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研究设计概述
3.1.1 概念与内涵界定
作为以人类自身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精密的仪器和精确的数字往往过于奢侈,然而对选题进行操作的步骤和策略却是不同学科的一致共识,因此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诸多学者都对其做出了精辟界定。
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Earl Babbie)指出,研究设计始于最初的兴趣、想法和理论期待,接下来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步骤,以逐渐集中研究的焦点,概念、方法和程序也随之界定清楚,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必须要先考虑这些步骤。必须尽量明确要发现的东西,必须用最好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是研究设计的两个主要方面。(15)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张绍勋认为,研究设计是“建立一个如何收集资料、要收集什么资料、如何分析的计划,以协助研究者分配有限的资源”。(16)
国内学者陈向明指出,研究设计通常是指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对研究项目的“一个初步设想”或“一个初步的筹划”,包括“问题的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的步骤和进程、所期待的研究结果以及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研究设计“以简要的方式集中提炼出研究的具体思路、步骤和实施方案”,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实践提供一个纲领性的指南”。(17)
国内学者风笑天认为,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它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18)
国内学者吴建南在其《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导论》中将研究设计概括为:研究设计就是研究者为了探索研究问题的解答或解释,而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具体步骤和进程所做的初步筹划或设想。它包括明确研究目的、设定抽样方式、确定分析单元和研究干预方式、选取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选定时间框架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它还需要为以上内容制定详细而具体的操作步骤。(19)
由此可见,研究设计在以实证性为特征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早已达成共识,只是不同学者的表述因学科特色而略显差异。研究者必须明确,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是指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在确定研究选题、明确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对整项研究在实施开展之前所做的规划和设计,界定研究的目的与性质,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确定分析单位、时间维度,以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它既包括选择、确定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的方式、方法,保证研究所采取的方式合适、合理、可靠、经济,也包括构思、制定实现研究目的的操作程序、步骤和控制方案,保证研究有效、客观和明确。
3.1.2 研究性质
公共管理研究中,当研究选题确定后,在进行研究设计之前,必须明确研究性质,这是研究工作和具体设计的基本前提。以运用研究发展知识为特征的理论性研究(又称基础研究)和关注运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特征的应用性研究(又称应用研究)是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研究类型。
1.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理论性研究一般是指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尤其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力图解决和揭示社会世界或其中的一部分是如何运转和相互联系的,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变化的,通常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理论倾向,注重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增加对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20)因此,在公共管理学科研究范畴中,理论性研究是指以学科界定、范式归纳、范畴发展的思辨、逻辑推理、概括归纳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
公共管理是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众共同组成的管理体系,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它包括以政府为本位的政府管理和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治理(包括政府治理)两个阶段的内容,大致由政府管理的集权化、政府管理的民主化、政府管理的社会化和社会治理的自主化、社会治理的多中心等五个不同模式组成。(21)其包括政府改革、政府治理、公共政策、公共组织等在内的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概念、视角与模式,公共管理理论本土化、中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比较、公共管理批判研究等都可视为这一学科领域的理论性研究。因此,无论是以思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为特征的纯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还是具有经验实证特征的理论解释研究,都是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理论研究在这一学科中所占据的比重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些认为理论研究费时、费力、说服力不强的观点是需要改正的,应该在很长时间内充分重视理论研究的价值与贡献。
理论性研究一般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较多的精力,本土化研究、学科归属分析、中外比较阐释等理论研究主题,一般都需要研究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辞劳苦地思考、辩论、调研和推理、总结,然而一旦获得理论成果,便对学科发展、现实指导产生较强的支撑、指导和归属作用,甚至长久地在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中产生影响力量和实际贡献,因此,任一学科的发展都必须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持久的工作支持理论性的研究工作。
2.应用性研究(Applied Research)
应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相互对应,主要是指公共管理学科研究中的那些侧重现实问题解决,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社会政策、方案的经验研究和实用研究,包括政府管理状况研究、民生问题研究、社会政策或公共政策研究、体制影响评估研究等。
应用性研究重视现实状况,这既是其研究的背景,也是其研究起点,现实状况及需要直接决定了应用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和对象,因此,应用性研究一般重视调研和描述,清晰掌握现实状况的背景、资料、档案和发展状况,进而针对性提出各种政策建议。应用性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也是各级政府机构、各类社会事物负责单位和主管部门,比如人口管理、乡镇体制改革、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卫生、非政府组织等。而且应用性研究的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特征决定其往往在数量上远远多于理论性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理论性研究在有些时候可以与应用性研究共同针对同一主题,但是即便针对同一现象问题和研究题材,二者的研究重点也并不相同,因为理论研究注重发展一般知识、注重解释归纳,而应用性研究更为关注问题的解决、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比如城市社区冲突问题研究中,理论研究往往会关注隐藏于这一社会问题中透露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模式,而应用性研究可能会关注社区冲突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各方所能扮演的角色。又如2003年春的SARS危机事件中,理论研究一般会注重分析奉献社会与政府治理之间关系分析,而应用性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实际情况建议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最大限度地缓解公共危机和消除不良社会影响。总之,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作为公共管理研究性质的两大基本类别在内涵和定义上相互区别,在实际研究中容易混淆,难以区分。因此,研究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养,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研究,明确自身研究主题和选题的性质归属,这是做好研究设计和下一步研究操作化和开展的基本前提。
3.1.3 研究目的
对于公共管理研究工作而言,当研究选题确定后,在进行研究设计之前,在明确研究性质前提下,必须明确研究目的,这是研究工作和具体设计的基础。千差万别的复杂社会现象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共管理研究目的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然而就其根本而言,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类似,公共管理研究目的可以归结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三个基本类别。
1.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
探索性研究是以对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基本印象和感性认识,进而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为目的的研究。探索性研究以小样本为对象,具有主观定性研究、设计简单、形式自由的特征,其基本目的在于提供一些资料帮助研究者认识和理解所面对的问题。所以通常适用于一种更正式的调研之前,帮助调研者将问题定义得更为准确,帮助确定相关的行动路线或获取更多的资料。
一般而言,探索性研究的方式可以区分为次级资料研究、专家访问、相似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四种。深度访谈或是开放式访谈是指对人们的经验、意见、感受和知识直接进行引述。因此,探索性研究的方法要求并不很高,参与观察和无结构式访谈是其常用资料收集方法,从资料中所获得或提取的结果一般主要用于“推测”某类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范围、内容或特征,给人们一个大致的轮廓或印象,用来“提示”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或问题的可能途径,尝试可以用于这一现象或问题研究的合适的方法或工具。(22)
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时,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确的定义和确切的信息,研究过程可以比较灵活,不需要严格的结构,样本量因较小而不具有代表性,其结果一般只是实验性的、暂时性的,可以作为系统、深入、专门研究的背景和起点。
2.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是以搜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描述事物或现象特征、功能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类型,它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会存在某种情况,而是这种情况是怎么样的。
描述性研究大量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想探讨事物规律特征和因果关系,首先需要明白它是怎么回事。当某一地区民众出现集体事件针对乡镇管理体制时,研究者或政府管理者和调研专员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事情经过以及乡镇管理部门的通常工作作风,矛盾和问题缘起的经过,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总结归纳可行的对策建议等。
与上述探索性研究不同,描述性研究中的资料收集通常主要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以自填式、邮寄式或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的各种结果也以数量为主要形式,结果和结论还需推论至总体研究中,以样本资料描述研究中的总体概况,因此,描述性研究往往需要较大的研究样本规模,需要更科学、严格的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研究对象。
描述性研究一般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描述的科学性,即采用科学的随机抽样方法展开研究;二是准确性,即要保证选择样本和描述结果的真实准确;三是概括性,即样本结果科学、真实地反映现象,可以从中推断总体和事物基本情况。总之,描述性研究在认识事物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等研究工作时不仅比探索性研究更精确、科学,其程序也相对复杂,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熟练程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3.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社会科学研究以人类自身行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目的不会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初步了解和感性认识,也不会满足于知晓事物的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描述。正如国内学者风笑天所说,当社会研究者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What)及状况“怎么样”(How)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弄明白事物和现象“为什么”(Why)是这样,即追求解释原因,说明关系。
解释性研究是指以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为什么”为基本目的的研究,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及状况如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为什么是这样,通常以一定的命题或假设为前提,运用演绎方法探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也称因果性研究。因果关系较为复杂,有某一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多种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解释性研究的操作一般并不容易,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设计实验或深入实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事物或问题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23)
解释性研究要求与探索性研究不同,它要求事先知道研究的方向和内在内容,需要有代表性的样本并注重样本特征差异的分析。不过,解释性研究一般是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探索性研究的继续。以回答“为什么”为核心目的,解释性研究的一般程序是:先根据相关理论形成研究假设或命题,然后搜集大量的经验事实材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此验证假设,并通过对假设的证实或证伪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解释性研究注重对所研究的各种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特性、内在联系、成因和规律做出明确的理论解释,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调查性研究,即了解一般的行为模式或特定环境内外的现象,包括社区调查、机构调查、档案资料分析、工作分析、意见调查等;二是关系性调查,即注重研究相互关系,包括原因比较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因果研究等;三是发展性研究,即注重事物现状及其随时间而发展变化的研究,有的带有预测性质,如成长研究、趋势研究等。总之,解释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在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三种研究目的的类型划分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三种类型的研究设计并不是绝对相互独立进行的,在对很多现象的探索中,三种研究都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描述性研究一般较为基础,而解释性研究则更为深刻。有些研究需要涉及一种以上研究类型的方案设计,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方案相结合则完全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选择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有:
首先,如果对研究问题情况一无所知,那么可以从探索性研究开始,比如需要对研究问题归纳出更准确的定义,要确定备选的行动路线,要制定调查问答或理论假设,要将关键的变量分类成自变量或因变量。其次,在整个研究方案设计框架中,探索性研究是最初的步骤。在多数情况下,还应继续进行描述性研究或因果关系研究。再次,并非每一个方案设计都要从探索性研究开始,是否要用探索性研究取决于对研究问题定义的准确程度以及研究者处理问题途径的把握程度。最后,一般探索性研究都是起始步骤,但有时也许在描述性研究或因果关系研究之后才会进行。
表3-1是对三种不同目的研究类型特征的概括总结。
表3-1 三种不同目的研究类型的特征比较(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