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四次产业转移
第一次,英国向欧洲大陆与美国的产业转移。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开始往欧洲大陆的法国、德国、奥地利和美国转移。其中,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美国不仅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更拥有劳动力供给充分、土地面积大、能源价格低廉等一系列成本优势。同时英美文化同根,血脉相连,即便在独立战争之后美国与英国仍然“剪不断理还乱”。以当时重要的重工业——造铁行业为例,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前,英国在北美殖民地上大约建造了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正是承接了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才推动了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英国产业资本对更低成本和更广阔市场的追求,成为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的结果是美国取代英国成为第二个“世界工厂”。
第二次,美国向日本与德国的产业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美国,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电、汽车成为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发展最快、利润最高、前景最好、污染更小的行业。新兴行业的兴起带动了国内劳动力等一系列成本的上涨,美国国内的许多传统行业,包括钢铁、纺织、化工的比较优势开始减弱。美国这些传统行业为追求更低成本,开始向国外转移。而当时最合适的国家就是日本和德国,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劳动力素质非常高且劳动力价格低廉,同时也符合当时冷战背景下的美国国家战略利益。最后,德国和日本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平红利、美国援助、战争订单等多重利好下,经济高速发展,先后创造了东西方两个经济“奇迹”。
第三次,日本向“四小龙”的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成为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的产业输出国,而就近的亚洲“四小龙”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日本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国内调整产业结构、追逐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成本优势、为本国产业开辟海外市场。小岛清的“雁行模型”成为日本进行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日本在20年的时间内,先后以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化工、造船、钢铁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以汽车、电子为代表的资本兼技术密集型产业先后转移到“四小龙”。曾经一度,日本按照当初设想的一样,处于日本——“四小龙”——中国的“雁阵”的“雁首”位置。同时,客观上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
第四次,中国大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承接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最理想的目的地。这次产业转移不仅来自日本,而且有来自亚洲“四小龙”,还有美国和欧洲的。其中,在第三次产业转移中兴起的“四小龙”,在经济发展中很快就陷入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困境,而中国大陆成为他们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选择。同时,中国大陆还吸引了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大量投资,中国大陆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迅速抓住了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才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
历史机遇眷顾谁?
回顾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四次产业转移,都无一例外地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国对美国进行产业转移时,可能没有想到,昔日的殖民地最终脱离了“日不落帝国”的版图,并成为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头号挑战者。美国对德国与日本进行产业转移时,也不曾预料到后来德国制造会成为世界第一,日本产品会横扫美国市场,成为冲击美国的最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对“四小龙”进行产业转移时,没有意料到自己永远失去了世界造船头号大国的地位,曾经不起眼的韩国三星发展成为规模超过松下、索尼等日本品牌的成功企业。亚洲“四小龙”对中国进行产业转移时的心态,估计跟欧美同意中国加入WTO时一致,只是想开拓中国庞大的市场,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源能源。但是,中国今天的发展趋势却出人意料。中国部分产业已经开始与发达国家进行直接竞争,中国台湾经济“空心化”趋势严重,中国香港在亚洲的地位开始受到高速发展的上海的全面挑战。
然而,即便是产业转移国能够预料到产业承接方在未来对自己的挑战,也不可能人为停止产业转移的步伐。因为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产业转移是客观经济规律。
资本对廉价成本、广阔市场的追逐是永恒的,任何力量都难以阻挡。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产业转移更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今天中国出口部门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非常明显,但是总会有一天,东南亚、南亚以及南美部分后起国家的投资环境、国内市场、劳动者素质等要素会逐渐改善,优势亦将逐渐明显。总会有一天,我国在低端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成本优势会逐步丧失,我国现在的诸多优势明显的产业,比如服装纺织、轻工、电子产品的比较优势终将会被其他国家超越,历史上第五次产业转移终究不可避免。唯一的变数是,产业转移将会发生在10年后,还是20年后。
事实上,就如前面我们所分析的一样,部分产业已经开始了转移。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惋惜,更不是人为阻碍产业转移,而是应该顺势而为。以产业转移为契机,一方面倒逼我国产业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抓住第五次产业革命的浪潮,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主动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占领前沿、抢得先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