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领导体制概说
一、领导体制的涵义
现在人们对领导体制涵义的理解还没有完全一致,其主要原因是对“体制”涵义的认识尚没有完全一致。
(一)体制的涵义
何谓“体制”?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体制”在汉语中的原意是指“诗文之体裁”。例如三国嵇康在《琴赋》中谈道:“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1]以后被借用到其他的领域。如《宋书·孝武纪》孝建元年诏:“丞郎列曹,局司存在,而倾事无巨细,悉归命仆,非所以众材成构,群能济业者也。可明体制,咸责厥成。”[2]“体制”一词,按《辞海》解释有三种涵义:一是指体裁,格局;二是指艺术作品的体裁风格;三是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制度。我们现在使用的“体制”一词,吸收了日文、英文、俄文中的“体制”一词的某些涵义了。目前学术界使用“体制”一词是从英文system或俄文cnctema一词翻译过来的,带有制度、系统、体系等意思。在日语中,“体制”的概念是由生物学逐步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的。在生物学中,它是指生物器官的配置形式。引申到社会学,它是指社会的组织形式。引申到政治学,它是指一定时期的政治统治形式。引申到经济学,则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形式。
为此,我们根据汉语对“体制”一词的原意,吸收其他一些国家语言对“体制”的一些涵义,我们是否可把体制定义为:体制,是指体系、系统、制度的具体形式。
(二)领导体制的涵义
根据前面我们对“体制”的理解,我们可以给领导体制下这样的定义:领导体制,是指领导活动的具体形式。
二、领导体制的特征
领导体制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性
领导体制是领导者根据对领导活动客观规律的认识和主观要求而建立的,所以,它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体。首先,它是领导者主观的范畴。一方面领导者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领导活动中客观的东西在领导者头脑中所形成的主观印象;另一方面,领导体制蕴含着领导者的主观意愿。尽管这一主观意愿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但它毕竟是主观形态的东西。其次,领导体制又有客观性。因为领导体制是人们对领导活动客观存在着领导体系、领导方式、领导关系等的反映,它是领导活动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具体形式中的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有全面与片面之别,但是它总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相对稳定性与调整改革性的统一
领导体制,由于它是对领导活动发展要求的反映,是领导活动对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要求的反映,而领导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导活动所要反映的社会生产方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领导体制总是呈现出由适应到不适应又到新的适应的变化过程。从而,当领导体制基本适应或者适应领导活动发展要求的时候,该领导体制就是合理的,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当领导体制不适应或者基本不适应领导活动发展要求的时候,该领导体制就要进行改革;当领导体制大部分适应而小部分不适应领导活动发展的时候,就要在保持原领导体制的范围内对其中不适应部分进行局部调整。可见,领导体制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它是相对稳定性与调整改革性的统一。
三、领导体制的地位
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处在重要的地位,在领导活动的“中介”位置上,是领导活动的重要中介。具体表现在:
(一)领导体制处在领导活动主体与作用对象相互作用之间的中介位置上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构成领导活动主体,他们共同作用于作用对象。但是,领导主体要很好地与作用对象发生作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领导体制。领导者如何率领被领导者与作用对象发生作用,与被领导者在领导者的率领下如何与作用对象发生作用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这里就涉及领导方式的问题,涉及根本领导制度的具体形式问题,涉及领导体系的职权划分等问题,而这些都是领导体制的问题。可见,没有一定的领导体制做保证,领导者、被领导者就不能与作用对象很好地发生作用,领导体制在这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二)领导体制处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位置上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要率领被领导者,被领导者要接受领导者的率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率领与被率领的对接中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去作用于作用对象,以实现领导目标呢?这涉及领导制度的具体形式的问题,正是领导体制方面的问题。可见,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领导体制的作用
(一)领导资源的配置作用
领导体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指领导活动的各种组织资源通过一定的领导体制,把它加以安排和配备。领导体制的要素及其属性决定了它具有领导资源的配置作用,主要表现在领导活动的各种组织资源的配置作用。
领导体系资源的配置作用。在领导活动中,由政党领导、行政领导、业务领导构成了领导体系。所以政党组织、行政组织、业务组织是领导体系的组织资源。领导体制对这些资源起到配置作用。
领导系统资源的配置作用。在领导活动中,存在着这几种基本系统,即决策系统、信息系统、咨询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由它们组成领导系统。领导系统中的决策组织、信息组织、咨询组织、执行组织、监督组织就是领导系统中的组织资源。这些资源按什么方式联结起来,就是领导体制中的问题。正是领导体制决定了领导系统中各组织资源的安排和配备。
领导机构资源的配置作用。在组织结构中,领导活动组织各要素按一定的联结方式(即一定的组织结构)形成了领导组织。这种领导组织结构的结果,或者说领导组织结构的静态表现就成了各种组织机构。领导体制是各种领导制度的体系,对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的有关问题做出了规定,从而把领导机构中的各种资源按照一定方式做了安排和配置。
(二)协调作用
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起着协调作用。所谓领导体制的协调作用,是指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协同、调节领导组织、领导机构的步伐。领导体制对领导体系、领导系统等的具体方式进行选择和确定,特别是对领导制度体系做出了规定,从而对领导组织的各种行为起到协调作用。领导体制的这种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
协调领导活动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领导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环境里进行的,领导活动必须积极地适应这一外部环境。领导体制协调领导活动与社会生产方式性质相一致,与社会生产方式的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相趋同等。
协调领导活动与领导组织之间的关系。由于领导体制对领导组织之间联结方式等做出了规定,而领导体制对此做出的规定不是随意盲目进行的,是围绕领导活动目的的实现、任务的完成来进行的,所以,领导体制与领导组织之间的联结与领导活动性质、水平、发展趋势相一致,使领导组织与领导活动发展需要相协调。
(三)制约作用
所谓领导体制的制约作用,是指领导体制对领导活动一些行为的约束、抑制作用。其实,领导体制对领导活动的协调作用、制约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对领导活动要起到制约作用,它必然要同时起到协调作用,只有对领导活动的积极行为起协调作用,才能更好地对其消极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可见,协调作用与制约作用是相辅相成的,领导体制的这种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制约领导活动与社会生产方式相脱离。领导体制通过领导体系、领导系统、领导制度等具体方式,制约领导活动背离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趋势,制约领导活动脱离社会生产方式的实际等。
制约领导活动的消极行为。领导体制对消极领导行为的制约作用,包括制约与领导职能相悖的领导职能行使行为;制约不讲领导道德的领导缺德行为;制约不讲原则的领导交往行为;制约与领导角色行为要求不相称的领导角色混淆行为,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