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最早是由康奈尔大学的约瑟夫·D.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并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确定。概念图的开发其实是以戴维·P.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奥苏贝尔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并在《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心理学》中提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即学习者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奥苏贝尔对概念的形成和同化进行了区分,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概念的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的层级排列最终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受奥苏贝尔的理论影响,诺瓦克教授也从事过意义学习的研究,他认为儿童进行概念学习的过程和成人建构新概念的过程没有什么区别。儿童观察、发现和把握单词意义的过程同时就是建构概念的过程,年长的学习者或研究者通过对事物或运动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样也是在建构新的概念,两者都是学习的过程。而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然后建构自己的概念意义,这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生成能力。并且概念的意义随着与概念相关的事物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相关命题的变化而变化。概念同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学习者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知识的建构和意义的生成。
基于以上理论观点,诺瓦克教授开始致力于寻找能够表征学习者认知结构变化的有效载体,最终他与他的团队研发出了概念图这一工具。后来诺瓦克教授发现概念图也可以用于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也就引发了之后的学者对概念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现今,概念图不仅应用于教育教学,更被广泛应用于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宣传策划等许多领域,是学习和工作的好助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