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论中国经济新常态

浅论中国经济新常态

时间:2023-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2015级国际经济学专业 戴悦玥

摘 要:中国经济目前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

一、引言

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他指出,中国能否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这是继2015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之后,高层对新常态的全面解读,对于各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如何在战略上应对,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二、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节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三、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特征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特征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逻辑的体系。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无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经济增长动力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将在8%以下、7%以上运行。以中国经济前三季度7.4%的速度而言,由于很多人不能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减速的趋势,就想当然地认为7.4%的增长是一个很差的速度,认为应该通过政策刺激,让经济增速再回到8%以上的高速轨道上去。这种高速依赖症,恰恰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这种巨变所致。正如习近平在演讲中精辟指出的:“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而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因此,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而2014年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只要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而2014年以后,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因此,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而2014年以后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而2014年以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四、中国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发展

中国应当坚持五大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发展。

五大发展分别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开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是理念创新,也是重大的战略方向和举措。新常态下发展的最大的挑战是:在旧的发展动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如何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如何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著提高?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必须确立和坚持践行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只有创新发展,才能实现由数量扩张式的外延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增长转变。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战略的实质就是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摆脱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形成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新发展模式。而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化解各种经济社会风险。协调发展是调结构、转方式的根本举措。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我们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予以重大关注和战略安排,这就是系统全面地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战略。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全球视野,着眼于全球视野来解决各种发展难题,并为全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就是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是我国过去30多年的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开放不仅能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而且能促进体制创新、促进改革,实施新的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开放战略,这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共享发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落脚点和出发点。

发展的理念和战略确定以后,最主要的是行动。加紧行动,这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突出特点;重视行动,行动是关键。五中全会公报中我们看到了六大“行动”的表述,十分有新意。如要推动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创新的主要领域,必须加紧行动予以全面推进,形成发展的新趋势和潮流。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需要更多的国家和大众的行动,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浸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大规模国土绿色行动、海湾整治行动。而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不仅要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还要号召社会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十三五”规划建议还提到一个更令人惊喜的行动计划,那就是向贫困全面宣战,基本消灭贫困,提出我国现代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参考文献:

[1] 李扬. 新常态——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战略概念[J]. 金融博览,2015(1).

[2] 林毅夫. “新常态”意味着什么[J]. 红旗杂志,201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