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行政管理专业 武小琪
摘 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普遍的职场心理问题在各行各业蔓延开来。本文主要以公务员的一类——基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成因存在于职业、个体、制度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
如今,公务员无疑是最让人羡慕的群体。持续的国考与省考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行列中。但围城内外的两重天让公务员内心逐渐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问题,其中,基层公务员由于工作环境的艰苦性、单一性等特殊原因而产生的职业倦怠最具典型性。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基层公务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基层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基层公务员是相对概念,包括两方面:一为下级地方政府公务员群体;二是各机关层级较低的公务员员群体。本文主要以各机关层级较低的公务员群体为研究对象。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鲁顿伯格发现了在为人服务的行业中,许多工作者因工作而出现身心俱疲的状态,并将此命名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Job burnout )也被称作“工作倦怠”“工作耗竭”“职业枯竭”,主要是指那些从事服务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高等原因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态度,“如长期的情感消耗、身体疲劳、对服务对象的不人道态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如今,这种综合性症状在我国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逐步扩散。在笔者看来,基层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个人层面
目前,许多人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认识不足,他们通过了激烈的竞争,成功挤过独木桥后,才发现基层公务员远没有想象的那样轻松、简单。首先,每天处理着单调与琐碎的工作任务,原本的满腔热情与大展拳脚的决心被现实生生击碎,而工作强度的逐渐加大,更让许多基层公务员初来乍到之时难以招架,再加之基层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相差甚远,致使许多人觉得现有的工作不能完全发挥专业特长或自身潜力,所以在他们看来,这些日常工作都是没有什么挑战性的。他们对工作的热情逐渐消退,感到自身才能受到压抑,工作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低。这种成就感缺失导致了职业倦怠。从更大的背景来看,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价值观、成就观、幸福观受到冲击,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中就是:很多人对职业缺乏认同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是形成倦怠情绪的催化剂。其次,他们除了感到一系列的工作压力之外,还要面对其他一些压力,如人际关系等。各办公室之间、不同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加深了同事之间的隔阂,进而导致工作中的相互猜忌。在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下,许多人并不甘心一辈子只从事这种基层工作,自己每天都绷紧神经,而升迁的职位却是有限的,竞争很激烈,一步走错就会影响到升迁,原来想以业务出头的观念逐渐被官本位的人际关系的想法所代替,这种内心压力与落差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与宣泄,因而导致了职业倦怠。此外,许多基层公务员只是为了熬年限才进入这个队伍的,只盼着熬到年限,另谋高就,所以工作上也就得过且过了。
2. 制度层面
我国200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的考评、流动、管理等制度。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制度仍存在一系列不足,比如在薪酬方面,职位高低与工作年限往往被作为定薪的标准。基层公务员不但级别相对较低,而且工作量相对较大,虽然各种事都积压在他们身上,但薪金却很低,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与此同时,日益上涨的物价、养家糊口等压力让他们微薄的薪金入不敷出,这种看上去很美的现状让他们产生了心理不平衡。在考评机制上,公务员法共规定八条,评估标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如德、能、勤、绩、廉的标准过于简单。虽然在规定中强调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先由个人按照职位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但是目前基层领导权力过大,一锤定音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平时工作认真、业务熟练的人却得不到提拔现象的出现。在职务晋升方面,基层公务员晋升空间很小,许多人直到退休后仍然是科员,只有很少的人能晋升到副科级、科级干部,即便有人成功脱颖而出,升迁之路基本也就戛然而止了。再者,基层公务员在晋升过程中存在着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很多人在岗位上做了很多年后,没有后台,一般很难再往上升。久而久之,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基层公务员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喝茶水、吃瓜子、看报纸的生活逐渐消磨了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在奖励方面,对公务员规定了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打击了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可见,因组织制度激励匮乏而导致的基层公务员对职业现状的低满意度和对职业前景的消极预期是产生倦怠现象的重要制度诱因。”在笔者看来,这种制度层面的不完善亟待解决,否则不但会使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愈演愈烈,影响日常工作效率,而且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谐社会的进程。
3. 社会层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公共管理正在由经济建设的管制型公共管理向均衡发展的服务型公共管理转变,中央政府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等一系列政府改革的目标,这些目标层层分解后都必须由基层一线的公务员加以落实,这就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也就是说,基层公务员是公务员队伍的基石,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基层公务员队伍的能力素质状况,决定着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再者,随着基层公务员各方面素质的提升,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加,这就需要基层公务员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基层公务员原有的工作节奏难以对此做出回应,自然会产生各种不适应情绪,自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而就社会大众而言,他们的期望是获得更好的社会服务,这就对基层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的,更高的社会需求自然就伴随着监督力度的加大。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群众法制意识的觉醒,基层公务员的言行自然要受到更强的监督,一些基层公务员违法行为陆续被媒体与群众曝光,以讹传讹,很多人因为产生惯性思维,以偏概全,强调其不好的一面,或者一些基层公务员因为严格按章办事,解决问题不够圆满而被部分媒体大加渲染,导致部分群众不明真相,进而把基层公务员推到公众对立面,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公务员的公众形象与社会声望,基层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也就在所难免了。单就基层公务员本身而言,他们缺乏全社会的支持,心理很难找到有效的宣泄途径。而政府在组织培训时,很少注意自我心理调节的训练。此外,基层公务员本身还要面对社会人士,尤其是家人对其工作的非议,认为其工作是浪费时间、没前途等。这些社会层面的因素加在一起,很容易让部分基层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甚至离开工作岗位。
笔者认为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主要有特殊性、复杂性、递进性的特点,而应对措施也应主要从个人、制度、社会三方面入手。
1. 个人层面的应对措施
首先,基层公务员要合理制定个人职业规划。目前,部分人报考基层公务员的初衷多为解决就业问题,自己本身对基层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十分了解。也就是,他们没有对其个体进行全面评估,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或者就业的目的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果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在步入基层公务员的队伍前,我们要对基层公务员多做一些了解,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清楚后再进行选择,而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坚定信念,为自己逐步制定出阶段化目标,并付诸努力,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逐步调适,以达到目标。其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基层公务员要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摆正心态;本着学习的态度,努力去干好基层工作,并在工作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合理安排时间,放宽心态,切忌为了工作而工作的心态。再次,合理掌握自我调节方法。基层公务员难免会遇到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压力时,基层公务员要接纳现实,并努力调整心态,培养一些课余爱好,学会减压、自我放松。最后,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层公务员应该多与家人、朋友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这样可以缓解压力与疲倦,与此同时,换位思考,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主动帮助与关怀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有收获。
2. 制度层面的应对措施
在笔者看来,政府应该发挥制度改革急先锋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民主管理,完善基层公务员的薪酬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缩小各地区基层公务员之间的差距,并对偏远艰苦地方的公务员给予适当补助,细化福利体系。与此同时,政府还需明确完善公务员的考核、奖励制度等,加强监督,而这些都要以公平正义为原则,做到透明化、公开化,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给那些真正有才能、有理想、肯努力的人一个广阔的施展空间。此外,政府还需积极展开对基层公务员的心理普查与调节工作,可以在基层公务员上岗培训过程加入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培训,运用讲座、心理测试等方法对其进行教育,未雨绸缪,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压力。另外,政府还应该定期对基层公务员展开心理问卷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各种相关活动,如通过交流会、讲座等方式对症下药,帮助广大基层公务员建立、塑造阳光心态,营造和谐心境,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在注重业务能力的同时,不忽视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而就现在实际情况而言,“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先建立电话咨询热线,或者通过互联网建立心理咨询网站,进行间接的心理咨询。等以后人们对心理咨询有了正确的认识,再建立专门面对公务员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3. 社会层面的应对措施
基层公务员所处的特殊位置与环境,决定了他们比一般公务员更容易接触到普通群众。而少数基层公务员不称职、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再加之部分媒体的夸张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社会民众对基层公务员错误的惯性思维,让整个基层公务员群体为此买单。而实际上,大部分基层公务员还是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2013年12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就指出:人民满意是公务员的最高荣誉。受表彰的同志绝大多数来自基层普通岗位,有的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大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群众办事,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这种精神值得弘扬光大。因此,社会公众应该对基层公务员有一个合理而正确的认识,作为新闻媒体等,除了要继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积极揭露一些基层公务员不称职、违法等行为外,还要做到客观报道,不以偏概全,引导公众尊重并正确认识基层公务员这一群体。此外,新闻媒体等还要大力宣传基层公务员的正面形象,如宣传基层公务员典型好人好事、报道他们为基层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等,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样无疑有助于提高基层公务员的自尊与价值感,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激励他们更加热爱本职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社会公众需要树立对基层公务员的合理的期望值,努力营造一种尊重基层公务员的社会氛围,对他们的工作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求,这就可以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笔者看来,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基层公务员群体也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要求与挑战,我们只有从个人、制度、社会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缓解和预防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这样做不但可以提升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 安世民. 政府信誉:政府形象的核心要素[J]. 中国行政管理,2000(8).
[2] 林钧跃. 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