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额到出口附加值
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是从“出口总额”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出口附加值”的角度来说,可能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从“出口额”的角度看,一件1元的产品,在日本增值了5元,以6元的价格出口到韩国;在韩国增值了3元,以9元的价格再出口到中国;在中国增值1元,最后以10元的价格出口到美国。从表面上看,我国的出口额是10元,韩国的出口额是9元,日本的出口额是6元,美国是净进口,出口额是0元;在这件产品上,中国对美国有10元的“顺差”。
而如果从“出口附加值”的角度看,我们的出口附加值只有1元,韩国有3元,日本有5元。我们对美国的10元“顺差”中,只有1元是我们的,其他的“顺差”都是日本、韩国等国实现的。
前面第一种统计方式,即统计“出口额”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贸易统计方式,叫作传统贸易统计方式。第二种统计方式,即统计“出口附加值”的方式,叫作全球价值链新型贸易统计方式。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传统贸易统计方式夸大了中国的出口规模,没有真实反映出中国的出口附加值。我们的“真实”出口,属于我们“自己”的出口,并没有传统贸易统计方式所显示的那么多。可以说,美国等国家以中国贸易顺差规模过大为由,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中美顺差真相
对此,很多美国人心里也是清楚的。几年前,美国的媒体上就有“iPhone如何夸大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的文章。文章说,全球化时代的贸易统计有一个误导,就是不管产品在什么地方设计、核心元件在什么地方生产,都是在产品最后组装的地方出口的。所以虽然iPhone的主要增值并不发生在中国,但是美国海关在进行外贸统计时,将其记为美国自中国的进口。但事实上,中国仅仅是最后组装iPhone的国家,占产品增值很高比例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以及产品设计都发生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所以,在美国,有不少人认为,美中之间的贸易额被夸大了,美中贸易逆差的真实规模也远远没有传统贸易统计中显示的那么大。
全球价值链解读
近年来,一个叫“全球价值链”的新概念,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个概念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经合组织(OECD),以及联合国贸发会议提出的,主张以贸易增加值方式来统计全球的贸易,旨在“还原”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下国际贸易的格局,准确反映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获益情况。
为更有效核算贸易商品中的增加值,2011年6月,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提出:“同传统国际贸易核算相比,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核算能更好地测度和反映全球贸易的新特征,是衡量世界贸易运行的一种更好方法。”全球价值链新型贸易统计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高度分工。当今世界贸易规模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在全世界生产制造,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世界制造倡议”,就是说不应给某件产品贴上“中国制造”或者“德国制造”的标签,而把它当作世界共同生产制造的产品,从而改变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核算附加值。
“全球价值链”、“全球制造”这些新概念的提出,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大贡献,有利于更好地弄清各国在当今世界贸易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冲突,也有利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世界贸易更好地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下,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形成过程,从原材料处理到最终产品形成的分工、协作、物流管理、价值创造,甚至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等等环节,已经形成了有序的、互相衔接的链条关系。每一个环节都是价值创造和利润分配的过程。
大家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现行国际贸易统计方法是将产品全部的出口额计入最后一道加工工序所在国,比如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比较多,无论产品的中间件和能源原材料来自哪一个国家,最后由中国加工出口,就把出口额都算在我们身上。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其他国家的增值因素,导致最终出口国的出口额被高估了。同时,相应地,那些处于中间环节的出口国的出口额被低估了。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2011年按传统贸易统计方式核算,中美贸易顺差为2024亿美元,如果以新型贸易统计方式及贸易增加值的方式来核算,中美贸易顺差则大幅降至926亿美元,减少一半以上,这里面的巨大差额显示出我国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附加值,并不是我国完成的,只不过是通过我国“倒手”转移出去的。
新的贸易统计方式,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要冷静看待世界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不能骄傲,因为我们的出口附加值和我们的出口总量相比,还不是那么大。我们是通过发挥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有相当部分的产品是随着发达国家的设计、研发来进行加工组装的,这是我们国家在当前发展阶段的特征,我们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在这种较低端或者中端的水平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