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博弈论》,因为它记载了太多的博弈案例,当然了,罗贯中不知“博弈”,他只会说“用计”。计,即计策或策略也。用计,即用策略赢对方。用计算敌,不仅要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策,而且要算准对方用什么计策,这不就是博弈?
著名的火烧赤壁一战,曹操亲领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联合破曹,曹军大败。而诸葛亮早已在曹操归逃的路上,布下了三重防范:前有赵云,再有张飞,后有关羽。然而诸葛亮命令赵云和张飞的主要任务是放火骚扰,真正捉曹的任务就落到了关羽身上。
曹操败北,逃入华容道,果然让等候多时的关羽逮个正着。然而,关羽却因念旧情,放走了曹操,上演了一场“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的捉放曹的义举。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怎能不知道曹操曾有恩于关羽?而关羽又是如此重情重义之人,可他为什么还是把这个最关键的“擒曹”重任交给了关羽呢?
其实,这是诸葛亮与孙权博弈的巧妙用心。
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仔细分析,我们不得不慨叹诸葛亮的审时度势和良苦用心:曹操不能死。
当时的天下形势是曹操最为强大,其次就是孙权,有长江天险,拥兵自重。刘备呢?占据了个荆襄九郡,虽地理险要,但毕竟弹丸之地,成不了大事。面对强大的曹操,两个弱者联合起来,避免被一一吞掉,这很符合逻辑。但如果在华容道把曹操这个强敌灭了,与孙权的联盟势必破裂,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所以,放曹操一马,就可以来牵制孙权不会在刘备羽翼未丰之时就对其下手。
看来,有时候不仅需要朋友,也需要敌人啊!所以,在三国尚未形成鼎足之势时,诸葛亮要送个顺水人情,留曹操一命!
但谁来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关羽就是最好的人选。
大家都知道,曹操爱才,关羽忠义。曹操赤兔马相送,行尽感召关羽之恩。关羽斩彦良诛文丑,以之相报。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本已是无奈之举,心有不安,而曹操不杀关羽,不杀关羽义兄家眷,反而亲自相送,放关羽离去,以恩报怨,令关羽在忠与义之间矛盾。诸葛亮选关羽把守华容道,一则可确保放曹保刘的大局,二则也可使关羽彻底还清曹操对他的一切恩情,以防日后两军作战,关羽不忍对曹痛下杀手。
诸葛亮用关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收服关羽,树立威信。当年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从南阳请出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景仰已久,自然对他敬爱有加。但张飞和关羽当时还未打心眼里信服诸葛亮。同时关羽的性格特别自傲,甚至到了自恋的程度,除了刘张两兄弟,几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关羽对诸葛亮心中不满不服,虽不说,但张飞是个炮筒子,说了很多不利于诸葛亮的话。
诸葛亮深知,要想发挥自己的才略帮刘备打江山,不可不设计收服刘备的两位爱弟。否则,今后在治国争霸当中的一些谋略思想就难以有效迅速地贯彻实施。而他此时乃“新官上任”,当务之急就是迅速借机建立起足以统领他们的威信。诸葛亮让关羽事先立下军令状,他料及关羽定会放逃曹操而违背军令状,借此彻底杀杀他的傲气,抓其小辫,彻底收服关羽,关羽驯服,众人皆服,树诸葛之威信,强团队之合力。
那么,既然要放走曹操,那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在途中设置三重围剿呢?除了给曹操一些教训,更重要是为了继续维持孙刘联盟。因为如果孙权知道诸葛亮故意放走曹操,孙刘联盟必然会彻底瓦解,一旦这种三角维系的局面被打破,“后果相当严重”。所以,曹操必须要放,而且要放得不留痕迹,不能让孙权看出任何破绽。历史中的对局竟是如此精彩绝伦!
博弈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悬疑,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生存智慧:人们常常认为“对待敌人应该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但在某些博弈中,最好的策略反而是:放敌人一条生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