出美国、欧盟经济状况好于日本。所以说,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进口大国财政经济状况不佳,不但会影响自身发展,也是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就被很多人预见到了,并且有一个很专业的名称,叫“全球经济失衡”。早在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提出,美国的贸易逆差常年保持较大的规模,对外负债巨大,而中国、德国,以及主要石油出口国有大量的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积累。长此以往,全球经济会非常脆弱。
全球经济失衡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失衡的程度和失衡的原因,目前全世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中国等主要出口国刻意追求贸易顺差造成的,因为这些贸易顺差大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采取了种种不公平的手段,不遵守贸易规则,扭曲了国际贸易,进而扭曲了全球经济。
图1-3 2002—2012年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出口增速
我们认为,这并不符合事实。全球失衡某种程度上说,是资本全球流动和产业全球分工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造成的。而且我们愿意扩大自美国的进口以减少贸易顺差,但是美国在自身占有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上设置了重重障碍。我们愿意扩大对美国的投资,可是美国却以国家安全为由再三阻挠我国对美国的投资。
中国大规模贸易顺差具有客观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一,这是我国大规模全方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外资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企业顺差占我国顺差比重,2000年还不到10%,2008年就达到了58%。
第二,这是我国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结果,我国工业品出口额位居全球第一,在增加出口的同时,也减少了对国外工业品的进口。
第三,从历史上看,贸易顺差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大国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经历的阶段。美国在1874—1970年的97年间有93年顺差,德国在1880—2008年的129年中有76年是顺差。德国从1955年至今已持续57年顺差,日本从1981年起已持续31年顺差。只不过现在情况和过去有所不同,国际分工大大深化了,全球贸易这块蛋糕也越做越大了,因此,中国贸易顺差的规模比美国、德国要大很多。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贸易方面的失衡,贸易失衡导致债务在逆差国积累,债权在顺差国积累,积累的结果是逆差国的底子一天天的亏蚀。当然贸易失衡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对日本逆差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以至于逼迫日本签下了广场协议。到了90年代的时候,由于IT科技革命的兴起,经济景气,使得美国情况有所好转。21世纪以来,美国在贸易失衡的同时,到处穷兵黩武,军费耗费很大,同时在网络技术泡沫破裂后,美国没有突破性的技术进步,国力相对下降。
出口大国市场之殇。出口大国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所遇到的难度明显大于出口小国。在成为出口大国之后,中国会遇到更多的新困难新挑战。在我国出口规模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出口数量将会使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这种情况,就是国际经济学中常讨论的“大国模型”和“小国模型”问题。实际上,由于我国一些传统大宗商品出口过多,出口价格指数明显下跌。比如,2010年我国出口的电冰箱均价仅为122美元/台,空调为179美元/台,彩电220美元/台,照相机56美元/架,鞋3.3美元/双,袜子0.36美元/双。
和出口小国相比,我国这样的出口大国出口额进一步增长的难度很大。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由于商品供给非常充足,大部分商品都是买方市场。在一定的需求之下,如果扩大商品供应,会导致商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商品数量增长带来的好处会被价格的下跌“抵消”,导致出口额不会有太大增长。
人民币持续升值
多年来我国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原因之一是,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我国经济实力和购买力水平基本相适应,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但近年来,由于我国外贸顺差连续增长,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
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论调不断增多。美国国会议员经常要求对中国施压以迫使人民币升值,动辄要求把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
图1-4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
从目前状况来看,人民币很可能进入一个长期渐进升值的阶段。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超过一定幅度将会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削弱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阻碍我国对贸易伙伴的总体出口发展。
汇率对出口的影响是非常敏感的,与2005年汇改开始时相比,2013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了34%,人民币对欧元升值了超过2 0%。从图1-4可以看到,2 0 0 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总体上处于升值的状态,也就是图中反映的100元人民币能够换到的美元是越来越多了。如果反过来想一想,100美元能够换到的人民币则是越来越少了。这对于那些出口企业来说,对利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1985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压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短期内大幅升值,3年内升值超过100%,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衰退。汇率升高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出口的国家的打击是致命的。
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是影响日本出口和日本经济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几十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日本出口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对美国有较大的顺差,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此同时,美国由于陷入越战泥潭,又忙着和苏联搞对立,再加之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缓慢,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坐不住了,希望通过压迫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来提高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1985年9月,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由于协议在广场饭店签订,所以该协议被称为“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从250∶1升至200∶1,急升25%。此后,美国政府又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使得日元兑美元在1987年就升至120∶1。也就是说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08%,这极大地削弱了日本出口的竞争力,同时给日本股市和房市积聚了巨大的风险,加之日本政府应对失措,日本经济进入长期的衰退。
制造业北归
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我国传统低端优势产品领域将面临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和强有力的竞争。同时,欧美国家更加重视发展制造业,中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临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
美国2010年提出“出口倍增计划”,提出未来5年要实现出口翻番的目标,通过设立出口促进部和总统出口委员会、扩大贸易融资规模、改革出口管制体系、推动商务外交、实施国别贸易战略等手段,大力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为美国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
欧盟振兴计划提出“未来工厂项目”,提升制造业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争取成为世界领先者;通过智能产品和新型商业模式争当工厂和工厂设备的生产者;实现将就业和利润都留在欧洲的目标。
美欧各自的新贸易战略,都着眼于抢占战略制高点,争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巩固世界经济贸易强国地位。对我国实施后危机时代外贸出口战略形成了强有力竞争与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