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1940年6月17日—),生于美国纽黑文,196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自1980年至今,一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经济学首席教授。乔治·阿克洛夫和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创新及主要贡献
1.柠檬市场
阿克洛夫做的贡献在于阐述了这样一个市场现实,即卖方能向买方推销低质量商品等现象的存在是由市场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开创性文献。在美国俚语中,“柠檬”俗称“次品”,这篇研究次品市场的论文因为内容浅显先后被三四家杂志退稿。然而,阿克洛夫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揭示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又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阿克洛夫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市场崩溃,或者市场萎缩,以至于只有劣等产品充斥于其中。阿克洛夫指出,类似的信息不对称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普遍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印度20世纪60年代的信贷市场为例来说明逆向选择问题。印度小地方放贷者索取的利率是大城市的两倍。在城镇借款然后在农村放贷出去的一个中年人并不了解借款人信誉,因此极易遭受惨重损失。“柠檬论文”中一个关键的见解是经济主体有强烈的激励去抵消信息问题对市场效率的不利影响。阿克洛夫认为许多市场机构可以被看成是为了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而出现的。除了对不对称信息所进行的研究外,阿克洛夫还从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发展了经济学理论,在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贡献是他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关注。
2.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不对称。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尽管他们不能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以平均质量测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会退出市场。接下来的演绎是,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是一辆车都没有成交。现实的情况是,社会成交量小于实际均衡量。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说给人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的路径,会加深市场复杂性的认识,由此能改变很多被认为是“常识”的结论,使市场有效性理念又一次遭受重创。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实,因而乔治·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具有普遍经济学分析价值。他讲的故事虽然是旧车市场,但可以延伸到烟、酒等所有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等。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这些市场——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隐藏了信息。逆向选择的理论也说明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遏止假冒产品,会使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形成“劣币驱良币”的后果,甚至导致市场瘫痪。
重要论著
《稳定增长——在危急关头吗?》(1967);
《资本、工资与结构失业》(1969);
《“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1970);
《种族制度经济学与无休止的激烈竞争及其他可悲的陈述》(1976);
《货币需求基金流通理论的微观模型》(1978);
《失业影响的社会习俗理论》(1980);
《货币需求短期趋向:对老问题的新展望》(1982);
《礼物互换与效率工资理论:四种展望》(1984);
《一位经济理论家讲述的故事》(1984);
《劳动力市场效率工资模型》(与耶伦合著,1986);
《非理性行为的理性模型》(1987);
《泡沫经济学》(1989);
《合理工资前提与失业》(与耶伦合著,1990);
《惩罚与服从》(1991);
《社会悬殊与社会制裁》(1995);
《自我控制与退职救助》(1998);
《经济学与恒等式》(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