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是指人们在应付超出应对能力的情境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应激的角度来看,压力也就是一种情绪状态,一般人多是简单地想办法宣泄掉,然而,假使没有找出内在的真正焦虑,并做适当、确实的表达,宣泄的方法很有可能无济于事,甚至引发反效果。情绪是没有对错的,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力,但处理的方式与表达若有失误,就容易让人否定自己的情绪。正如,明明是担心,表现的却是生气;感觉无助,却以攻击他人来发泄,这只会使问题更严重。最好的方法就是体察自己的深层情绪,无论好或不好都接受,才能宣泄得法,解除压力。
人们面对危机情境时所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就是压力反应。就其产生过程而言,压力可分成三个阶段(如图4-1所示)。第一阶段是警告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受到了来自外界环境的负面刺激,通过对外界情境的威胁进行初步的评价,因而进入内心的警觉状态。这个阶段大脑接收到威胁的信息,沿脊髓传送信息到肾上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后,整个身体立即转变成备战状态。第二阶段是抵抗阶段。个体经过对环境威胁刺激的认真评价,认为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此时,需要对危险做出行为决策,如果个体认为能够应对威胁情境,随即需要投入战斗,如果个体认为自己难以应对威胁情境,就需要做出逃跑准备,随时逃离威胁情境。机体开始进入紧张状态,主要涉及交感神经、肾上腺、延髓等生理活动,也就是逃避或攻击反应。假若判断错误,以为威胁出现,此时生理防御就比想象中的威胁更为麻烦,那些待用的脂肪与葡萄糖未经立刻代谢,只好留在血液中,脂肪在血管内凝结成块,导致心脏病或中风,葡萄糖持续过高则导致患糖尿病。第三阶段是衰竭阶段。当个体持续地进入紧张状态,难以做出战斗或逃跑的行为决策,这一阶段涉及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层,这个阶段的反应似乎与情绪压力、思想压力关系较密切。这一阶段内分泌过多,导致记忆与认知能力受损。并可能极大地消耗自身生理、心理能量,最终可能导致耗尽能量,直至衰竭。
图4-1 压力产生三阶段
总之,无论是从主观或客观因素来分析压力的来源,压力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总是左右着现代人的生活。因此,下面我们就介绍各种降压的方法及提供纾解压力的正确方式,好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解脱。
压力不仅仅只有负面影响,压力也可能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动力,有时,压力不足也可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导致人们心情不佳。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水平有可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而只有超过人们应对能力的持续性压力水平,才可能对我们的身心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待压力要有科学的认识,我们不是要把压力消灭掉,而是要把压力维持在适宜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