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3-5中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继续处于逆差状态,逆差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显著缩减,但战后则急剧上升,超过战前1~2倍。
这一时期,尽管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工农业产品总量有显著的增长,出口贸易量扩大。但是由于技术进步缓慢,商品质量较低,加上对外贸易被洋行控制,价格较低,因而中国贸易条件继续恶化,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平衡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商品供给下降,对华出口减少。同时,欧洲对中国棉花、皮毛等原料性商品需求增加,结果导致中国出口贸易增长快于进口贸易增长,1914—1919年年均出口贸易比1900—1913年增长了57.8%。贸易逆差虽依然存在,但逆差额较前明显减少。1913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为1.2亿美元,战争爆发之初的1914年,由于进出口贸易同步减少,因而逆差额变化不大。从1915年开始,出口增幅逐渐大于进口,逆差额大幅下降,该年逆差额减少到0.22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3%。从1915—1919年年均逆差额不到0.5亿美元。
战后,西方对华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中国的进口贸易很快即超过出口贸易,逆差额再度扩大,特别是随着外国在华投资的增加,资本货物进口激增,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逆差很快达到空前的水平,到1920年即超过战前,达到2.73亿美元,见表3-8。
表3-8 北洋时期进出口净值
资料来源:根据杨端六、侯厚培《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第1页计算整理,国立中央研究院科学研究所,1931。
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资金的外流,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近代产业的资金短缺,对中国的资本积累特别是工业化构成巨大的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