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素质及相关概念释义
“素质”概念及其理论的应用经历了从内容分析到实际运用的发展过程。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素质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不同,因此对于“素质”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百家争鸣。
一、素质的概念释义
素质一词来源于英语“competency”,其意思是能力、技能。在学者的研究与企业的管理实践领域,“素质”又被称做“能力”、“资质”、“才干”等,常常与英语中的“competence”、“skill”、“ability”、“talent”等同时使用。
1.学者的观点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博士和塞尼·M.斯潘塞在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指出,素质是在工作或情境中,产生高效率或高绩效所必需的人的潜在特征,同时只有当这种特征能够在现实中带来可衡量的成果时,才能称做素质。基于此,斯潘塞提出了素质的冰山模型(见图1.1),即素质存在于四个领域: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与动机。其中,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相对容易观察与评价,而在“水面下”的其他特征是看不到的,必须有具体的行动才能推测出来。
图1.1 冰山模型
2.社会机构的观点
20世纪70年代,美国管理协会(AMA)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素质研究活动,主要集中在“什么样的素质是成功管理者所特有的”问题上。美国管理协会的研究涉及了1800位管理者在5年中的工作表现,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产生优秀绩效的各种特征,进而对成功管理者所需要的工作素质进行了界定,这在素质的研究史上也是第一次。美国管理协会将素质定义为“在一项工作中,与达成优良绩效相关的知识、动机、特征、自我形象、社会角色与技能”。
3.以咨询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观点
美国著名咨询公司合益公司(Hay Group)提出,素质是在既定的工作、任务、文化环境中区分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或者很好完成某项任务。另外,美国美世顾问公司(Mercer Inc.)则认为,素质就是那些优秀员工比普通员工表现更为一致的行为,无须判断、假设或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非单个行为)的集合。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识别并全力发挥个人的天生优势,这种优势是由才干、技能与知识组成的,而核心是才干,即个人所展现的自发而持久的,并且能够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与行为模式。
可以看到,学者、社会机构以及企业对于素质的解释与定义已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每一种观点对于素质的发展与应用实践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尽管各方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本质上讲,其内在原理与逻辑都是基本一致的。
为了便于统一,我们认为,素质可以这样定义:
素质是驱动一个人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前提,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素质与绩效的关系:
1.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
任何一个有成就、有发展潜能的个体,都必须以良好的素质作为基础。例如,企业家经常体现出喜欢冒险、精神饱满、乐观自信、健谈开朗、雄心壮志等个体素质。
再如,直觉情感型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音乐家或剧作家,而富有理性思维的人更容易成为科学家。
2.素质只是个体成功与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没有素质是万万不行的,但有了素质也不能表明就有了一切。事业成功、发展顺利还需要许多内外部动态条件的保证,这包括个体所面临的环境和机遇等。
因此,素质与绩效、素质与发展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素质是绩效与发展的内在条件,而绩效与发展是素质的外在表现。
二、素质的常见结构模型
素质结构即素质的构成,是指构成素质的基本成分或因素以及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素质结构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模式:
(一)素质洋葱模型
图1.2展现了素质洋葱模型的几个核心要素,与素质的冰山模型相似的是,素质的洋葱模型由内至外说明了素质的各个构成要素具有逐渐可被观察、衡量的特点。
图1.2 素质洋葱模型
1.动机
动机是推动个人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动机会推动个人行为方式朝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并且防止偏离。例如,具有成就动机的人常常为自己设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它,同时积极听取反馈,以便做得更好。
2.个性
个性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对外部环境与各种信息等的反应方式、倾向与特性。个性与动机可以预测一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情况下的工作状态。例如,反应敏锐与灵活性是对一个飞行员的基本个性要求。
3.自我形象与价值观
自我形象是个人自我认知的结果,它是指个人对其自身的看法与评价。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将自身与他人的比较,而比较的标准即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因此这种自我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概念,也是个人在价值观范畴内对这种自我观念的解释与评价。例如,自信就是一个人坚信在任何情况下自己都可以有效应付各种事情,它是一个对自我形象认知的一部分。
4.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个人所承担的角色既代表他对自身所具备特征的认识,也包含了他对他人期望的认识。
5.态度
态度是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价值观以及社会角色综合作用外化的结果,它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态度作为动机的反映,可以预测短期内有监督条件下的人的行为方式。例如,尊敬师长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6.知识
知识是指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领域所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例如,操作工必须了解机器设备的运转知识与操作规程以及停机维修保养的时间与周期,这是对他的基本知识的要求。
7.技能
技能是指一个人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人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运用一定会产生某个可测量的结果,这与素质本身的概念也是一致的。例如,操作工能够在遵循操作规程的前提下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这是对他的基本技能的要求。
(二)麦克利兰的素质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经过研究提炼形成了21项通用素质要项,并将21项素质要项划分为6个具体的素质族,同时依据每个素质族中对行为与绩效差异产生影响的显著程度划分为2~5项具体的素质。6个素质族及其包含的具体素质如下:①管理族,包括团队合作、培养人才、监控能力、领导能力等;②认知族,包括演绎思维、归纳思维、专业知识与技能等;③自我概念族,包括自信等;④影响力族,包括影响力、关系建立等;⑤目标与行动族,包括成就导向、主动性、信息收集等;⑥帮助与服务族,包括人际理解力、客户服务等。
(三)五结构体系
素质通常包括心理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表1.1详细展示了从心理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五个方面建构人员素质的结构体系。
表1.1 人员素质构成
三、素质的特征
(一)基础作用性
光有“素质”是不行的,但没有素质是万万不行的。素质是个体行为发展与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二)稳定性
素质并不只存在于一时一事之中,而是体现于个体活动的全部时空之中。表现为一个人某种经常和一贯性的特点。在时间上,素质的表现虽然偶尔间断,但总体上却是持续的;在空间上,素质的表现虽然有时相异,但总体上却是一致的。
(三)可塑性
个体的素质是在遗传、环境和个体能动性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并非天生不可变。不健全的素质可以健全起来,成熟的素质也许会退化萎缩,缺乏的素质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提高,一般性的素质可以训练成为特长素质。
(四)内在性
虽然素质是任何个体身上的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东西,具有隐蔽性和抽象性。
(五)表出性
素质虽然是内在的与隐蔽的,但它总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行为方式、行为过程与工作绩效是素质表现的主要媒介与途径。虽然就个别素质与个别行为来说,不一定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就总体来说,特定个体的特定素质都会以特定的形式表现,而特定的表现形式也反映特定个体的特定素质。即素质一般都表现在具体而实在的行为方式、行为过程与工作绩效之中。
(六)差异性
“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棵树上长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素质的差异性表现在每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过程与工作绩效之中。有人活泼好动,有人沉静敏捷,有人反应迟钝,无论是同一个体的各种素质比较,还是不同个体的同一素质比较,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七)综合性
同一个体的各种素质、同一素质的各种成分,作为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存在于个体之中,它们相互联系、难分难割,统一作用于行为方式、行为过程与工作绩效。素质的综合性,还表现在素质对行为辐射的共同性、普遍性与全时空性。因此,对任何一个人与任何一种素质的测评,都不应该凭一时一事,而应该依据所有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判。
(八)可分解性
素质对个体行为辐射的综合性与全时空性,并不排斥对它的可分解性。任何个体的素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要想在特定的时空下去把握所有的素质,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先从素质的表现媒介中逐一地去认识单个的素质,然后再去把握整体的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