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真情洒煤海

真情洒煤海

时间:2023-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典型选树永不服输的矿长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煤炭企业面临市场萎缩、价格下滑、货款回收困难等诸多压力和挑战。仅此一项为企业节约资金20余万元。担任班组长近二十年来,他所在的班组从未发生轻伤及以上事故,为企业创出了最大效益。今年3月份,在1523工作面撤架工作中,针对搬家倒面过程中原两块箱体,捆绑时使

四、典型选树

永不服输的矿长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煤炭企业面临市场萎缩、价格下滑、货款回收困难等诸多压力和挑战。葛泉矿要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保住市场?如何保证经济利润指标的顺利完成?如何保证全矿3000多名职工的收入不降低?……太多的问题需要他去思考,太多的挑战需要他去面对……面对这一切,他发出了铮铮誓言:“再累再难,全年任务不能变,职工收入不能减,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他,就是葛泉矿3000多名干部职工的领头人——永不服输的矿长王文清同志。

他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大胆改革“挖元宝”

葛泉矿的5号煤回采工作面平均煤厚为1.6米,采高为2.2米,由于破底采矸致使该煤种含矸量达32%。每吨矸石从工作面回采、运输、提升到洗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王矿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开始思考:能不能降低采高,光割煤不割碴?这样既节省了割矸石的人力物力,又加快了工作面推进速度,提高了煤质。通过后期的计算、论证、试验,薄煤工作面采高由2.2m降低到1.7m,实现了只割煤不割碴。不仅每年节省了处理矸石所需的300余万元费用,还提高了产煤量,仅此一项改革,年可创收5000余万元!

原来葛全矿打钻都是从外边请的外包队,矿钻机队主要帮着干杂活。王矿长作出决策:“以后不要请外包队了,打钻就是咱们自己的钻机队打。”通过不断地提升钻机队的技术、管理和装备水平等手段,将钻机队打造成了一支专业性很强的打钻队伍,出色地完成了全矿的打钻任务,仅去年一年就节省外包费用800余万元!

他加强精细化管理,大搞质量标准化,打造亮点“顶呱呱”

去年年底,王矿长在年终工作会上提出了:要把东井建设成为“安全、高效、质量标准化”矿井,使东井成为葛泉矿新的产量、效益增长点。目标明确后,王文清矿长就凭着一股韧劲儿,带着干部职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一有时间就到东井跟班督促各项工作的进展。在他的亲自督促和指挥下,2011年底东井主井提升流电控系统改造顺利完成,紧接着在东井11912工作面相继使用上了移动设备动力列车、单轨移线车,还把东翼一采区轨道上山建设成了运人猴车、运料卡轨车二合一轨道坡,实现了巷道布置合理,标准高,实用性强,安全程度高的人机运输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不到半年时间东井的产量上去了,质量标准化上去了,整个面貌焕然一新。综放队还达到了百万吨采煤队水平,成了名副其实的增产增效先锋军。公司质量标准化促进会、工作面精细化管理现场会相继在葛泉矿东井召开,公司领导到东井看了之后赞不绝口,各兄弟单位也是纷纷慕名前来到葛泉东井参观学习,使东井真正成了公司一颗闪耀的“明珠”。

他抓大不放小、带领全矿“捡芝麻”

王矿长到河南永煤集团参观时,发现移动线缆专用的单轨移线车,能解决葛全矿东井放顶煤工作面溜子多,电缆多,托架移架时易挤坏电缆水管等实际问题。于是就想在东井也用上单轨移线车,但是厂家要26万!“太贵了,我们自己做!”王矿说。说干就干,通过参观学习,认真研究、设计、绘图,由机修厂自行制作的单轨移线车成功了,并很快投入到东井11912工作面,电缆吊挂和移动、电缆被单体等重物挤损等问题迎刃而解。仅此一项为企业节约资金20余万元。

矿长还非常“抠细”,他在全矿大力开展清仓利库、修旧利废活动,每个单位每个头面都设立了回收箱,每次下井只要见到螺栓、螺帽、道钉等小零件他都会亲自弯腰捡起来,在哪个头面一个废弃的小零件都没捡到他会非常高兴,早会、办公会上就会点名表扬;在哪个单位的辖区看见有零件,他就会毫不客气地批评主管领导。他让每个单位都制定了详细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对每一度电每一张纸的使用都进行严格的考核,让节支降耗、杜绝浪费的理念深入到每名职工心中。

这就是我们的好矿长,他没有豪言、没有壮语,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儿、一心为职工的干劲儿,给我们带来了一串串无声却有情的数字。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为了矿山的发展,为了职工的幸福,他高瞻远瞩谋划着葛泉的发展;为了矿山的发展,为了职工的幸福,他肩负起了千斤重担;为了矿山的发展,为了职工的幸福,他永不服输应对挑战。我们相信,葛泉矿在王文清矿长的带领下,一定能克服艰难险阻,共渡难关,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真情洒煤海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曾几何时,伟大领袖毛泽东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当前,面对煤炭经济市场紧张的态势,集团公司上下掀起了“挖元宝、抱西瓜、捡芝麻”增收节支活动高潮。活动中,有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我们不得不提,他就是葛泉矿综预队运料班班长岳之保同志。

“抓好安全工作就是最大的提质增效。”——这是岳之保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井下生产一线的班组长,不管任务多重、时间多紧,他总是教育职工要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儿,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他每天根据井下反馈情况,及时向职工强调当班安全工作重点,详细地讲解各岗位的注意事项,并对每位职工的思想情绪状态进行仔细观察,对疲劳上岗、饮酒、有思想情绪的不放心人员,坚决制止其入井作业。担任班组长近二十年来,他所在的班组从未发生轻伤及以上事故,为企业创出了最大效益。

“工作中要多动脑、勤思考,创新就能出效益。”岳之保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年6月份,1524工作面机尾需带采边角煤10余米,如按以往经验采用普采工艺带采,职工劳动强度大,顶板维护困难,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制约综采面推进进度。得知情况后,他每天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大胆向区队提出向带采段延长工作面溜子,采用机组综采带采工艺,使用π型梁前探支护配合交接顶梁跟进支护的顶板支护方式。此工艺一举解决了带采制约采煤进度和顶板支护困难的难题,1524工作面通过此项工艺带采回收边角煤资源1600余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00万元。

“节约就是效益,浪费就是犯罪”。今年3月份,在1523工作面撤架工作中,针对搬家倒面过程中原两块箱体,捆绑时使用双股铁丝,由于受扭力致使铁丝受损,不能二次使用的实际情况,他设计出了用铁夹板代替铁丝的设备卡,这样不但能实现废旧物料再利用,且每次节约资金近千元。工作中,岳之保同志从不浪费一点材料,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弹簧垫、一个螺丝钉,即使掉在黑黑的煤堆里,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弯腰捡起。当有人问他:捡它有啥用,多丢面子,他总是笑呵呵地说:“干我们这行的,就需要这些小配件儿,设备一发生故障,这些小配件儿能立马派上用场。再说,这些小配件都是咱们职工的血汗钱买来的呀,就这样扔掉了多可惜。”

他还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带领全班人员在工作面加装小件回收箱,抓紧点滴时间搞回收。按照奖励标准,他所带领的班组月月受奖分数最多,既节约了生产材料,全班职工也从中获得了收益。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职工,在他的引领下,全队上下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增收节支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这样说道:“我们无法左右市场,但是我们能左右自己,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岳之保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他却立足平凡的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着他平实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着他报效社会、报效矿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矿山需要更多岳之保式的人物,才能不辱使命,开创新局面;我们的矿山需要更多岳之保式的人物,才能攻坚克难,再谱新篇章。让我们携起手来,在王社平董事长8·3讲话的指引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打赢“增收节支”攻坚战,为公司和矿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增收节支排头兵

俗话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矿“增收节支”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时,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水电公司工人村管工组组长焦英雷同志。

四十多个春秋的人生岁月,焦英雷同志在管工这个又脏又累的岗位上摸爬滚打几十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事迹,只有一颗做好本职工作的平常心。他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工作和困难要多想办法去完成和克服,不要找理由去摆脱和回避,领导信任咱,咱就要把工作干好。由于他严谨求实,勤奋工作,不断进取,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赢得了水电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如今在矿提出“提质增效、降低成本”的号召后,他以身作则,积极地投身到增收节支的行列中。

主动请缨接项目,克服困难完工程。工人村水塔泵房至山顶水源池其中一段扬水管需重新规划铺设,按照惯例,应由矿有关部门安排外委施工,但焦英雷同志主动请缨,承接了此项改造工程。扬水管改造工程在半山腰,且地势崎岖,走路尚且困难,铺管难度可想而知。在烈日炎炎的小暑时节,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带着自己的队伍冒着酷热穿梭在工程线上。从最早的改造方案、报计划造材料、切割焊接管线、刷防腐漆到现场施工,在焦英雷的带领下,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叫苦,安全顺利地结束了铺管工程。管线铺好了,下一个任务就是管道对接。对接需要停止对整个工人村供水,为了将供水影响降到最低,他们把时间选择在晚饭后,那意味着要挑灯夜战,从当日晚8:00至次日5:00终于将多个管道口对接完毕,并做了打压试验,确保一次成功。此次改造共铺设DN150扬水管总长120余米,为葛全矿节约了数万元资金。

顺利改造“水管家”,节水、节电又节煤。葛泉矿在本部、工人村及东井均设有男、女澡堂。原澡堂供水系统既不限时也不限水,致使一部分人有机可乘,将脏衣服等带入澡堂,连续冲洗数小时,因淋浴系统数量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矿职工洗澡,且浪费了很多水资源。“提质增效 降低成本”口号提出后,焦英雷同志带领全组职工及时改造澡堂淋浴系统,将原淋浴系统全部更换为IC卡智能控水器,俗称“水管家”。安装材料到矿时,焦英雷同志发现安装材料不合适,他亲自设计并带领全组职工制作安装所用管夹、支架等。在不影响职工正常洗浴的情况下,他带领全组职工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在酷暑高温环境下,加班加点,终于如期完成了淋浴改造工程。安装“水管家”后,职工人手一卡,读卡出水,每天限时限水,不仅有效地杜绝了附近村民洗衣服给职工带来的不便,而且大大地节约了冷、热水。据统计,安装“水管家”后,节水率高达70%。用水量的减少也缩短了锅炉的供气时间及工作时间,从而节约了电能与煤炭资源。

不畏辛苦勤巡视,不拘大小做贡献。水电公司作为地面单位,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就得从省水、省电上下工夫、做文章。焦英雷同志比较喜欢晨练、散步,他每天都把晨练、晚饭后散步当做一次巡视工人村管网的机会,从一号楼转至四十号楼、从街心公园转至湿地公园,巡视清水管是否跑水、下水井是否畅通、是否有太阳能未关长流水等跑冒滴漏现象。看到他绕着公园小路和工人村街道“东张西望”检查时,我对他肃然起敬,由衷地佩服这样一位兢兢业业的老职工。

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一颗螺丝钉、一个螺丝帽在焦英雷同志眼里也是一份“家产”,全部要回收、修复再利用。他在不断要求自己做到增收节支的同时,利用工作时间及业余时间要求并影响班组职工为单位增收节支做点点滴滴贡献。焦英雷所在工房墙上贴着他手写的《增收节支、降耗增效管理制度》,其中写着:用水要杜绝“长流水”,用电做到人走灯灭,空调使用要做到夏季不得低于26℃,等等。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规定得这么详细,他说个别职工以企为家的节约意识不强,认为“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这些思想不利于节能减排、增收节支工作的开展。他以自身为表率,把“增收节支”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与生产中。

焦英雷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节约能手,他个人是水电公司增收节支活动中的有功之臣,现在,在他的领导下,他所在班组已成为水电公司增收节支活动的先锋队、排头兵。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一个人的浪费不算什么,一群人的浪费才叫可怕;一个人的节约不算什么,一群人的节约才叫可观。“增收节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一种实际行动,这个实际行动虽然小,却值得我们用心践行!

默默无声的奉献

中午了,葛泉矿运输区修罐组工房里,有一个人还在拿着一块集成电路板检查着。“先吃饭吧,干活也不在这一会。”身边的工友催促道。“等等吧,快修好了,别看板子小,可值好几千呢,自己能修好可以省老多钱呢。”这个人手中拿着电烙铁回答着,手上的活却一直没有停下来,汗水顺着脸颊流成了两条线,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终于,集成板上三个指示灯亮了,他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又省了几千块。

说到这里,你一定在想,这个人是谁呢?那我就告诉大家,他叫方海军,身体瘦瘦的,高中文化,就这样一个人,一名普普通通的机电工,却被单位誉为“小万能”。他默默无闻,平日里就拿着一套工具、一把烙铁忙忙碌碌,你说他平凡,很多高昂的电子器材遇到故障只有到他手里就能修好,为企业省下了一笔又一笔的额外支出,所以他并不平凡。为何他有如此过人的技术,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讲发生在方海军,这样一位普通工人身上的故事。

他勤恳好学、敢于尝试,为企业省下维修金

由于井下环境及不停断生产的实际情况,井下电机车不间断地作业使得自身负荷过大,导致机车上负责照明和警笛的设备——逆变电源器,非常容易出现故障。由于技术的局限,在当时还没有人会修理这种小型电气设备,而每一台逆变电源器千元的价格和高昂的外委修理费让企业每个月都投入了不菲的资金。

看着每次满满一箱子损坏的逆变拉出去修理,这让方海军倍感心疼,这可都是钱啊!那时的方海军已经有了一些机电基础,在班组里也是一个“大拿”,他就起了自己动手修修试试的念头。刚开始,没有人相信他,更有人劝他别白费心思,而他却闷不吭声地一边查资料、一边动手实践,将一个逆变器拆了装、装了再拆,终于在更换一个小小的二极管后把问题解决了,成本不过几块钱。之后只要逆变器坏了就都先让他修修试试。慢慢地,他越修越熟练,成功率也渐渐接近了100%。在经过单位考虑后,他被安排专职维修逆变电源器。

学无止境,他在学海中越走越远

在接手新工作后不久,井下电机车就迎来了扩充添丁,连带着警铃、照明也都更换了新产品,功率提高到了大几百瓦,远远超过了原有逆变器使用上限。如果全部更新换代将意味着原有这二十多台逆变器全部报废,将会是一大笔损失。

怎么办?方海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通过计算,他试着将内部的电容和电阻调换,经过多次尝试,设备输出功率终于达到了使用条件。当时,工友们对他刮目相看,但方海军仍不满足,他又对这个小设备进行了多次改进,解决了机车运行过程中因为架线接触不稳,对逆变器、照明和警铃造成一定程度损坏的问题,而这些只是方海军解决的一小部分问题。

能者多劳、默默无闻,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随着矿井发展,电子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架空线停送电开关、红尾灯、语言信号等一大批新设备投入到了井下,而这时单位没有再次大量的外委修理,而是将损坏的设备放在了这个小屋里。

方海军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一次次的试验下,他的技艺越来越高,所负责维修的设备种类也越来越广,包含了井下机车红尾灯、语言信号灯、语言信号报警器等,不断抢回了外委修理占有率,更是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井下电瓶车控制器、充电机、带罐报警装置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经济效益。

一直到今天,方海军还是那么的勤劳、刻苦、钻研,仍旧用着那自己组装调试的仪器修理着昂贵得多的设备,也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有了这么一些肯为企业挖元宝、抱西瓜、捡芝麻的好员工,企业一定会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中迎难而上、乘风破浪,再创新辉煌。

煤海先锋

在冀中股份公司百米井下活跃着一支英勇善战、名声显赫、功勋卓著的职工队伍,他们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连续多次在集团公司劳动竞赛中拔得头筹,曾安全开采55度大倾角工作面,填补了国际空白。就是这支队伍,先后荣获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状,该队的前任队长曾被评为全国煤矿百佳优秀采煤队长、河北省劳动模范,并在2011年被全国能源化学系统评为“工人先锋号”。他们就是有“煤海先锋”之称的冀中股份公司葛泉矿综采队。

挑战极限 敢打敢拼 优良精神促奋进

综采队会议室里一副牌板分外醒目,1521精神:“勇于创新 讲求科学管理严细 作风过硬”,这是综采队干部职工用汗水和智慧凝练而成并刻入骨髓淌在血液的一种精神,也是鼓舞全队干部职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战绩的先锋号角。

1521工作面,是葛泉矿在急倾斜区段的第一个采面,最小倾角30度,最大倾角55度,落差100余米,平均倾角45度,面临着开采急倾斜煤层,设备下滑、片帮冒顶、滚矸伤人等诸多重大技术难题,是国内外采煤行业难以逾越的难关,如此恶劣的开采条件在当时被同行称为采煤禁区。即便是在煤矿干了三十多年的“老手”也感到阵阵发憷,“俯瞰如临深渊底,仰望更似登天梯”,这是每一个到过工作面的参观者发出的惊叹。

1521工作面设备运输及安装难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运输线路仅从-190大巷至1521工作面这一段线路,长度就达1500米,运输过程中需要有11部绞车接替牵引,其中有一条轨道坡长240多米,运输线路局部倾角39度,安装如此大角度的综采工作面在国内尚无先例,更无参考资料,能否保证安全、能否一次安装成功,综采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这支英雄的队伍没有逃避、没有屈服,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迎难而上。为保证安全运输、就位,队领导每天坚持跟小班,盯在现场,在井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见不到太阳,区队成了他们的家,吃住在矿,饿了就泡方便面充饥。全队上下大干、苦干加巧干,仅用了1个月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1521工作面的安装,并实现了一次试采成功。

1521大倾角工作面的安全安装与初采,实现了原煤回采技术重大突破,为本公司乃至全国在类似条件下开采煤炭资源积累了宝贵经验,填补了我国在急倾斜条件下综合机械化采煤的空白,为该矿创出了2871万元的直接效益和近7000万元的间接效益。1521作为采煤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为公司争得了巨大的荣誉,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先后有多家单位来矿参观学习。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社平高度称赞这种精神为“1521精神”,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综采队的干部职工们这样说:“所有的荣誉和成绩都属于昨天,我们会加倍珍惜董事长的关怀,锐意进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矿山,为集团公司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学习 提升素质 创新团队展雄风

船行千里众人撑,群雁高飞头雁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葛泉矿综采队成绩的取得,依赖于他们良好的队风,依赖于他们对团队理念的凝练和认同,依赖于有一个精诚团结的职工队伍。

“情同手足,带好队伍”是该队现任80后队长郭庆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2011年上任之日起,他就不断加强民主管理、人性化管理和亲情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工分分配制度》等制度,全面实行队务公开,坚持与职工同上同下、亲如一家。先后组织全队为困难职工捐款2次共计8000余元,促使职工形成一种“爱队如爱家”的集体意识,形成一种“鼓干劲、争上游、树标杆、打先锋”的优良队风。

如果说干部作风就是凝聚人心的标杆,那么职工队伍素质则是区队建设的魂魄。“在那次庆功宴上,矿长、书记亲自为俺敬的酒。”说起技术比武大赛,被评为技术状元的苏军学一脸的自豪。2002年,该队第一台电牵引采煤机下井投入使用,但是下井投入没几天,就出了故障,当时可把机电班长苏军学给急坏了,搞了这么多年的机电工作,面对这个几十吨重的大铁“疙瘩”,却是无计可施。“查资料,看说明书,一件一件地拆零件,逐一排查故障……”经过大胆拆、装摸索,彻底搞清了电牵引采煤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问题也就一一解决。他这种刻苦钻研、不断学习的精神,为他成为公司技术状元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该队还把创建学习型区队作为提升职工专业技能的重要抓手,区队自行购买专业技术书籍500余册,全员参与培训,并为每一名职工建立学习培训档案,先后举办现场业务培训班200余次,选派8人到西安煤机厂进行为期2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该队先后有两任队长晋升副总工程师,10名职工通过了中、高级职工技能鉴定,16名工班长被矿破格提拔为区队干部。创新方面,该队的急倾斜工作面开采和沿空留巷2项技术创新填补国际空白,其中沿空留巷技术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三等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并在全公司进行了推广。

竞赛激励 人文关怀 和谐发展谱新篇

2011年,葛泉矿为建设300万吨大型现代化矿井,开展了“齐心协力促发展 建功立业300万”劳动竞赛,综采队为充分发挥生产主力军的作用,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安全生产全过程当中,全面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形成一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格局,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掘进速度上下工夫,促使形成一种班工长带头管生产、带头抓生产、时时关注生产、处处想着生产的局面。据统计,该队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全年薄煤回采达到50多万吨,先后5次创出日产、月产新纪录,为实现全年任务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安全与效益始终是煤矿生产中一对难以破解的矛盾。葛泉矿综采队从人为因素入手,建立职工动态监测制度,在班前会时间值班人员通过对职工状态牌板实行的监测,及时发现情绪、思想、家庭、身体、休息等状态不好的职工进行了解,另外综采队还建立了职工动态监测台账,对发现隐患的职工进行记录,对于情况轻微的进行说服教育,解除心理负担,对于身体不适或情绪波动严重的休班,并及时对休班人员进行电话回访。2011年11月,点完名后值班人员在进行职工状态管理时发现职工小魏情绪低落,表现不积极,值班人员及时找到他了解到是由于和妻子吵架导致情绪不稳定,值班人及时对其说服指导,使他的情绪得到稳定,有效地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全年,避免因休息不好、身体不适12人,家庭矛盾、思想不稳定1人,避免13人带隐患入井,把好了入井“过滤”、“人的因素”关,为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发挥了很好的主动预防作用。通过职工状态的动态监测,有效地消除了隐患,为区队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新的安全防线。

同时,该队还积极推行手指口述、岗位描述,经常检验职工对三项制度、安全质量标准化条例等的学习效果,使全队职工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安全法规,提高处理各类事故的能力,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阳之所以燃烧,是因为它选择了辉煌;葛泉矿综采队的干部职工们之所以无所畏惧,忘我奉献,是因为他们选择了矿山,选择了开采太阳的事业,他们用钢铁般的脊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担负起矿山发展的使命。一个英雄的时代,铸就一段英雄的历史;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企业,铸就一支顽强拼搏的职工队伍,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支“敢于吃苦,敢打硬仗”的采煤队伍,葛泉矿的采煤事业才会在国内乃至国际的煤炭企业中绽放光彩。这支英雄的队伍,此时正迈着坚毅的步子,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创一流业绩 展巾帼风采

2011年,冀中股份公司葛泉矿洗煤厂入洗原煤突破100万吨,加工精煤50万吨,日产、月产、年产三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重介车间,是洗煤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主要担负原煤的分选、介质的回收、产品质量的稳定等重要任务。现有职工63人,女职工48人,占全车间职工人数的76%。几年来,她们曾先后获得“邢台市双十佳示范岗”、“邢台市五一巾帼标兵岗”、冀中股份公司“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注重学习、提高素质,岗位操作勇当先

重介车间以争创“五一巾帼标兵岗”活动为契机,加强日常的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开展“一日一题,一周一案,一月一讲”,建立岗位练兵平台,互学互助结“对子”等灵活多样的岗位培训活动,营造一个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了岗位人员的操作技能。车间班长、运转工张秀芹工作勤勤恳恳,努力钻研业务操作技术,专业技能熟练,在股份公司技能大赛中获得浮选司机技术比武第二名。该车间还认真学习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坚持正规上岗,标准操作,促进了质量标准化工作。她们以耐心和细心,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打造了质量标准化放心岗位,为洗煤厂动态达标作出了榜样。

二、立足岗位,竞赛激励,建功立业展作为

在工作中,她们立足岗位、任劳任怨、精细操作、认真把关,保证了洗煤厂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重介一层岗位司机董桂芳面对离心机出料水分大的问题,不怕苦、不怕脏,每天趴到离心机下方有限的空间,对离心机卸料点进行清理,提高了离心机的工作性能,有效降低了末精煤水分,提高了产品质量。重介二层岗位司机王玉平面对原煤中木块等杂质含量多,经常堵塞混料桶及三产品重介旋流器的问题,每天检修期间拿着捞勺对混料桶内的杂质进行仔细认真清理,从而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她们还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在车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运转时间、节支降耗”、“降事故、上产量”等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对于每月检修时间、事故时间最短的班组和包机人以及每月产量最高、消耗最低的生产班和岗位司机给予奖励。通过竞赛,激发了职工劳动热情,保证了生产时间和入洗量,平均每天原煤入洗量3000吨以上,本部所生产的原煤大部分入洗,为全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作出了贡献。

她们艰辛的付出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葛泉矿洗煤厂2011年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并创出了日产精煤1488吨、月产精煤38796吨的产量新纪录,并以一季度超计划11%的好成绩成为股份公司生产创水平区队。

三、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节支降耗排头兵

对于脱介筛筛孔易堵塞、产品带介量高的问题,重介车间的干部职工们每天在检修时都要对所有脱介筛的筛孔进行认真仔细清理,从而确保了产品的有效分级、介质的有效回收。对于重介车间的姐妹们来说,“点滴就是大海”,正是她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一点一滴的清理、回收,使得产品带介(以精煤为例)由原先的0.70kg/t原煤左右降到目前的0.2kg/t原煤左右,大大降低了介质消耗,达到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她们在工作过程中针对磁选机回收效率低的问题,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勇于创新,通过多方论证,多次试验最后成功地在磁选机滚筒上加水幕除介,实施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磁选机的回收效率由原先的90%以下提高到95%以上。正是这一创新成果的成功应用,2011年,葛泉矿洗煤厂介耗仅为0.87kg/t原煤,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同比2010年介耗降低了1.62kg/t原煤,每年可节约材料消耗140多万元,为全矿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情系职工,真情奉献,安全协管筑防线

重介车间的女职工们用温情、亲情筑牢了安全协管二道防线。她们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节送礼品、平时送温馨”,做到送温暖活动不断线。她们深入井口和区队,以“一句叮咛一碗茶”增强职工的保安意识,在班组和宿舍,以“一句问候一声暖”增强职工的温暖意识。炎炎夏日及时为职工送来了糖茶、绿豆汤,冬天又为职工送去驱寒的姜汤、预防流感的汤药和食品。发动女工家属制作贺卡和安全礼品数百件,她们把这些安全小礼品送到矿工手中,使职工时刻不忘搞好安全。每逢特殊节日,还为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单身职工包饺子,举办安全联谊会,话安全,叙真情,使矿工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受到深刻的安全思想教育,从而更加热爱生活,自觉遵章作业。

五、积极参与、娱乐身心,多才多艺美巾帼

葛泉矿洗煤厂重介车间还是一个多才多艺、团结和谐的集体。她们积极参加公司和矿工会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每年的“三八”、矿庆、传统节日、安全宣传月等,都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相继开展了“拔河比赛”、“女子套圈游戏”、“踢毽子”、“跳大绳”、“呼啦圈计时比赛”等娱乐活动,姐妹间比拼逗趣,舒缓紧张的生产气氛,增强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由她们排练的舞蹈《茉莉花》、《如火的青春》等节目多次受邀到邢台市及公司巡回演出,为全公司乃至全市人民奉献了高质量、高品位、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提高了女职工的文化修养。

群英竞秀芙蓉国,巾帼风采映煤海。葛泉矿重介车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立足岗位,严格管理,务实创新,锐意进取,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勇攀高峰。目前,争创“五一巾帼标兵岗”活动已经成为激励和鞭策广大女职工提高素质、岗位成才、奉献社会的有效载体,成为葛泉矿树立形象、增加效益的示范基地,成为组织引领广大女职工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跨越的工作品牌。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一位普通的矿工妻子,一位普通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大儿子残疾,其他儿女幼小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生活的蓝色天空。她,就是葛泉矿职工家属齐香巧。

齐香巧今年58岁,家住葛泉矿生活区,看上去很瘦弱,青丝白发,脸色灰白,膝下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是社区里公认的老实本分、勤劳质朴、淳朴善良的人。但是在这样一个女人的身上,却演绎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真爱温暖病重丈夫的好妻子

齐香巧的丈夫刘新牛是葛泉矿职工,工作勤劳,为人朴实。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齐香巧50岁那年,丈夫被查出患上了骨髓纤维化症,严重影响造血功能,只能通过定期输血维持生命,听到这个消息全家人都懵了,齐香巧更是不敢相信这个结果,一个家没有了健康的男人,就像房子没了支柱,是要塌下来的。为了给丈夫治病,齐香巧第一反应就是:治!倾家荡产也要治!他们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卖掉了家里几乎能卖掉的任何东西,借遍了所有能借到的亲戚朋友。

为了节省些医疗费用,齐香巧把病房设在自己家里,自己学会了打针输液,照顾丈夫。一旦病情稍有变化,她便迅速将丈夫送往医院,待其稳定才敢回家。被病痛折磨的丈夫流着泪说:“香巧,别再花钱为我治病了,让我早些走,别再这么拖累你。”“我不累。”香巧握着丈夫的手,忍泪含笑地说,“有你在才是个家,就是把房子卖了,我也要给你看病。”丈夫患病期间,她精心料理着丈夫的生活起居。齐香巧的事迹在十里矿区反响很大,人们都被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妻子所感动,大家纷纷捐款、捐物,其间时任邢台矿务局局长郑存良听说后,亲自到医院看望,并送去了米、面、油,还有2000元慰问金,这让齐香巧感动不已。

可是没多久丈夫还是撒手走了,丧夫之痛,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就这么没了,留下了85岁的婆婆和4个孩子,大儿子有残疾,小儿子才12岁,我当时心里不甘啊,做梦也没想到他就这么走了,当时我也不想活了真想跟他一起走算了……”谈起往事,齐香巧的泪水不自觉地留了下来。丈夫过世一段日子后,齐香巧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婆婆和孩子还需要照顾,自己不能倒下,日子还须坚强地过下去。就这样,她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爱心浇铸儿女飞翔翅膀的好母亲

丈夫离开了,家里不但失去了经济支柱,还留下了治病时欠下的债务,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所有的重担全都重重地压在了齐香巧一个柔弱女人的肩膀上,而这一切她全都默默地承担着。她通过居委会找了一份在生活区打扫卫生的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要出去,忙完后还要赶快回家照顾多病的婆婆、残疾的儿子和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天下来,常常累得双脚发麻,腰酸背痛,整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只有齐香巧每月120元工资、120元低保费和矿工会每年300元的特困补助,仅靠这些远不够这个家的开支,日常生活需要钱,婆婆买药需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这些情况大儿子和大女儿都看在眼里,为帮助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大儿子虽然双腿行动不便,可双手还能干活,他不愿意成为母亲的负担,于是通过朋友帮忙购买了修鞋的工具和配钥匙的设备,在生活区摆了一个修鞋配钥匙的摊,以贴补家用;大女儿知道家里不宽裕,供不起她和弟弟妹妹读书,便主动退学,18岁就挑起了大人的担子,打工挣钱,帮弟弟妹妹支付学费,帮着家里还清欠下的债。

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家里孩子们都抢着帮母亲做家务,照顾奶奶。齐香巧常对最小的两个孩子说,“你们只管用心读书,无论多难,妈都会供你们。因为我没读过一天书,我希望你们长大不要像我一样。把书读好,将来找个好工作,养活自己,帮助更多的贫苦人。”2007年,她的小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矿业大学录取了,当听到这一好消息的那一刻,她哭了,她感到很欣慰,同时也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她经常说,“小儿子从小很听话,很懂事,能体谅母亲的辛劳,每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他都在拼命地读书,他知道自己的成绩就是给我最好的回报,最大的支撑。”

就是这样一位五十多岁的普通女性,凭着柔弱的双肩,八年来独自带着儿女撑到今天,走到今天。她独自克服了多少无人知的艰难困苦,背后流了多少无人知的眼泪,而在人前,她始终微笑面对生活,积极挑战困难。现在,她在羡慕和敬佩的目光下成为了人们的榜样,而她,只是平平淡淡地说,我是一名母亲,这是我的职责!

照顾残疾儿慈母30年不言弃

齐香巧的大儿子2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行动困难。那时候,因为丈夫要在矿上上班顾不上,她毅然担起了治好病重孩子的重担,四处为他寻医问药,她已经记不清背着孩子走了多少个地方,访了多少个医生,半夜爬起来抱着孩子去看病的场景数都数不清楚。就这样,三十年如一日,齐香巧照顾着残疾的儿子。虽然后来齐香巧又生了两女儿和一个儿子,可她对患病的大儿子始终没有放弃过。

为让大儿子和正常儿童一样成长,她付出了比一般母亲更多的辛酸和劳苦。当看到儿子为自己的身体而自卑、抱怨时,默默承受痛苦的她暗下决心:儿子身体无法站起来了,但在精神上一定要让他站起来,让他树立起坚强的生活信念。由于行动不便,大儿子的生活圈子受到限制,朋友自然不多,细心的母亲发现,儿子在干活之余的闲暇时间经常发呆。母亲齐香巧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后来她听人说电脑上网能让人知道很多外界信息,还能聊天交友。虽然家里不富裕,但齐香巧还是给儿子买来电脑,接上了网线,她鼓励儿子上网,以这种方式帮助儿子走出封闭的空间。儿子学会上网后,生活更加充实了,心情和精神也好了许多,这让齐香巧倍感欣慰。

后来,她发现大儿子的聊友里多了一位湖北姑娘,通过了解得知这个姑娘也患有小儿麻痹症,也是行动困难的残疾人。她感到同样的遭遇使两个孩子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于是她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两个孩子组建成一个家庭,享受爱情和婚姻的甜蜜和快乐?当她把想法说给大儿子时,大儿子心中充满了顾虑,因为他明白婚姻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自己也不知道能否承担起这份责任。齐香巧对大儿子说,别的孩子有的,妈也会尽量让你得到。就这样在母亲的支持和张罗下,在2008年两家人见了面,两个孩子成了亲。2009 年10月份,在母爱的浇灌下,大儿子和儿媳的爱情不但开了花,而且结了果,家中增添了一个健康的小生命。现在的齐香巧虽然操心劳苦,但心里却是甜甜的……提及母亲,儿子总说:“是母亲给了我一切,她的爱和恩我今生都无以为报。”

上善若水,大爱无边。齐香巧用自己最纯真、最博大、最厚重的爱,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为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撑起了一片蓝色的天空。

用真情守护平安

尹振海,39岁,中专学历,安全部安全检查工。2002年由综采预备队调入安全部,凭着坚韧的性格、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肯学、肯钻、肯干和对本职工作的积极热情,逐渐成为安全部的一名业务骨干。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历年来,尹振海先后荣获冀中能源集团和公司“生产工作标兵”、矿“劳动模范”、公司技术比武安全检查工“技术状元”、“技术标兵”、“优秀选手”、《瓦斯治理双五十条》知识竞赛团体第一名等殊荣,2009年获得安全检查工技师资格并被单位聘用,受到领导及单位职工的一致好评。

在十里矿区提起尹振海同志,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家属们,都对他是赞不绝口。人们常说他豆腐心、婆婆嘴、闲不住的两条腿,他天生就是干安检的料。他没有豪言壮语,不曾惊天动地,生命的激情在煤海深处淡淡挥洒,时光的流逝冲刷出了煤矿工人的坚毅和执着。

穿过生死线,舍己救矿工

怎能忘那年秋日的一个下午,四点零八分,丁零零值班室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汇报说(话音有些颤抖):“1523运输巷冒顶了,里面可能堵住人了。”正在值班的尹振海立即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随即一溜小跑到了澡堂,换好井下衣服,一路急奔直达事故现场。

冒顶地点位于1523运输巷皮带机头向里约50米处,冒顶范围约6米长、3米高、3.6米宽。现场情况十分令人担心,因了解到有钻机队几名职工在巷道里段施工,且不知道外面发生冒顶事故。电话线路被砸断,无法与被堵的人员取得联系,万幸风筒没被砸断,可以通风。最让人担心的是顶板万一再次大面积冒落,把风筒砸断,巷道彻底堵死,进而瓦斯就会超限,后果则不堪想象。所以,必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设法通知被堵的几名矿工,而现场唯一的办法,就是有人从巷帮风水管支撑下的缝隙钻过去。经过对事故地点的观察,发现冒顶处往外有3米长的顶板已离层,时刻都有再次冒落的危险,在现场矿领导的组织下,随即对周围顶板进行了加固,此时,振海义无反顾冲向仅有的一个狭窄洞口。对于一米八个子的他,面前的缝隙实在太小了,爬行时腿脚几乎用不上力,只能靠两只手死死地抓住压风管拖动身体(而身下是冒落带棱的矸石碎块,头顶上是随时可能冒落的破碎顶板)。当他爬到最窄处时,巷帮的铁丝挂破了后背的衣服。用力、用力、再用力,就这样,短短6米的缝隙却经历了近5分钟的爬行。终于爬到了尽头,抬头猫起腰,一个箭步跨到了安全地点。当看到里面有灯光时,他心中别提多高兴了,边奔跑着边掏出随身带的哨子,急速地吹起并晃动矿灯。他快速组织全部人员有序地往外撤,到了洞口,其中一个职工说:“海哥,你先出去吧。”“不!听我指挥,你们快向外爬,我最后。”他以命令的口气回答。直到看着最后一名职工顺利地爬出去后,他才深深地出了口气。由于急速奔跑,体力严重透支,手上也不知什么时候刮了一个口子,这才感觉到浑身发软无力。这时,不知谁在喊:“振海,赶快出来。”他才意识到自己还在里面。只用了短短20分钟,6名矿工成功获救了。升井后还没多大会儿,听井下汇报说“事故地点再次冒顶又向外扩展了3米”,好险啊!

很多人问:“当时你不害怕吗?”尹振海说:“心里只想着快一分钟,里面的人就早出来一分钟,没考虑那么多。”这是多么动人,多么朴实的回答呀!他胸前虽然没挂勋章,但他同样也是真正的抢险英雄。

紧要关头热心肠,坠楼儿童获新生

曾记得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振海吃过晚饭去2#标宿楼找人,当他走过3#标宿楼下时,发现人声嘈杂,有好几个人在围观着什么。他便走了过去,没想到凄惨的一幕映入眼帘,只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满脸是血一动不动地蜷缩在地上。他赶忙问怎么回事,有人说:“孩子是从四层楼顶上掉下来的,喊了几声也不见他的父母来。”他顾不上再说什么,抱起满身是血的孩子直奔医院,当时孩子的瞳孔都有些扩散了,经过医生初步诊断,发现孩子情况十分严重,立即与总院取得了联系。这时候,孩子的母亲方才赶到医院,看到孩子时,当场就晕了过去。听另外一个家属说,孩子的爸爸是综采队职工,现在上中班还在井下呢。看到这眼前的情景,振海马上说:“大家不要慌,往井下打电话,让我来联系。”他通过调度室婉转地通知孩子的父亲尽快上井,并安排专人在井口接应(怕孩子的父亲在井下得知实情,心情慌乱再出现别的意外)。这时,总院的急救车和医生也已赶到,立即进行了一番处理,正准备往救护车上抬时,孩子的父亲穿着未来得及更换的工装,赶到了医院,恰好赶上往总院转送救护车。当把孩子送上了车,再看振海,上衣和裤子上都已是血迹斑斑了。到总院后医师说多亏送来得及时,如果再晚几分钟孩子就有可能失去生命。经过医院的积极救治,孩子终于得救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事后,孩子的父母逢人便讲,振海大哥是俺孩子的救命恩人呀!可有人问振海,你也够胆大的,万一孩子当时死在你手里,人家说你救助不得当,给你打官司怎么办?他回答说:“我只想救人,根本没去想那么多。”生活区的人们都为他的举动称赞不绝。孩子康复出院后,孩子的父亲亲自登门拜谢,未曾开口眼泪先流了下来,说:“尹大哥,您的大恩大德,让俺全家人终生难忘啊!”他说:“快别这样说了,只要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这样去做的,只要孩子能好好的,这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心愿。”

“三违”没有绿灯,面对“隐患”叫停

“三违”和“隐患”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大敌”,安全无小事,放过一次“三违”和一处“隐患”就可能导致一次事故,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给个人造成血的代价,给家庭带来终生的痛苦。作为一名安全检查员,他一直信奉着这样一句话:干事情就要干好,就要尽职尽责。他做起安全工作来和他的个性一样,丁是丁,卯是卯,不徇私情,敢奖敢罚,一双眼睛紧盯隐患,紧盯安全。用他的话说就是“三铁”精神:铁面孔、铁手腕、铁心肠抓安全。他常说,你对违章讲人情,那么事故对你一定不留情!凡经他抓住的每一个“三违”,决不轻易放过,并做到在实施现场帮教,说明其“三违”性质和对安全生产、个人的危害及有可能导致的后果,使其真正认识到错误,口服心服才算完。

他是大班的班组长,工作中腿勤、眼勤、嘴也勤,主动要求跑线路远、条件苦的头面,严把工程质量关,发现问题敢说敢干,不留情面。凡他发现的问题,只要能在现场解决的,就主动盯在现场,并落实到人,使“隐患”及时得到处理。去年7月10日周三安全大检查时,发现14212切眼顶锚杆预紧力大部分只有180KN~200KN,因该地段属冲积层下掘进,极易发生顶板事故,就当机立断,责令掘二队现场马上停头,查找原因,进行整改。结果是因为风动扳手已坏了两个班,锚杆根本没有执行当班二次预紧。尹振海一听就火了:“王队长,你们也太大胆了,顶板条件这么差,难道你们不知道是在冲积层下掘进吗!冒了顶,你负责得起吗!”“别着急,别着急,放心吧,中班马上安排处理。”王队长回答。尹振海说:“门也没有,还等明天呢!现在就赶紧往井上打电话,让人送风动扳手下来,啥时候把所有锚杆都紧固了,我再上井。”王队长一向了解他说一不二的脾气,再也不说什么了。直到所有锚杆重新二次紧固,达到验收标准后,他才放心地离去……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责任有我,我必负责”。他干安全检查工作已近十年,自己摸索出一套检查方式,那就是“一准二没准”,即抓薄弱环节要准,下井时间没准,井下检查线路没准。重点抓准现场安全管理空当,时不时睡到半夜两三点,就悄悄地下井了,到了井下头面,大家以为他检查完走了,谁料到他突然又会杀个回马枪,职工们对他是又敬又怕。今年大年初八周日深夜两点钟,他换好井下衣服,突然出现在了副井口,此时正好不是集中上下人员时间,而且井口又没什么料罐,他悄悄地进入到井口房,把睡得正香的信号把钩工抓个正着。当两名职工看到突然站在面前的他时,真的傻眼了,连忙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说道:过大年呢,下不为例行不,千万不要按“三违”处理俺们,要是让区里知道了,还要加倍受罚。结果呢,不但求情无效,而且两名职工均按“双节期间保安全”活动有关规定,受到了双倍的处罚。3月4日中班,他来到南翼二采回风巷检查,在现场与跟班队长了解了顶板情况,并给作业人员嘱咐了安全注意事项后,就走了,谁知没多大工夫,他又回来了,二话不说,照准跟班队长就训:你们纯属蛮干,把头先停了。弄得在场人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是排水泵没有接通电源,因南翼二采回风巷属下山掘进,按规定必须严格执行“先探后掘”,按措施要求,应把排水泵达到完好状态并紧跟迎头。在他检查返回时不放心,跟着排水泵电源线一路来到电源开关前,却发现电源根本未接通,这才杀了个回马枪。跟班队长赶忙解释道:排水泵是今天早班刚运到,还没来得及接线。“排水泵达不到运转状态,为什么进尺,那还要安全措施管什么用,别给我说这些,没用,接不通电源,排水泵不能运转就不能进尺。”就这样,他盯在现场直到亲眼看着排水泵达到了完好状态才罢休。

公而忘私,任劳任怨

工作中,他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安全工作为重。几年来,他几乎没有过双休日,义务上班累计240多个,每逢过年过节,就主动要求留在科里值班,把方便让给更需要回家团圆的同事。由于井下头面多加上井上资料也需整理,有时候他经常忙工作到深夜才回家,这也让他觉得最对不住他的妻子。前年春天,他妻子常感到心率过速,几次想让他陪同去市三院检查,他说:“明天公司要来咱矿安全大检查,后天又要进行月度工程质量验收,等过了这几天我才能陪你去。”妻子有些责怪他,而他却给妻子讲了一番安全工作是何等重要的话。直到有一天上午,他上井后,得知妻子突然病重,已被工友送进市医院。当他赶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的妻子时,妻子含着委屈的泪水:“你呀!你呀!”边说边把头扭向了一边。其实振海心里真的感到很愧疚,生活中对妻子关心不够,一切家务大都是她一个人扛着,老家双方年过半百的老人,有了啥事儿都是她跑前跑后,何况妻子也有自己的工作。可她是个特别明理的人,即使这样,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有时儿子风趣地说:“我爸不属于咱家人,人家的家在矿上。”有时开玩笑说,“安检员同志,回来了,请坐!在我们家吃了饭再走吧……”

夯实安全基础才是硬道理

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至关重要,既要严格又要细致。在科领导的带领下,他每月认真组织工程质量动态检查和月度验收,坚持上尺上线,严格验收标准。特别在葛全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及“精品工程”创建工作过程中,他深入现场,对照标准,督促创建单位严格按措施整改,确保顺利通过公司验收。积极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年度查处安全“隐患”1500余条,制止或抓“三违”不下120余人,安全罚款超过3万元,使得各类“隐患”得以及时整改,并有效地遏制了“三违”现象的出现。在开展“评优评差”、“反、防、查、抓、讲”、“拉网式专项整治”、“全员隐患排查”和“安全放心区队”创建活动至今,分别从安全状况、质量标准化、隐患排查、安全制度执行、措施以及岗位责任制落实等情况,全方面对各区队进行严细认真的月度考评,从不弄虚作假,使得葛全矿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可能有些人在背后会说他傻,“一个普通工人,干工作那么积极、认真,得罪那么多人,图个啥。”但他心里明白,作为一名安检员,每天能多尽一份心、多流一份汗,安全生产就能多一份保障,才感到欣慰,睡得才安稳。

“三推”婚期只为“开疆拓土”

——新郎为了企业“开疆拓土”而三度推迟婚期,新娘为了新郎安心工作而举行“一个人的婚礼”,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矿工。

他,叫郑文军。

很平凡,大学毕业后,来到冀中能源股份公司葛泉矿工作,成为一名井下一线机电技术员。

很幸福,在大学便开始交往的女友,毕业后放弃回家乡工作的机会,来到这个煤矿同他一起工作、生活。今年二人便要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很年轻,今年28岁,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书生气十足。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伙子,却做出了一件让众多煤矿工人为之骄傲的事情——为确保异地资源整合工作进展顺利,他在矿上第一个递交“请战书”,三度推迟婚期,让新娘举行“一个人的婚礼”。他的这段事迹,在该矿被传为佳话。

一推婚期:资源整合工作,刻不容缓

随着他与未婚妻工作、住房的稳定,在双方父母的催促下,决定于今年的4月28日在未婚妻的家乡举办婚礼。幸福的日子过得很快,婚期日渐临近。4 月12日这天,正打算向单位请婚假的文军接到矿上打来的电话,要他在第二天早晨坐车赶往内蒙古,参与公司对内蒙古平安煤矿的整合工作。一边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资源整合工作,一边是期待已久的婚期。接完电话后,文军陷入了沉思。“平安煤矿是公司在内蒙古整合的第一批矿井,事关重大。在这个节骨眼上结婚,肯定会影响工作。而且,既然领导通知让我去,那里肯定是最需要像自己一样的机电技术人员。”几番思索后,文军向未婚妻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婚事可以往后拖一拖,企业的发展机会可拖不得,更何况现在是起步阶段呢!”未婚妻的回答给了文军莫大的支持,他们一起说服家人推迟了婚期。就这样,在距离婚期还有半个多月时,他踏上了去内蒙古的路。

一到那里,郑文军就投入到紧张的机电设备清点工作中。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同合作方对矿井的机电设备进行对账、验收、试转、登记等工作,验收品种大到采煤机组,小到打印机,样样都要进行亲自交接,一直忙活到晚上十点多钟才回宿舍休息。经过二十多天的紧张工作,他共清点机电设备项目266项,总价值达8700万元,为企业避免损失30余万元。

再推婚期:婚礼与培训“撞车”,婚礼“让道”

在内蒙古紧张工作了半个月后,他被矿领导安排回矿。这段时间,他和未婚妻商量着把推迟的婚事办了,时间定于5月8日先在单位举行,5月21日再去未婚妻的家乡举行。随后的几天里,布置新房、发请帖、订酒席、买衣服……可就当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时,5月7日上午10点,平安矿上打来电话:资源整合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按照当地政策,作为今后驻矿人员的他,必须在5月9日前亲自到内蒙古包头市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如果没有参加这次培训,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平安煤矿的投产时间。

“文军,你去吧!婚事再往后推推,这件事可不能等。家人那边我去说。”看着满含热泪的未婚妻,他愧疚地说:“谢谢你的支持,我不会让你失望的。”就这样,郑文军又一次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事后,许多亲朋好友都不能理解他们这种做法,甚至有一位大学同学说:“你们这是在开玩笑吗?”

三推婚期: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成为“永恒”

俗话说:事不过三。可郑文军的好事偏偏多磨。就当他还在外省培训时,未婚妻的家人正在按计划为他们的女儿和“准女婿”筹备第三次婚礼……就在结婚的前几天,郑文军从内蒙古打来的一个电话,使第三次婚礼不得不被再次取消。原来,郑文军在内蒙古参加的培训要到5月24日才能结束,其间还要参加结业考试,根本无法赶回。

未婚妻强忍泪水说:“文军,你在那里好好工作吧,这边的婚礼我会安排好的,等婚礼举行完了我就去那边找你。”

5月21日,在他未婚妻的家乡,一场“没有新郎”的特殊婚礼如期举行。这天,美丽的新娘穿上新衣,画上淡妆,在家人的陪伴下热情地招呼亲朋好友,并多次向宾客道歉,解释新郎未能参加婚礼的原因。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对新郎的这种做法,有的是不理解,有的是埋怨,而更多的是钦佩……

企业在草原为其补办婚礼,婚礼现场催人泪下

他的未婚妻在家乡举办婚礼后,为使他能安心工作,不远千里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照顾他的生活。该矿领导获悉此事后,随即安排他的未婚妻在矿做临时工作,并为他们补办了婚礼。

8月21日下午六点,内蒙古大草原上,天空格外晴朗。鄂尔多斯市薛家湾镇的一家普通酒店,没有鲜花、没有鞭炮、没有双方家属,只有郑文军的同事和领导。主持人在主持二人的婚礼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深知每个参与资源整合任务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些人舍小家为大家,才确保了资源整合工作高效、高质量完成。

婚礼现场,主持人问郑文军有什么要对妻子宋松娜说的。

他接过话筒,看着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宋松娜,欲言又止,也许,这个时候,他想说的太多了……二十秒后,二人相拥而泣。

后记:因为工作原因,二人至今未在文军的家乡举办婚礼,也没有能够照一套婚纱照……

煤矿小伙照顾残疾“异姓兄弟”19年

每当周末来临时,是冀中股份葛泉矿社区13号楼楼下的一间综合服务门市最忙的时候,前来修鞋、配钥匙的顾客络绎不绝。店主刘清辉坐在轮椅上熟练地操作机器,为有需求的顾客修鞋、配钥匙,站在一旁的张金梁忙里忙外,招呼顾客进屋、找零、递送工具,二人配合得相当默契。在外人看来,他们好似一对亲兄弟,但身边的人都知道,他们两个是一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异姓兄弟”。只因张金梁这19年来用心照顾刘清辉的生活,不仅使二人产生了兄弟般的情谊,还帮助刘清辉树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的这一感人举动,在十里矿区传为佳话。

一辆自行车拉开二人友谊的序幕

刘清辉出生九个月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终身残疾,行动困难。上五年级时由家乡转到葛泉煤矿子弟中学就读,与同是职工子弟的张金梁成为了同学。从此,二人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因为我有残疾,所以初进校园时不大愿意和别的同学多交流,张金梁却主动跟我接触,不仅陪我一起玩耍,放学后还帮我补课。”刘清辉说,他至今还记得当年张金梁对自己的细心照顾。一次,张金梁在上学途中看到刘清辉的母亲正费力地用自行车送他上学时,便飞快地跑过去从刘清辉母亲的手中抢过自行车,对他妈妈说:“阿姨,以后这种事情您就别管了,包在我身上。”一句儿时的承诺,他却一直坚持了19年。从那时起,在刘清辉家通往学校的路上,多了两个不离不弃的小身影——张金梁用自家的自行车推着刘清辉上下学。这一举动,一直坚持了四年,直至二人初中毕业。其间,每逢寒暑假时,张金梁还用自行车带着刘清辉到附近的朱庄水库、奶奶顶等景点游玩,使刘清辉的视野开阔,心情也好多了。

上初中时,刘清辉的父亲得了重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他和他母亲身上。刘清辉每日在学校里认真读书,刻苦学习,放学回家后就赶紧帮着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减轻家人的负担。得知这些情况后,张金梁比以前更加“忙碌”了。每天早晨上学时都会提前20分钟来到刘清辉家中,帮着他整理家务、收拾房屋,下午放学后还会帮着他们运煤气罐、收拾后院、搬运大件等,减轻了刘清辉一大家子的负担。

帮助,延续至今,19年未曾间断

初中毕业后,张金梁又帮着刘清辉在家门口开了一家修鞋店,开店所需的工具全部是张金梁帮着张罗购买,使刘清辉得以自食其力。由于小店刚开张,没有什么知名度,上门修鞋的顾客很少,张金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帮助刘清辉的小店提高客源,他自费印刷了多张宣传单在附近社区、村庄粘贴,扩大了刘清辉修鞋店的知名度,使他的生意慢慢好了起来。后来,张金梁又帮刘清辉购置了一台配钥匙机,并请来老师傅上门教刘清辉使用,使刘清辉又多了一份收入来源。

参加工作后的张金梁虽然很忙,但他还是经常抽空来到刘清辉家中帮着干这干那。有时,看到刘清辉不高兴、若有所思的样子时,他便会主动坐到刘清辉身边充当一名听众与聊客,解开刘清辉心中的“结”。平时,只要刘清辉一个电话,张金梁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帮助解决孩子看病、挪动大件、修理水电管路等问题,俨然成为了这个家庭中的“一分子”。

19年的帮扶照顾,使刘清辉的母亲对张金梁十分感激。“这几年,多亏了有金梁这个孩子的帮助啊,要不然,有些困难我们家还真解决不了。”刘清辉的母亲激动地说。

“我们要在全矿颂扬他的这种精神和做法”

张金梁初到煤矿时只是一名农轮工,在运输区做轨道维修工作。由于其工作踏实、勤奋,又能吃苦耐劳,很快便成长为一名岗位能手,并于2009年提拔为道工班副班长,2010年又转为企业正式职工。平时,他对待工友热情、实在、乐于助人,单位区管和职工们都挺喜欢他,被职工们称呼为“爱帮助人的小梁子”。

“张金梁这位同志,工作认真、勤奋,待人又热情,很受职工们的欢迎。他的事迹我们也刚听说,我们要组织职工向他学习。”张金梁的现任领导、运输区区长路振江告诉记者。

“张金梁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在生活上乐于助人,事情虽小,但精神可嘉,他的这种精神与做法值得我们去颂扬,这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矿区、文明矿区的根本。”该矿党委书记赵正军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

武魁增,葛泉矿保卫部护路队队长,冀中集团“优秀共产党员”、股份公司“生产(工作)标兵”、“十佳共产党员”。自担任队长以来,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敬业奉献的精神,用生命确保了煤炭外运斤两不丢,得到了职工和领导的啧啧称赞,也由此成为了公司保卫战线的知名人物。

葛泉矿铁路专用线西起葛泉矿区东至新城火车站,途经十几个村庄,共有23个道口,全长13.5公里,加上沟沟坎坎复杂的地形,安全运输至关重要。前些年,沿途村民受利益驱使,经常出现疯狂盗煤抢煤事件,乃至出现了“火车一响、全村空巷”的怪异现象,盗煤抢煤的不法分子有时竟多达二三百人之众,整列火车丢煤多达几百吨之多。

面对如此情景,抢救经济大动脉的专项治理活动在矿区开展了。时任护路队长的武魁增发出了铿锵的誓言:决不能让矿工们辛辛苦苦采的煤炭变成不法分子的摇钱树。

为使矿煤炭销售的生命线安全畅通,武魁增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连续十余天奔波在铁路线上,他给自己也给队员定下了“车到人到、车走人走、与火车共进退,誓保不丢一两煤”的工作目标。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火车到矿,武魁增和他的护路队员们都能及时赶到第一线。不管在炎炎烈日下,在鹅毛大雪中,还是在漆黑的夜幕里,你总能看到他们站在火车的最顶端,一趟又一趟地看护着矿工们辛苦采得的“乌金”。

由于煤仓储量小,装满火车的45节车皮,必须经来回返仓才能完成,他和队员接到来车通知要提前半个小时上岗,从火车对好车位,返仓和装车完毕,需要将近6至7个小时,列车启动后,押送到新城站再返矿,又需要将近8至9个小时,他和队友们就这样一列火车来往需近20个小时,月平均24趟次运煤专列,月奉献18个工作日。押运火车条件苦、风险大,为提防“煤耗子”的突然出现,武魁增带领护路队员,风雨无阻。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尽管他们穿上了棉大衣、戴上棉帽,但站在火车上,刺骨的寒风更是从衣领和袖口处钻进,手一触摸到冰凉的铁把手就能粘住、冻住,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像十二棵屹立在寒风中的青松,警惕地观察着前方的情况。烈日炎炎的夏天,火车上煤炭潮气大,押运队员们在烈日下站在火车上,热气、煤气一起往上蹿,上烤下蒸,炎热难耐。2005年7月份至今,正是这种坚定的工作态度,有力地扼制住了那种猖獗的偷煤、扒煤局面。火车没有出现一趟空押现象,没有一斤一两煤炭被盗。个别不法分子不死心,托人给武魁增捎话:“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识相点,睁只眼闭只眼,否则对谁都没有好处。”武魁增斩钉截铁地回绝:“我活这么大,还不会睁只眼闭只眼呢!看谁胆敢上火车。”担任队长以来,保证了原煤外运斤两不缺,他也因此荣获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感动矿区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工作中他是一名硬汉子,在生活上他又是队员们尊敬的大哥。保卫部人员紧张,护路队员多数是20岁上下的临时工,看到年轻人没有交通工具,他把自己花7000多元钱买的摩托车推到了值班室,让大家上下班骑。队员们过生日,他不管再忙再累,总要送去一份生日礼物。有一次,队员们执意要为他过一次生日时,他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的生日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身体严重透支,武魁增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被查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血糖最高时超过正常值的5倍,他只好住院治疗。矿领导及科领导看望他时,要给他增派陪床人员,他以护路队人员紧张押运任务大为由坚决不让派人陪床,但他住院不忘工作,还时常打电话或询问前去探望他的队友:“好局面来之不易,千万不能让它反弹。护路、押送火车要注意安全,年关是盗煤的高峰期”出院后科领导为照顾他,安排他在相对好的环境岗位负责巡逻工作,在此期间,不法分子知道了这一消息,盗煤的迹象有所反弹,虽然未造成损失,但武魁增听说后,主动要求回到他热爱的护路工作岗位上,科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但他一再坚持说:“我离不开我的队员,我不能当逃兵,那不是共产党员的本色!”科领导不忍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同意他回到了护路队。由于身体没有完全恢复,有时用药过多,血糖偏低,出现浑身乏力现象,虽然这样,武魁增和队员们重新制定护路和押送火车方案,没日没夜地战斗在护路及押送火车第一线,他的口袋里经常装着糖块,随时准备补糖。经过两个多月的再次治理,使火车外运煤炭又恢复到他住院前的良好状态,他却消瘦了两圈。有一次,望着满载精煤的列车他语重心长地对队友们说:“1800元一吨呀,我们这哪是在押运煤,而是在押运钞票啊。”

武魁增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视企业利益高于一切。他顾不上自己的家庭,却把工作干得非常出色,他顾不上接送自己的孩子,却把摩托车贡献给大家;他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妻儿,对同志却关怀备至。这种兢兢业业、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的“傻子”精神,不正是我们无数个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