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

时间:2023-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可否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如经济停滞或衰退时期,消费主义对经济的繁荣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消费主义的蔓延对人类社会会造成巨大的危害。消费主义信奉的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以炫耀性的消费、奢侈性的消费和享乐主义的消费为其宗旨。消费主义从物的消费与占有中找到自己的灵魂,恰恰是人真正灵魂的失落。

不可否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如经济停滞或衰退时期,消费主义对经济的繁荣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消费主义的蔓延对人类社会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一是加剧了地球资源的消耗。斯克莱尔在论述文化帝国主义与在第三世界的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时指出:“消费主义是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服务的,这个体系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由受美国所驯化的跨国公司所支配。正是对资本主义企业产品的消费永恒增长这样一个动态过程,贯穿了它各个个体单元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运作,从而维持着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丝毫不顾它会对这个星球带来什么后果。”[51]正是消费主义这种不顾后果的行为,加剧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早在30年前就指出:“对消费品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地使用能量,那么,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无穷灾难。”[52]地球上可供人类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不但非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率也是有限的,自然环境对污染的承受力也不是无限的。消费主义使得人均消耗资源量的急剧增加,再加上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这就使得人类的资源总消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加速资源耗竭,加速环境污染。

消费主义的蔓延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和技术专注于生产的无限扩大,源源不断地向自然界进行“掠夺”,从而加剧了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以森林为例,《世界资源报告》(1998—1999)资料显示,在1980—1995年,森林净损失为1.8亿公顷,即平均每年损失1 200万公顷。另外,生存条件的恶化与滥捕滥猎使地球上生物种类急剧减少。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 000多种高等动物濒于灭绝,约2.5万种有花植物的生存处于危险之中。近100年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灭绝率的100倍,今天这一速度还在加快。[53]消费主义倡导高档消费、过度消费、时尚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仅使企业加快了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而且使得消费者将大量仍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抛弃,这样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了资源危机。消费主义所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或“虚假的需要”,使得消费大众生理之外的其他需求无限制地膨胀,导致人均消耗资源量的增加,从而加快地球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

二是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为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所诱导的人类欲望将超越地球生态圈的承受限度,大量废弃所造成的垃圾过剩将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而生产商和消费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愿为维持和支撑这种物质消费模式所造成的环境、能源和生态恶化后果支付必要的代价。结果只能是在向自然进行“掠夺”的同时,也在生态环境上进行“集体慢性自杀”和对后代的“集体隐性谋杀”,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消费的异化导致了自然的异化。

三是消解了节俭、进取和拼搏的传统价值观念。消费主义信奉的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以炫耀性的消费、奢侈性的消费和享乐主义的消费为其宗旨。“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54]这种消费价值观念导致消费者将无限制地攀比追求物质的占有、感官刺激和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丧失对事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精神生活的体验与追求。早期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所强调的工作、清醒、俭省、节欲和严肃的传统价值观念在消费主义侵蚀下被彻底地消解了。贝尔认为,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的崩溃(归咎于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变革),使得美国社会中有关劳动与报酬的合法信念遭到破坏。“事实上,正是资产阶级经济体系——更精确地说是自由市场——酿成了传统资产阶级价值体系的崩溃。这是美国生活中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根源。”[55]

四是导致了人的异化与病态人格。消费主义是物质主义,它使人成为金钱、财富和欲望的奴隶,成为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躯壳。商品本来是服务于人的,是人们制造出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异己物,但消费主义倡导的人对商品、金钱的过分追求,反而使人本身被商品所控制,甚至成为商品的奴隶,变成消费的异化对象。“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56]消费主义危害人本身,既不利于人身体健康,也导致人精神境界的降低。一方面,消费主义过度地消耗物质财富不利于人的健康生存。人作为一个生命机体,其基本生存需要是一个相对不变的常数,但人均消费的物质财富的数量急剧增加,必然导致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机能的冲突,从而引起各种生理疾病;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崇尚物质消费,使人陷入了在异化消费中认识不到自己真正需求的境地,使人类本质上的多维性被简化为对物质的占有和消费这一单维性。物是人创造的,但在消费社会里,物包围人、困扰人,使人成为消费物品的机器,人被“物化”。消费主义从物的消费与占有中找到自己的灵魂,恰恰是人真正灵魂的失落。“正如狼孩因为跟狼生活在一起而变成了狼一样,我们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官能性的人了。”[57]生活在丰裕社会受到物的包围的消费者并没有得到消费主义所允诺的幸福,原因就在于消费与幸福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被消费主义所诱导出来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消费再多也不可能得到满足。这又刺激消费者不顾一切地去赚钱,从而消耗了本来可以用来进行休闲、娱乐、智力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时间,使人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最终沦为消费主义的奴隶,成为资本“制造欲望”的同谋者。在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必然重视经济价值和消费价值,忽视精神的价值和劳动创造价值,关注当下的享乐,忽略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关注眼前的物欲快乐,把消费当作精神的支柱,生活在一种畸形、病态而又迷乱的消费享乐狂潮中,最终形成畸形的消费性病态人格,导致整个社会畸形发展——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相对低下的精神状态,突出表现为人们的幸福感降低、进取心减弱、精神颓废甚至道德堕落。人的需求如果长期停留在物质享受层次上,不但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最终也将摧毁人类自己。

【注释】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4页。

[2]1英里=1.609 3千米。

[3][美]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司徒淳、方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页。转引自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1-92页。

[4]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2页。

[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3-117页。

[6]同上,第102页。

[7]姚建平,《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8]潘小松,《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粤海风》,2005年第1期。

[9]张文伟,《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0][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册),刘绪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4页。

[11][美]布鲁姆等,《美国的历程》(上卷,第一分册),杨国标、张儒林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6-67页。

[12][美]卢瑟·S·利基德主编,《美国特性探索:社会和文化》,龙治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09页。

[13][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册),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40页。

[14][美]詹姆士·O·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贾秀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3-244页。

[15][美]詹姆士·O·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贾秀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5页。

[16][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

[18]杨伯淑,《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跨国公司的介入及其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3期。

[1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2页。

[20]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页。

[21]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4页。

[22][美]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23][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l年版,第70页。

[24][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25]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274页。

[26]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27][美]艾伦希·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0页。

[28][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7页。

[30][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31]同上,第72页。

[32][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33]王代月,《试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理论学刊》,2004年第11期。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页。

[35]陆道夫,《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和大众文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37]丁国浩,《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学术论坛》,2012年第6期。

[38][英]约翰·汤普森著,《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39]王代月,《试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理论学刊》,2004年第11期。

[40][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41]同上,第27页。

[42]同上,第21页。

[43][美]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44][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7页。

[45][英]齐格蒙特·鲍曼,《自由》,杨光、蒋焕新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言,第10-11页。

[46][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6页。

[47][美]克里斯托弗·贝里,《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史的探究》,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8][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49]陈学明等编,《痛苦中的安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50]同上,第115页。

[51]莱斯理·斯克莱尔著,《全球体系的社会学》第五章《文化帝国主义与在第三世界的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引自中国新媒体艺术网:http://www.nma.cn/Get/ddgjyszt/2005-4/24/241726267845.htm。

[52][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3]俞海山、周亚越,《论消费主义的危害与对策》,《商业研究》,2003年第8期。

[54][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5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2页。

[56][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57]同上,第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