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对外贸易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对外贸易

时间:2023-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对国统区对外贸易采取不断封锁的政策。华北沿海的对外贸易口岸天津、青岛被日人占领。国统区经由海上运输的对外贸易全部中断。国统区的对外贸易只能通过中印空中航线和西北公路。总体而言,国统区对外贸易规模狭小,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平均只有19%,仅相当于关内沦陷区的1/4。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统制下,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对国统区对外贸易采取不断封锁的政策。1937年7~8月间,日本即在沿海封锁了上海以北的沿海航线。1937年下半年,华北全面沦陷。华北沿海的对外贸易口岸天津、青岛被日人占领。年底,中国近代工业及对外贸易的中心上海即告沦陷,富饶而相对发达的华东地区被日本人控制。到1938年,中国经济重地武汉、广州相继失守,至此,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全部被日本占领。从1939年5月开始又禁止任何第三国的船只在中国沿海通航,中国直接的海上贸易通道被完全切断。

中国海上对外运输线被切断后,国民政府一度利用滇越铁路,将货物由昆明运至法国占领的越南海防港出口,开展对外间接的海路贸易。1940年6月,法国被希特勒占领后,应日本的要求关闭了这一通道。此外对中国利用的滇缅公路,日本也不断对英国施压,禁止中国经此转运物资,迫使英国一度关闭滇缅公路。国统区经由海上运输的对外贸易全部中断。国统区的对外贸易只能通过中印空中航线和西北公路。到1941年夏,德国进攻苏联,中国通过古老的西北丝绸之路的对外联系也宣告中断。

(一)对外贸易规模

受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国统区经济状况、对外贸易渠道的变化,国统区对外贸易规模出现了剧烈的波动。总体而言,国统区对外贸易规模狭小,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平均只有19%,仅相当于关内沦陷区的1/4。[20]

1.出口贸易

由于国统区面积的日益缩小,出口货源、出口渠道急剧减少,导致出口贸易骤降。1938年10月以前广州尚未沦陷,故该年国统区出口额尚有5 950万美元。此后随着广州、武汉失守,国民党军队的西撤,出口货源进一步减少。到1939年,出口贸易额仅有2 130万美元,次年更降至1 490万美元。1941年随着生产的恢复出口有所回升,也仅达到1 997万美元。总体来看,1938—1941年,政府统制的出口贸易额达8 640万美元,占同期出口总值11 570万美元的74.2%。

2.进口贸易

受商品管制政策的左右,进口贸易规模波动较大。1938年进口总额为8 640万美元,同年10月,颁布的《查禁敌货条例》,完全禁止从日本及其控制的地区进口一切商品,致使1939年进口规模骤降为3 910万美元。此后由于物资匮乏,国民政府不得不放宽禁令,使1940年进口额又回升至6 710万美元,1941年更激增至13 600万美元。

由于通货膨胀严重、国统区生产规模狭小、大批人口西迁,日用必需品及抗战物资的严重短缺导致进口贸易规模远大于出口贸易规模,国统区对外贸易逆差日趋扩大,见表5-1:

表5-1 太平洋战争前国统区对外贸易平衡状况

资料来源: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页。

(二)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如上所述,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渠道严重受阻,政府统制的易货偿债贸易成为主要贸易方式,因而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亦主要集中于向中国提供信用贷款的国家,即苏联、美国、英国、德国。1940年,德意日轴心集团形成,中德停止易货贸易,次年中德断交,中德贸易彻底中断。此外东南亚、印度与国统区间也经由我国香港、越南海防、缅甸仰光开展间接贸易往来。

1937年8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成为两国加强贸易关系的政治基础。1938年3月中苏签订了第一个易货贷款合同,双方的易货偿债贸易由此开始,到1939年6月,双方共签订了三个易货贷款合同,总额达2.5亿美元。同时中苏两国还签订了平等互惠的《通商条约》,双边贸易获得快速发展,1936年中国自苏联进口额仅37万美元,而1937—1941年间中国自苏进口总额达1.7亿美元,年均3 464万美元。[21]同时,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亦相应增加。

尽管缺乏详细的统计资料,但可以肯定这一时期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易货贸易的美国和苏联。由于欧洲战争的爆发,东南亚地区原来与欧洲列强间的经济联系中断,向中国提供粮食、橡胶等初级产品的同时,也从中国进口一部分工业制成品(主要是棉制品)。

表5-2 1938—1941年各国/地区在国统区进口贸易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176页。

从表5-2中可见,香港与国统区对外贸易占重要地位,不过,这一时期香港依然是远东重要的转口贸易港,其中国统区对苏联出口大部分取道香港;自香港进口大部分来自日本及其属地,其中来自沦陷区的物资,在香港进行重新包装和换贴标签后转销国统区。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

由于日本对国统区的封锁,西方洋行无法继续经营传统的对华贸易。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统制下,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口商品中,制成品所占比重从1937—1938年的50%降为1939—1941年的33%~36%。同期原料的进口则增加一倍以上,食品与饮料的进口也有显著增加。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重从1937—1938年的不足20%增至1939—1941年的25.1%~33.9%。原料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则从1938年的40.9%下降至1941年的32.1%,总体上仍以原料性商品出口为主,大宗货物为政府统制的西方盟国急需的战略性农副矿产品。其中农产品与矿产品大体各占一半。1938—1941年农副产品和矿产品出口累计分别为4 361.5万美元和4 276.2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0.5%和49.5%。这一时期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茶叶、桐油、猪鬃、生丝和羊毛等。

值得注意的是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上述变化并不反映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减少、出口的增加,原料性商品进口的增加出口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特殊的政治经济形势造成的。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中国可供出口的初级产品供给量下降,同时由于国内购买力的削弱,工业品的市场也大为缩小,东南亚地区与欧洲国家贸易关系的中断为中国初步实现了进口替代的棉纺织业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市场。[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