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目标效益求解
一、目标效益的涵义
要正确把握目标效益,就必须明确目标效益的内涵。
领导活动目标效益,就是领导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就是说,从整个社会利益出发,通过对领导活动目标实现程度的考察,所做出的关于领导活动实现的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的综合评价,也就是看领导活动所实现的目标对社会对人们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例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中,对基本建设投资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该计划执行后,所规定的目标达到了没有?达到目标的投资是否形成了固定资产?在形成的固定资产中,是否都形成了生产能力?在形成的生产能力中,是否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现实生产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都是合格的产品?在合格的产品中,是否都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对这些问题的综合评价,是这一领导活动的目标效益。可见,领导活动目标效益,一是指领导活动的目标而言;二是指领导活动目标所达到的部分或程度而言;三是指领导活动的目标达成的社会效应而言。
二、目标效益的内容
鉴于领导活动目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领导活动目标效益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加以反映。总的说来,领导活动目标效益不论其性质类型,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目标价值。任何领导活动目标的实现,都会相应地表现为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的结果。领导活动所实现的目标,凡是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一切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就是目标价值。由于任何领导活动目标的实现,都存在对社会需求的直接满足和对社会的直接影响的问题,因此,目标价值就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实现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给人类社会带来益处;二是目标实现直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或带来的益处。
费用效益。任何领导活动都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因此,从事任何领导活动,总要考虑这么几个问题:一是需要多少耗费;二是需要多少劳动占用;三是支付的劳动能取得多少有用的结果;四是取得的效果是否能给人们带来益处。这里所谈的劳动耗费,是指人们在实现领导活动目标过程中所花费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即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里所说的劳动占用,是指在实现领导活动目标过程中所需占用的人力、物资和资金。这里所谈的取得的有用结果,既可以是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是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精神财富,甚至是能满足人们安全需要的军事性成果。这里所说的取得效果给人们给社会带来的益处,就是指目标价值。总之,任何领导活动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个支付一定的劳动价值与取得的社会效果的关系问题,这就是费用效益。所以,研究目标效益不仅要看目标达成的社会效果,即目标价值,而且还要看取得的目标价值与需支付的劳动价值的关系。
三、目标效益的评价
(一)评价目标效益的原则
目标效益的评价,主要是对领导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考察和分析。对目标效益的评价,很重要的是分析领导活动目标实现过程中,是否符合下列原则:
目标的相容性、可行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目标的相容性,就是领导活动目标必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为依据来确定。所谓目标的可行性,就是确定的领导活动目标必须与领导活动系统的内外条件相适应。所谓目标的先进性,就是在所有“可行”的目标中,确定既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是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目标。只有它们统一起来,领导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目标效益。因此,评价目标效益,必须考虑目标的相容性、可行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的原则。
总体目标和各级目标相统一的原则。领导活动目标按范围划分,有总体目标和各级组织及个体人员的具体目标。由于总体目标是全体领导活动成员共同奋斗的方向,而各级目标是总体目标的分解,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其成员都感到与大目标接近了一步,心理上感到满足,受到鼓舞,取得好效果。因此,要取得最佳目标效益,必须总体目标与各级目标相一致。评价目标效益的高低,就要看总体目标与各级目标是否相一致及它们相一致的程度。
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领导活动目标的实现,是有时间和速度要求的。在评价目标效益时,要考察各级组织能否按时完成规定的目标。但是只看时间和速度这一面是不够的,还要考察目标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如果某一目标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很差,甚至只有副作用,那么,其速度越快,产生的副作用就越大。当然,只要目标能产生好的社会效果,其目标达成速度越快,一般说来,效益也就越好,如果目标迟迟达不到,或不能满足应有的时间要求,其效益也就不会好。另外,事物发展还有一个平衡性的问题,对某方面的要求,迟迟达不到不行,提前达到也不行,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完成才能使事物保持平衡、健康的发展,取得最佳效益。所以,在评价目标效益时,既要看领导活动是否按规定时间达到目标,又要看目标是否能给社会带来益处。
(二)目标效益的具体评价
1.目标实现率
要评价目标效益,首先要看达成,即目标的实现程度。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用目标实现率来衡量。在计算中,由于确定的目标都有具体的各项指标,所以,可以根据各项具体指标在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程度,给予相应的分。总分可根据具体目标多少或100分或10分计。这样,就可根据各项具体指标应得的分数对比算出其实际达到的程度。
2.目标收益率
这是指目标实现的结果与在实现过程中劳动支付之比,它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劳动支付的收益的评价尺度,表明在实现目标的程度中所得与所费的关系。由于目标实现的结果随着领导活动内容的不同而表现不一,一般说来有生产性结果和非生产性结果。生产性结果可进行定量计算,非生产性结果一般不易进行定量计算,因此评价目标效益应分别进行。目标收益率是对生产性结果的领导活动目标效益的评价。鉴于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劳动支付表现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与占用上,目标收益率可用目标实现的结果分别与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之比来表示。
3.目标实现的劳动支付对比率
这是指在实现领导活动目标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跟预先制定的计划对比,跟前期的实际发生数对比,跟同行业的实际发生数相比。它用来评价非生产性领导活动的目标效益。它通过把实际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相应的计划对比分析效益目标计划的完成情况;通过把实际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跟本单位的前期在同一领导活动目标实现过程所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对比,看其劳动支付是增多还是减少,分析效益水平的发展变化状况;通过对相同类型领导活动的目标实现结果比较或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比较,分析同行中效益水平的先进与落后的程度。
4.目标受益率
这是指在领导活动中所产生的目标效果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即使社会受益的程度,它说明实现了领导活动目标是否能够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社会。这实际上是评价目标效果对社会的有效性。鉴于领导活动内容多种多样,其目标复杂不一,目标受益率也要分几种情况进行评价。
对生产性结果的领导活动的目标的受益率可采用产品需求率来衡量,即产品需求数量与产品总量之比。对目标效果不能用数量来表示的领导活动的目标受益率,则用成本—效用对比分析法来进行评价。当不同单位相同类型的领导活动所提供的效用基本相同时,则在所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比较,支付低的其效益就高,反之,支付多的其效益就低。当不同单位相同类型的领导活动所支付的劳动基本相同时,则在不同效用上进行比较,效用高其效益也高,反之,效用低其效益也低。
四、提高目标效益的途径
根据目标效益的涵义,要提高目标效益,最根本的办法有两条:一是提高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二是提高目标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一)提高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
这是指领导者在制定领导活动目标时,要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需要。领导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究竟要符合社会的什么需要,这要看领导活动是哪一类型的。政治领导活动、经济领导活动等不同类型的领导活动,其领导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它们各自符合社会需要的具体内容的侧重面是不同的。就领导活动总体来讲,领导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内容,包括:
政治需要。这是指领导目标要符合为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夺取、组织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政权,运用国家政权去治理国家,实行对社会的统治的各种活动的需要。诸如社会变革的需要、国家管理的需要,等等。社会变革包括社会制度的变革、各种体制的变革、思想观念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各个领域内一切有利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领导目标就要考虑符合这些需要。
经济需要。指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即领导活动目标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需要中,包括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经济体制的需要、生产力各要素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组织和管理的需要,等等。
文化需要。这是指领导目标要符合发展各项文化事业的需要。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博物等领域的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领导者在制定领导活动目标时,要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需要,关键的是领导目标“向度”的选择问题。
领导目标“向度”的选择,是一种复杂的领导行为,因为它是领导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因此,领导者要使自己确定的领导目标符合社会需要,就必须从领导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指向上来加以运筹。
领导活动选择的过去向度。马克思曾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里说的“相反的道路”,实质上就是人们思索问题的过去向度。人们对过去的活动的历史追溯,既是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也是探索真理的必由之路。这里把人们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历史为借鉴来指导现实的领导目标,称为领导目标选择的过去向度。实际上是领导目标选择的历史途径。
领导目标选择之所以要指向过去,是因为过去的领导活动是具体的、明确的和可知的。人们只有把自己的思想触角伸向过去,才能在以往的领导活动历史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对领导目标的确定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们只有掌握领导活动历史的种种事态变化,才能更好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以制定正确的领导目标。这正是中国的名言所说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领导者要把握住领导目标选择的过去向度,必须注意:一是要立足现实。领导目标选择的过去指向,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现实领导活动服务的,是为了把握现实领导活动在历史发展的前后相继关系中的恰当位置。二是要对过去的领导活动从总体上加以把握,对可能包含着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成分,应予以适当的继承、批判和改造,化为现实领导活动的积极因素。三是要充分运用历史的精神材料和精神条件,既要接受前人对现实领导活动的认识上的指导,又要根据现实领导活动的需要加以选择,从而对现实领导目标做出正确的理解。四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即把过去的领导活动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范围内加以理解和认识,把握其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带规律的成分,为制定现实领导目标作借鉴。
领导目标选择的未来向度。领导活动中的决策,总是指向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状态,就是领导目标。因此,领导目标总是指向未来的。这里把人们在领导活动中所要创造的未来,称为领导目标选择的未来向度。
领导目标选择之所以要指向未来,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人们总是朝前看,总是走向明天的。未来是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追求。人们仅靠过去的领导活动不能获得全部真理,只有当人们的眼光透过过去看未来,才意味着发展。正因如此,人们重视未来、指向未来、开拓未来、创造未来。领导目标选择的未来向度,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要真正把握住领导目标选择的向度,需具备相应的条件,关键是领导目标的未来指向要与事物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一是领导目标选择的未来指向要与事物的本质联系相一致。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方式多种多样,诸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相互包容关系等。领导目标选择的未来指向就要从这些关系上加以把握。二是领导目标选择的未来指向应与引起事物有规律变化的客观条件相符合。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和发生作用的。这是条件与规律的关系。条件不变,由这些条件所形成的客观规律也不会改变;条件变化了,由这些条件所形成的客观规律也就发生了变化。我们认识了这些条件,也就认识了其所形成的客观规律。要使领导目标选择的未来指向与引起事物有规律变化的客观条件相符合,既要注意现实条件,又要注意假设条件。既要注意某种共同条件,又要注意具体的特殊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条件中隐藏着和显示出的必然性。
领导目标选择的现实向度。领导目标选择的过去指向和未来指向,都是以现实为出发点的,都是现实所产生的客观要求,制定现实的目标是领导目标选择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领导目标选择总是立足现实的。这里将人们在领导活动中所指向的现实的具体实践的目标,称为领导目标选择的现实向度。
领导目标选择不指向现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领导目标只有指向现实,才能认识现实的客观需要和客观条件,从而才能在现实中摄取动力,获得实现目标的切实保证。
领导目标选择的现实向度,一是要求人们正视现实、研究现实、认识现实,以把握现实的需要和条件;二是要求人们在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去建立自己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方案;三是要求人们根据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根据所具备的条件来做出有效的改造现实的领导目标。
可见,要提高领导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必须要在目标选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向度上大做文章,在过去向度上找到历史支撑点,在未来向度上寻求事物的发展点,在现实向度上寻觅事物的立足点。领导目标选择如果体现了这三个向度的综合,就是一个成功的选择,目标效益就会大大提高。
(二)提高目标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要提高目标效益,不仅要在领导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提高其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而且在领导目标达成后要不断提高领导目标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要提高领导目标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关键是提高领导目标价值。由于价值是反映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的关系,因此,要提高领导目标价值就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开发:一是揭示领导目标的属性;二是把领导目标的属性与社会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
领导目标的属性,是指领导目标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揭示领导目标的属性,一是要揭示达成的领导目标所具有的特质,即领导目标的内在特征,也就是领导目标的本质;二是要揭示其本身的外在特征,即其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在领导活动中,人们只有正确地把握达成的领导目标的本质,把其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都揭示出来,才能去进一步研究它究竟能满足人们、满足社会什么样的需要。
要使达成的领导目标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学会激发社会需要。因为人们的需要是受社会所制约的,所以,必须对人们的需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激发。在领导活动中激发人们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创造环境,影响人们的需要。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外部条件,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能强化人们的需要。因为任何需要的产生都有内部与外部的双重依据,内部是人的肉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的依据;外部是环境的依据。需要总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环境,总是影响和作用着人的肉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诱发着需要,满足着需要,当然也会阻碍着需要。创造一定环境,就能驱动人的需要,强化人的需要。创造环境,包括创造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客观现实,以及以一种整体因素的形式出现的社会要求。二是在人们对自己的需求还不明确的时候,对其加以激发,使其产生强烈的需求。在领导活动中,要了解人们的观点、立场、喜爱等,善于寻找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利用人们力求认识某事物和要求得到什么等意识倾向,使之成为自身的需求。三是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激发人们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因此,在领导活动中,可由事物的发展变化来激发人们的需要,诸如,看到事物在时间、空间、内部诸因素及其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看到人们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价值观念立场观点等的变化,进而在宏观上把握住人们需求的发展变化,并加以接纳和引导,激发人们的需求。如果在审时度势中,既能重新认识自己达成领导目标的价值,又能把它们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相联系起来,那么,目标效益必然会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