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SHOPPING MALL的业态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现。当时,深圳华强北的铜锣湾百货,第一次将百货、超市、运动营、名店坊、会所等功能群聚合在一起。随着消费者对时尚、个性的追求日益增强,对消费体验的看重,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主题百货等多种业态共存发展的局面开始出现。
专家指出,各种零售业业态的出现与人均GDP水平存在一定的对应规律:当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零售业态以传统百货商店为主;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达到5000~10 000美元,以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为主。而早在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均GDP更是超过了10 000美元。
与到实体商店购物不同,80后、90后们更加青睐“一键到位”的电商购物模式。近几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不断突破,传统商业网上业务规模也迅速扩张。
周 婷:不要认为购物中心就是一个完美的状态,它也有自己的弊端。购物中心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为高级物业,将店面出租给商户,靠收租来生活,作为交换,给品牌提供高端配套的物业服务。但是品牌是否认同?我访谈过很多国际奢侈品牌的CEO,他们都会谈几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一个,商场自身有没有在经营自己的品牌?比如丝芙兰为什么会成功,虽然它也卖倩碧,也卖香奈儿,但是消费者会认为,我是在丝芙兰买的香奈儿。第二个,商场给品牌提供了什么?很多人抱怨,为什么大品牌入驻商场,不付很多费用,反而要商场倒贴?因为奢侈品牌认为,我给你带来了人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你在利用我的品牌知名度给自身创造价值,而你给我提供什么服务了吗?所以应该是你付我入驻费。第三个,给来逛商场的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这点我们也没看到。所以,无论是购物中心,还是传统的百货业态,都面临着这些很现实的问题。
现在的消费开始分成两类,一类对于不需要购物体验的、标准化的产品,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消费。另外还有一类产品,比如时尚品和奢侈品,特别需要顾客体验,它有很多附加值和溢价部分,就是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我很赞成一个概念,就是钢筋加水泥,或者说是线上配合线下,线下为线上来服务这么一种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也一定是中国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陈人忠:传统百货有一种独特的用户体验,对于线上经营来说,也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用户体验,这两种体验不同,但是并不相互排斥。线上购物体验是方便,我可以晚上12点钟坐在家里下个单子,然后第二天货就到了。线下的购物体验,就是几个朋友在一起,在慵懒的下午跑到一个商场里去看点东西、喝点咖啡、看场电影。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存在转化率问题。不是每一个上线的人最后都会买下东西,但是我们依然要付出成本让他们看。这点线下也一样,有人流,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买。线下商场是计算客流量,而线上是点击率,但说到底都是客流。
2000年的时候,诸如亚马逊这类电商,卖的是十几二十美元的东西,所以当时很多人认为我们Net-a -porter的模式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们觉得我们的东西太贵,动不动就是上千镑,和十几二十美元的东西无法比。但是,我们主要靠服务,我们能够给消费者提供贴切的时尚方面的建议。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图便宜,在实体店试好后再到网店上买,我们不这样操作。我们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提供一个渠道,给消费者看见时尚的无穷可能性。
周 晴:我不觉得电商和传统商城之间是一个完全取代的关系。这是一个份额的再分配,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共生关系。
当然,我遇到过很尴尬的现象,就是顾客来王府井试了一圈,说网上便宜,然后回家上网买。这也让我们确实看到了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趋势。所以从2007年起,王府井开始涉足线上业务。双安网上商城就是我们自己的电子商务板块,但这只是试水,而且我们视它为实体店渠道的一种补充。其实,不光是线上业务,随着整个零售业态的不断拓展,百货业的份额确实受到了一定挤压。我认为,针对这种市场竞争,只有适者生存。关键在于,你能否对这个行业理解得更深刻一些、更透彻一些,做得比别人更具有优势、具有特色。所以,我始终认为百货业依然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