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逝去”的出口成本优势
“拼成本、拼价格、拼数量”的出口竞争方式越来越不合时宜。回顾历史,几乎任何一个出口大国都经历过成本优势下降的过程,中国也不会例外,我们的成本优势“终将逝去”。
一是持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劳动者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同时,通过过去20年连续的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几乎无限供给开始转向有限剩余。人口红利的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2000—2005年,中国工厂的工人年均工资和福利上升了10%,而在此后的2005—2010年,年均工资和福利上涨19%,呈加速上涨趋势。而同时期美国生产工人的成本仅上升4%。从单位成本看,2002—2010年,以美元计价的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下降了11%,而中国劳动力年均工资增加了15%,而且,预计这种增长趋势将持续到2015年。
二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超过了34%,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汇率可能有波动,但是仍将呈现上升趋势。IMF《2013年第四条磋商工作人员报告》认为,人民币币值目前仍处于中度低估,低估约5%~10%。
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同时,人民币国内购买力却持续下降,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占款以及多年的货币超发,导致了国内商品价格以及资本品价格的持续上涨,这直接推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唱出了一首“冰与火之歌”,而我国的出口部门的成本优势将会被进一步压缩。
三是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强。长期以来,我们国内资源价格市场机制一直未能发挥作用,国内资源价格被人为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不能反映稀缺程度。例如,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需求非常大,但是煤炭价格却保持在相对低位,要不然煤炭大省山西早就成了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了,就如出口石油致富的中东国家一样。正是因为较低的能源价格,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一直居世界前列,我国的制造业的能源开支较小。
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破坏环境的惩治力度小,违法成本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部分环保法规不能得到有效执行,这使许多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付出的成本代价很小,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可持续。随着中国资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入和环保力度不断加大,资源和环境的低成本状况也在发生改变。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产业将会面临更高的资源价格,同时要付出更高的环境成本。这些都会导致我国产业的低成本优势进一步消失。
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不断在涨,但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却保持相对稳定,这导致中国成本优势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况。
首先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的成本保持相对比较稳定。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使岩页气更易开发,从而促成了美国的“油气革命”,使美国的资源环境成本进一步降低。美国AlixPartners公司(AlixPartners LLP)则称,如果人民币币值以及运输费用分别以每年5%的水平上升,劳工工资一年上涨30%。那么,到2018年,在中国制造产品并运回美国与在美国本土制造的支出将基本相同。
其次是东南亚、南亚等国家。他们的劳动力工资显著低于中国,我国在部分行业,或者产业链部分环节的价格优势已经越来越小。
“以质取胜”升级版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聚优势、产业配套优势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核心竞争力优势最终转化成了“价格优势”而并非“质量优势”,这形成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国出口“物美、价廉、增值少”的局面。
随着成本优势“终将逝去”,我国应避免走“以价取胜”的道路,而是走“以质取胜”的道路。不仅要充分把产业集聚、产业配套完善等核心竞争力转化为价格优势,更要转化为质量优势;不仅要培育和加强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集聚,更要发展新能源、高技术、高利润、高附加值行业的产业配套与产业集聚。
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进一步完善现有产业集聚区的竞争规则与经营理念,把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另一方面,抓住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引导高技术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构建和完善相关新型产业配套、合理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升级版核心竞争力”,形成“物美、价优、增值多”的以质取胜新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