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历史
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甚至工业化以前就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社会,工业化早期其服务业所占比重已达40%以上,传统服务业已经比较发达。其现代服务业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大的发展,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整个10年间,平均每年有18%的劳动力失业,高峰时期达到四分之一,使美国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害。其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及工资、物价、利率机制能够保证资本主义充分就业的说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美国政府转向了凯恩斯主义,政府管理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职能得到强化,美国政府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美国政府对服务业的干预和促进都多了起来。美国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具体措施主要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兴办科学教育事业,鼓励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新产品、新产业开辟市场,创造机会。
相应的,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比如,通过财政拨款修建公路、铁路等,对铁路运输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为建立多样化的全国运输系统给予了大量财政资助;对金融服务业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业务上不得兼营,此外还禁止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和进行跨州并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继续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这一方面促进了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促使美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传统服务业部门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新兴服务业部门所替代。美国生产服务业异军突起便是这种产业结构变动的集中体现。
此后,美国三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开始形成“三二一”模式,即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美国服务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使得劳动力呈现从工业、农业转向服务业的趋势。因此,这一阶段,美国服务业发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服务业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力;二是服务业增长呈现平稳状态,不同于工业的快速增长;三是发挥了稳定宏观经济平衡发展的作用。
2.快速发展阶段(1960年至1990年)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服务业呈现稳定上升快速发展态势,其内部有些行业如信息服务业等甚至呈爆发式增长态趋势。
1960年—1990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57.9%上升到73.4%,同期就业所占比重也由56.2%上升到83.3%。与工业相比,美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
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1974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0.6%,通货膨胀率为11%,失业率为5.6%。197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1.2%,通货膨胀率为9.1%,失业率则高达8.5%。这使得凯恩斯主义的地位被动摇了,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兴起。这一阶段,美国经济政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减税、放松管制、紧缩通货,以激发经济的活力。相应的,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服务业政策也更多地体现为放松管制、鼓励创新、促进竞争、对外开放和注重效率,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如放松对卡车运输的管制,鼓励大众交通,促进多样化的运输体系的建立;放松对金融服务业的管制,从分业经营过渡到混业经营,允许跨州设立银行分支机构;打破地方电话市场的垄断局面,促进竞争;加大对科教事业的投入,鼓励新技术的开发使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美国各类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使得生产性服务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以提供诸如财会、广告、营销、咨询、策划等生产性服务的公司。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服务业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趋重要。1977年至1981年,美国传统服务业平均增长15%,而生产性服务业年平均增长24%;1981年到1985年期间,传统服务业年平均增长率降至8.3%,而生产性服务业则保持在22%的水平。
此后,大都市区成为美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最集中的地区。1980年到1988年期间,美国大都市区的生产服务业新增就业机会470万人,增幅高达50.6%,比大都市区整个服务业部门增幅(24.3%)高出一倍多。
与此同时,美国服务业不断向海外拓展自己的业务,一方面把先进技术输出国外,一方面从中获利。在这其中,有些行业由于发展迅速,很快在国内市场饱和,不少公司便在海外寻找市场,例如财会、金融顾问、零售业、咨询类公司都在1980年代中后期就成规模地向海外输出。此外,一些早期诞生且服务技术在美国已属落后的公司也积极向海外拓展市场。
由于政府采取了放松管制、对外开放的政策,美国服务业不仅得到快速发展,其国际服务贸易也迅速扩大,并进而促进了美国GDP的快速增长。
3.加速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服务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逐步取代一些传统服务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1990年到1999年,美国服务业平均增长幅度为25%左右,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幅则达到45%。从1990年开始,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1995年达到66%,1997年达到72%,目前已超过75%左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服务业已逐步取代钢铁、汽车、建筑等传统支柱产业,成为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产业。
1990年以后,美国公司资产加速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从非技术制造业向技术制造业转移。1992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金融服务业资产增长了353%,信息与传播业资产增长312%,技术行业资产增加246%,教育和卫生保健业资产增长367%。由于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调整资产结构变得十分重要。这种变化使一些传统公司不仅能提供供应链上的各种服务,而且能提供诸如金融、互联网或传播方面的增值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服务业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发展势头,步入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时代。首先,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构成国民经济发展支柱的是服务业;其次,从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服务业呈稳定增长趋势,而工业和农业发展则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三,美国服务业之所以短期内快速发展并保持领先优势,关键因素是借助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的城市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认为,服务业增长的关键在于信息处理活动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营方式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收集、传送和分析,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直接而明显,成为服务业提高质量和效率、拓展空间的关键因素。第四,服务业与工业进一步融合。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加快以高科技制造业来取代汽车、服装、采矿等传统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很多新兴服务业。第五,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借力发展。美国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半导体、计算体、光纤设备、生物科技、医疗设备、电子、生物制药、科学仪器等行业,而包括银行业、健康和医疗服务、信息服务、保险、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和公关等服务行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在国内和海外市场都取得成功的美国公司,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很好地把服务和商品结合起来。
2000年到2011年间,美国与加拿大、日本及多数欧盟国家横向比较,其GDP增速在这期间远远高于这些国家,且除了2001年美国经济受到“9·11事件”重创以外,美国GDP呈加速增长的态势,增长幅度高于这些国家。
到2006年,美国服务业已有一半产值来自信息技术、专业和科技服务、零售贸易三大领域。其中,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至2005年的累计增长率达到32.15%,高出同期GDP增幅的两倍多,成为美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目前,美国信息服务业仍在以每年5%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长。
(二)美国服务业的促进政策与发展特点
1.通过鼓励竞争促进服务产业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反垄断政策的发源国,对市场垄断、企业兼并和市场统一定价的做法严格限制,这为各类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竞争的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服务领域的垄断基本都被打破,金融、电信、运输等领域都引入竞争的管制改革。美国服务产业正是在政府倡导相互竞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服务产业都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
与此同时,美国同样高度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和竞争。美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素质的人才。
直到里根执政以后,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时,才更多地考虑到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把企业兼并看成是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因而对企业的兼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这一时期,美国司法部不再对那些操纵价格、分割市场但没有公开协议的垄断进行追究,因而撤销了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诉讼,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达成了和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继续延续上述趋势,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被认为美国50多年来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诉微软垄断案。
进入新经济时代,美国在继续推行自由竞争的同时,也对垄断网开一面,一切都为了维护其整体国际竞争力。在此政策环境下,一方面美国企业间竞争比较充分,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几乎每个行业中都有世界级大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状态,有力地强化了美国服务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2.通过立法规范和保护本国服务业利益
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美国联邦规范和调整金融服务业务的法律法规较少,其中比较重要的只有1864年《国民银行法》,该法旨在由货币监理署统一检查和监督国民银行,建立统一的货币,完成内战的融资。此外还有1913年《联邦储备法》,通过该法创建了12家联邦储备银行,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中央银行体系。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首先从股市爆发,1930年到1933年9000余家银行破产,银行业几乎失控。美国对金融服务业采取了加强监管的政策。实行分业经营并限制设立跨州分支机构。最具代表性的法案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和1927年的《麦克法登法案》。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所有有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都具有保护其本国服务市场、限制外国竞争的双重功能。它们为美国政府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保护的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和多样化。例如,1994年美国政府制定了新的对外贸易法案《乌拉圭回合协定法》,该法案比以往相关的法案涉及面更广、设置的贸易壁垒更高。这些都表明了美国政府在扩大其服务出口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特别是1994年由美国总统递交的《国家出口战略实施报告》指出,美国政府将集中力量支持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为了促进美国国内经济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美国政府将优先考虑增强环保、信息、能源、交通运输、卫生保健及金融等服务业的竞争力,以扩大这些领域的出口。除了上述综合性法案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十分广泛的行业性法律法规。
为了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美国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颁布了《信息公开法》,此后,又制定了《联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条例》。
80年代以后,信息政策的重点主要是保护和支持出版、通讯、广播、信息、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先后通过了《版权法规》(1970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80年)和《消费者因特网隐私保护法案》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电讯法》,该法案不仅为美国信息服务领域的服务商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而且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该法律不仅允许美国长话公司、市话公司、公用事业和有线服务公司之间在关键的通讯和信息领域相互竞争,同时,还将美国电讯市场向国外开放,引入来自国外的竞争对手。此举无疑刺激了美国电讯界的创新需求,促使其通过开发新技术,改善服务质量,扩大在新闻、媒体、娱乐、商务和教育信息及数据库方面的增值服务来与对手相抗衡,使客户最终能得到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说电讯法的实施,使美国信息服务领域的竞争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通过打造服务业基础设施强化竞争优势
美国联邦政府非常重视服务业的公共投资,强力打造世界上最先进的服务基础设施,使其成为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大企业也特别重视与服务业竞争力相关的科技投入,将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服务产业,这不仅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而且使美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转移,并形成大规模的境内外服务输出。
美国各级政府和企业都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研究,包括需求研究和竞争利益的研究。美国众多跨国服务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做亏本生意,正是因为对国际市场透彻的了解,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管理、高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网络运作为美国服务业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4.通过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带动服务业的国际化和服务出口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服务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开始在许多服务企业中出现。企业组织的大型化和结构的扁平化、分权化和管理总部小型化相并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这种结构变化也推动了服务企业的跨国经营,美国服务业改变了尾随在制造业企业之后走向海外的状况,企业跨国化形成的国际竞争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寻求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网络,深入世界主要市场。
美国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动的好处,通过对外投资和吸引海外投资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美国跨国服务企业一般是跟随着制造业推行其跨国活动的。比如波音公司所属计算机服务中心向许多国家的客户出售数据处理服务。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计算机服务出口放松管制,为此类服务业跨国公司迅速向海外扩张提供了契机,从而形成多样化扩展的局面。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3年至1995年,美国特许权和许可证技术出口中来自跨国公司母公司或分支机构的比重分别高达77.29%、78.22%和80.20%,这充分反映了美国跨国公司对技术服务出口的促进作用和垄断性;在这期间,美国其他私人服务出口中,跨国公司所占的部分也有31%左右。
与此同时,美国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极大推动了美国服务出口,扩大了美国服务贸易规模,使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不仅在绝对数量上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而且增速也快于其他国家。
(三)美国东北部服务业发展最快
战后美国服务业的高速增长在东北部表现尤为突出。
从就业人数上看,东北部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幅攀升,占该地区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呈持续上升之势。
1940年,在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该地区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1%和56%,由于服务业快速持续发展,到1980年,此比例分别达到66%和69%。到1993年,纽约、新泽西和康涅狄格三州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约为71%。
纽约作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其服务业的发展自然最为引人注目。
1959年至1969年,纽约市就业增长最快的部门全部集中于服务业。在七八十年代,从整体而言,纽约市的服务业呈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1969年至1989年,该市生产服务业就业人数由95万增至114万,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25%升至31.6%;社会服务业就业人数则从76万增至93万,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20%升至26.3%。而在同期内,纽约制造业江河日下,就业人数持续大幅度下滑,由1969年的180万降至1990年的100万,减少了44%。这样,纽约的服务业在取代制造业成为最重要的产业部门后,其主导优势进一步扩大。
20世纪90年代,纽约服务业进一步扩张,就业人数显著增加。1990年到1999年,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是就业人数增长最多的两个部门,分别增加了6.4万人和4.6万人。在企业和消费者服务业中,股票和商品交易增加了3.3万人,工程和管理咨询增加了1.3万人。1998年和1999年是战后纽约市就业增长最为显著的时期。
在战后东北部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现象格外引人注目,即所谓的“曼哈顿效应”(ManhattanEffect)和信息技术对生产服务业的有力推动。70年代后半期开始,纽约市以金融和企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增长强劲,在其有力拉动下,该市经济一扫阴霾,重现繁荣,引起广泛的关注。由于曼哈顿是纽约市生产服务业最集中的地区,此现象因而被称为“曼哈顿效应”。
从纽约市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看,1979年到1985年,该市服务业增加了3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金融保险不动产业占38%,企业服务业占18%,这两个部门加在一起共占就业增加额的56%。而在同期内美国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不动产业就业机会增加了13%,企业服务业增加了21.6%,共占服务业增加额的34.6%。1985年至1987年,纽约市生产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其中,金融保险不动产业和企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额的比例分别增至40.4%和2%,它们在服务业就业增加额的比例已增至62.4%。值得一提的是,在七八十年代纽约市生产服务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1980年,企业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就业人数首次超过了纽约的制造业。到1984年,企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达57.6万,超出制造业14万人。而在1977年,纽约市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比商务和金融服务业还高出12万。
以金融保险不动产业和企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长足发展是战后纽约市服务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战后,纽约市生产服务业在其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在该市服务业乃至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份额快速递增,并逐步确立其主导地位。在此过程中,纽约市其他服务业部门发展迟缓,地位和作用都明显减弱。因此,仅将战后纽约市产业结构的转型简单归结为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不能准确反映纽约服务业的发展全貌,更无法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在这次转型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在纽约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扩大并逐步占据了绝对优势,才是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典型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成为美国东北部生产服务业的重要推动力。
(四)美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作用
1.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美国服务业发展不但大大提高了本国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已占非农业就业总数的50%。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白领”逐步在数量上超过“蓝领”,就业人数已占非农业就业总数的50%以上,目前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5%左右,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了1.2亿。仅信息、金融、商业服务、教育和卫生四大服务行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就比全部制造业的就业人数高出3倍。
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署的统计数字,1960年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为3511.4万,1970年达到4882.7万,十年间增长了1370万,而同期制造业新增就业仅为241万,远远落于服务业的增长幅度。
1970年代,美国服务业增长势头不减,服务业就业人数1972年超过了5000万。1979年之后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呈现逐渐下滑的态势,而1980年美国服务业就业为6626.5万,与1970年相比净增了将近1744万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服务业增长更为迅猛。1990年工作岗位为8576.4万,与1980年相比新增岗位近2000万个。1998年就业人数超过1亿,2000年达到1.07亿,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2137.2万,占此时期内美国新增就业人口的总数2230万人的96%。许多新创造的岗位不再像过去一样主要集中在低工资、低技能的餐饮和零售行业。将近一半新创造的工作岗位属于管理型、专业型和技能型,这提升了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使其接近了制造业的工资水平。
进入21世纪,美国的服务业增速略缓,2005年就业人数为1.11亿,2011年约为1.18亿。工作岗位增长趋势表明在美国需求更多的是教育型和技能型岗位,增长较快的就业部门是那些以教育为基础的,高知识、高技术行业,比如计算机软件、法律、广告业、通讯业,这些行业同时也成为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具有优势竞争力的行业。
2.提升了制造业生产率
美国服务业的发展并非以制造业的衰退为代价,而是通过为制造业提供各种新服务,大大提升了制造业的生产率。
据统计,1950年美国制造业1400万工人创造的价值仅为2530亿美元,如今美国的工人数量与1950年差不多,但制造业年产值已升至1.5万亿美元,工人人均年产值也从1.8万美元左右增至10.7万美元。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又使大量劳动力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为其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3.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
包括银行在内的美国金融业,不但给物质生产部门,也给服务业自身,提供了大量完整和高效的资本。
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很低,按理说,这会影响资本的积累和提供,但由于金融业的高效率、使资金的周转和重复使用率大大提高,加上金融工具创新多,数据咨询和通讯、咨询业发达,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就很高,这就从根本上改善了经济的素质。
4.提升了美国综合实力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贸易的强势,提升了美国的综合实力。多年来,美国在商品贸易方面一直存在逆差,但服务贸易却长期保持大量顺差,并成为全球第一服务贸易强国。正因如此,美国政府一直强力推动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通过市场开放谈判,向外国政府不断施压,将更多的美国服务产品,特别是电信、金融、商务服务等竞争优势明显的服务产品推向海外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