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外贸发展背景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外贸发展背景

时间:2023-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周年,关税减让承诺履行完毕,中国进一步降低承诺书中最后6种产品的进口关税,中国关税总水平下降为9.8%。实践证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不仅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惠及各国人民,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国内背景

加入WTO开启了中国第三轮改革开放的新篇章,这一时期,中国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系,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国的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及对外经济合作快速发展,真正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入世前3年,中国主要在关税减让、非关税措施取消和服务业市场的适度开放等方面做出了承诺。例如,承诺进口关税到2004年整体下降到10.6%,取消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招标,提高商品进口配额增长率,调整关税配额商品的关税、配额与非国营贸易比例,在金融服务、运输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租赁服务、分销服务等领域扩大开放。

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中国全面认真地履行了自己加入时的承诺,清理修改了2300多项法律、法规,废除了其中800多项;公布了所有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各项法律规章的实施更加透明。大幅度降低了关税,使关税总水平从40%左右降到了10.5%,包括配额、进口许可在内的各种非关税措施也已逐步取消;按照加入承诺,在金融、保险、电信、法律、会计、建筑、旅游、教育、运输等各个服务贸易领域实现了进一步开放,外国服务供应者进入上述领域的条件大大改善;在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立法的同时,加大了实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力度,通过教育使各行各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2006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周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和政策更加完善,货物贸易市场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平均关税水平按照加入承诺,从加入时的15.3%降低到2005年的9.9%,服务贸易按照承诺逐步开放,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大大加强。入世5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2009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周年,关税减让承诺履行完毕,中国进一步降低承诺书中最后6种产品的进口关税,中国关税总水平下降为9.8%。

201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1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中国不断扩大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市场准入,不断降低进口产品关税税率,取消所有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大幅降低外资准入门槛。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中国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央政府共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 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可预见性不断提高。

10年来,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有力推动。中国全面享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权利,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第一位,进口额累计达到7.5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 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 500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 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

10年来,中国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努力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中国积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坚定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致力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改革和完善,致力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高举自由贸易旗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国际贸易体系。中国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力度,近10年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款1 700多亿元人民币,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近300亿元人民币到期债务,承诺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培训各类人员6万多名,增强了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不仅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惠及各国人民,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中国在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截至2010年,与中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50个。中国与美、欧、日、英、俄等主要经济体均建立和保持着经济高层对话机制。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倡议”等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合作[2]

二、国际背景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革命与创新呈现出新特点,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这一时期,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世界各类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正在迅速发展,这进一步推动了商品、技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转移。这就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并获取比较利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这一时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作为“构成21世纪的最强大力量之一”的信息技术,已跨越其产业边界,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渗透,并通过商业化不断开拓新的世界市场,引发巨大的新的市场需求。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浪潮,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尽管国际环境总体有力,但国际局势仍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世界贸易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和新矛盾。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相继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而2001年11月启动、被称为“多哈发展议程”(简称“多哈回合”)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也屡屡受阻。多哈回合谈判涵盖大约20个议题,包括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业、规则、贸易便捷化等。其中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被认为是最关键、也是世贸组织成员分歧最集中的两个议题。这两个议题不解决,其他议题的谈判便无法取得进展。虽然各方分歧非常复杂,但主要分歧还是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之间的分歧,主要原因是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利益和需求也不同。美欧等发达成员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打开发展中成员的工业品和服务市场,而发展中成员则希望美欧降低农业补贴并开放农业市场,如何达成一项平衡的协议,使各方均得到好处而又尽量避免损失就成了谈判中的最大难题。

“多哈回合”按计划应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但因涉及各方利益的进退取舍,“多哈回合”启动以来,谈判进程一波三折。直到2013年12月7日,在世贸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上,多哈回合第一份成果——《巴厘一揽子协议》才以159个成员国全数通过,成为多哈回合“零的突破”。在全球市场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多哈回合谈判如能最终达成协议,无疑将成为全球经济的“强心剂”,将为世界贸易提供动力、为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