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领导的主要职能

领导的主要职能

时间:2023-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领导的主要职能(一)决策工作1.领导决策的涵义所谓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在各种相关因素的制约下,根据组织管理的需要和领导的职责权限,在组织运行的各个系统、各个阶段所进行的确定目标、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调整方案等项导向性工作,决策是领导工作的首要职能,是贯穿组织管理全过程的中心工作。

二、领导的主要职能

(一)决策工作

1.领导决策的涵义

所谓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在各种相关因素的制约下,根据组织管理的需要和领导的职责权限,在组织运行的各个系统、各个阶段所进行的确定目标、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调整方案等项导向性工作,决策是领导工作的首要职能,是贯穿组织管理全过程的中心工作。

2.领导决策的特征

(1)领导决策的基本特征:指向性,即决策的对象特征;目标性,即决策的功能特征;预测性,即决策的依据特征,决策根据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设定了预期目标,根据预期目标设计了未来的行动方案,并根据对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预测了方案实施的效果,以此为决策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必要依据;时效性,即决策的效能特征;选择性,即决策的方式特征;实施性,即决策的价值特征。

(2)领导决策的时代特征:科学性,即由传统的经验型决策向现代的科学型决策转变;民主性,即由传统的专制型决策向现代的民主型决策转变;法制性,即由传统的主观型决策向现代的法制型决策转变;信息性,即由传统的臆测型决策向现代的信息型决策转变;程序性,即由传统的随机型决策向现代的程序型决策转变;系统性,即由传统的决断型决策向现代的系统型决策转变;分工性,即由传统的一体型决策向现代的分工型决策转变;自主性,即由传统的统一型决策向现代的自主型决策转变。

3.领导决策的体系

所谓领导决策体系是由决策程序中各个阶段的职能系统,按照既分工又统一的原则有机组合而成的全程性整体系统。

(1)信息系统:是领导决策体系中的服务系统,主要职能是为领导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这一职能工作在一般组织中主要是由秘书部门和信息部门负责完成的。

(2)设计系统:是领导决策体系中的服务系统,主要职能是为领导决策提供方案设计服务,在一般组织中决策备选方案的设计工作主要是由秘书部门和研究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完成的。决策方案的设计与决策方案的抉择相对分离,即“谋”与“断”相对分离,是现代领导决策的时代特征。

(3)抉择系统:又称决策的领导系统或决断系统,是领导决策体系中的核心系统,主要职能是负责决策方案的选择确定、组织实施、监控调整等项领导工作。

(4)执行系统:是领导决策体系中的实施系统,主要职能是按照决策方案规定的任务和标准进行工作,并随时向抉择系统反馈执行过程的相关信息,配合抉择系统有效地实现或调整决策方案。在传统的决策观念中,执行和决策是绝对分离的,抉择者即领导者要求执行者即部属要绝对服从决策方案的规定,不能有异议和变动,执行者对于决策只有服从权,而无参与权。在现代领导决策中,执行决策成为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甚至是关键性环节,因为决策的价值在于有效实施,决策的正误要接受执行过程的检验,只有执行者能动地参与决策过程,才能使决策方案得以有效实施,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方案中的不当之处。

(5)监督系统:是领导决策体系中的保障系统,主要职能包括信息监测,即通过统计、报告、检查等多种形式对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全面和全程性的跟踪监测,并及时向抉择系统反馈监测信息,以供领导作决断使用;规范监督,即由监督职能部门依照社会的法律法规和组织的规章制度,对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规范性检查和督导,以随时纠正实施过程中的违规现象,保证决策方案的正确执行。

4.领导决策的类型

(1)按决策的内容划分:有制订组织方案的决策,有制订工作方案的决策,有制定规章制度的决策,有制订调整方案的决策等。

(2)按决策的层次划分:有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等。

(3)按决策的事项划分:有战略决策、战术决策等。

(4)按决策的时效划分:有现行决策、失效决策等。

(5)按决策的发生划分:有常规决策、随机决策等。

(6)按决策的主体划分:有个人决策、集体决策等。

(7)按决策的条件划分:有确定决策、风险决策等。

(8)按决策的特征划分:传统决策,主要特征是决策的专制性、随意性、特权性、经验性等;现代决策,其主要特征是决策的民主性、程序性、合法性、科学性等。

(9)按决策的效果划分:有效决策,即实现了预期目标的决策,决定决策有效的因素既有决策方案本身的因素,也有客观事物变化的因素等;无效决策,即未实现预期目标的决策,导致决策无效的因素同样是既有决策方案本身的因素,也有客观事物变化的因素等。

(10)按决策的价值划分:正确决策,即目标正确的决策,方式正确只决定决策的有效,而目标正确则决定决策的正确,决定目标正确的因素即有决策者的主观因素,也有需求者的客观因素等;错误决策,即目标错误的决策,方式错误只导致决策的无效,而目标错误则导致决策的错误,同样导致目标错误的因素即有决策者的主观因素,也有需求者的客观因素等。

5.领导决策的程序

(1)接受信息、认识矛盾:这一阶段的第一个步骤是接受信息,即通过全面接受反映组织运行现状的各种相关信息,为认识问题提供必需的客观依据。接受信息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任务:信息收集,即通过实际调查取得所需的信息;信息鉴别,即鉴别信息的真伪,要认真区别个别的真实与普遍的真实、表面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信息分类,即按照信息的属性特征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信息组合,即根据信息的属性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把相关的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组合。第二个步骤是认识矛盾,即通过所接受的相关信息,认识组织运行中存在的矛盾。首先是发现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组织的发展目标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组织的发展现状与组织的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等。其次是分析矛盾,即分析矛盾的性质、原因、影响、趋势等。再次是确认矛盾,即从存在的各种矛盾中确认出影响组织运行的主要矛盾,以此作为确定决策目标的客观依据。

(2)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这个阶段的第一步骤是确定目标,确定目标的客观依据、价值准则、技术标准等问题,本章第二节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第二步骤是设计方案,即根据决策目标及相关因素的要求,对实现目标的任务、程序、方式、策略、措施、条件等事项进行系统的统筹计划。

(3)论证测试、选择方案:这个阶段的第一步骤是论证测试,即对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实效性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必要的测试,为方案抉择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二步骤是选择方案,即根据合理的评选标准对备选方案进行评定。一般采用的评选标准包括:一是评价决策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二是评价决策方案能否有效实现决策目标;三是实施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是否相对合理;四是实施方案承担的风险是否相对较小;五是实施方案所产生的副作用是否相对较小等。

(4)组织实施、反馈调整:这一阶段的第一步骤是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编制实施计划、组织实施力量、监控实施过程、化解实施矛盾等。第二步骤是反馈调整,主要任务是反馈信息、分析原因、纠正偏差、调整方案等。

6.领导决策的模式

所谓领导决策模式是指:根据不同决策理念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方法的决策形式。

(1)理性决策模式:是一种在理想条件下选择能够实现最优目标的最佳方案的决策模式,该模式强调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决策分析的定量性等。

(2)渐进决策模式:是一种在现实条件下选择能够实现可行目标的满意方案的决策模式,该模式强调决策过程的渐进性、决策目标的可行性、决策方案的调整性等。

(3)综合决策模式:是一种把上述两种决策模式结合在一起的模式,该模式肯定了上述模式各自的优点,同时认为理性决策模式过于理想,渐进决策模式过于保守,把二者的优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比较合理;认为应该根据决策对象的不同和决策环境的变化,有所侧重的结合运用理性和渐进等模式的优点。

(4)转移决策模式:又称追踪决策模式,是在原定目标无法实现、原定方案无法实施的情况下,需要确定新的目标、制定新的方案时采用的决策模式。该模式不同于渐进决策,渐进决策只是对正在实施的决策方案作局部的调整,而转移决策则是对原有决策的彻底放弃,所以这种模式又被称着战略转移决策。由于转移决策是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特殊决策,所以就具有了不同于正常决策的特点,主要有: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干扰等。

7.领导决策的原则

(1)目标导向的原则:目标导向的原则是领导决策的基本原则。目标是决策的核心要素,决策工作就是围绕着如何确定目标、如何实现目标这个根本任务进行的。目标导向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目标要准确,目标要明确,目标要正确。

(2)信息准全的原则:信息准全的原则也是领导决策的导向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要素和导向要素,决策工作就是以反映客观事物现状的信息为基础,并在反映客观事物变化的信息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预测趋势、确立目标的,并依据信息反馈随时监控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及时纠正偏离决策目标的实施行为,及时调整决策方案不符客观实际的相关内容,以保证有效地实现正确的决策目标。为此,必须坚持信息准全的原则,即用于决策的信息必须准确、全面,以避免片面、有误的信息对决策产生的误导。

(3)求真务实的原则:求真务实的原则是领导决策的态度原则。领导者制定决策必须实事求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导向。只有坚持以求真务实的正确态度制定决策,才会自觉地运用科学、合理、合法、规范等正确的方法进行决策,从而使决策过程能够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要求,使形成的决策方案有效可行。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制定决策,还是坚持以主观意志为导向的态度制定决策,这不仅仅是领导者的思想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反映了领导者是在按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还是按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制定决策,而是反映了领导者的思想品质和人格品质的问题;因为,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不会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已是众人皆知的已为古今中外的决策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4)科学预测的原则:预测是决策的依据,领导决策必须要根据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制定行为方案,但不能再用传统的主观臆测法而要用科学预测法。所谓科学预测就是要根据反映组织运行现状的有效信息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科学预测的原理,对组织运行的未来趋势进行推测性判断,并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对组织未来的行为进行预期性设想。科学预测原理主要包括:反映时间规律的连续性原理,反映联系规律的因果性原理,反映特征规律的相似性原理,反映相对规律的可能性原理等。领导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作不同的预测,在制订方案时要作前导性预测,在实施方案时要作追踪性预测,在调整方案时要作反馈性预测等。

(5)合理合法的原则:领导决策必须合理,就是既要符合组织、成员、环境发展的合理需求,也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领导决策必须合法,就是既要符合组织的规章制度,更要符合所在社会的法规政策。

(6)程序规范的原则:决策程序化是科学决策的有效形式,领导者在制定决策时要按照决策制度规定的程序,依照各系统的职责权限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即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决策体系的整体功能,尽可能避免单一系统、单一环节制定决策容易产生的片面性

(7)民主集中的原则:决策民主化是现代领导决策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领导者制定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善于在正反两方面意见的分析比较权衡中,作出合理、有效的决策。决策民主化不仅可以集中整体的智慧,而且通过整体参与,使形成的决策方案可以得到整体的认同和支持。民主只是决策的方式,集中则是决策的目的,领导决策的本质就是要在整体行为的抉择上形成一个统一认识、形成一个统一决定。所以,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则必须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作出统一的决定,并且一旦形成集体决定,个人在行动上必须服从。

(8)方案可行的原则: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决策,所以,检验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案实际效能的客观标准就是可行性和有效性。要使决策符合可行性要求,就必须切实以上述各项原则为指导,使决策真正符合上述原则的要求;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决策方案进行相应地调整。决策的有效性是指,决策方案的设计、实施,必须能够实现决策确定的目标,而决策目标的实现则必须有效地解决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满足组织正常发展的合理需求。

(二)编制工作

1.编制工作的涵义

所谓编制工作就是设置组织的运行结构,是根据组织目标、组织体制、组织程序、组织环境的要求,把组织的结构性要素按照系统原理和结构规律、按照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有机地组合编织在一起,形成符合组织专业分工所需要的各个职能层次、各个职能系统、各个职能部门,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有效运行的组织整体结构。

2.编制工作的意义

(1)组织形成的需要:结构设置是组织形成的具体表现。

(2)要素组合的需要:结构设置是要素组合的组织条件。

(3)系统合成的需要:结构设置是系统合成的内在联系。

(4)分工协作的需要:结构设置是分工协作的有机统一。

(5)功能统一的需要:结构设置是功能统一的组织保证。

(6)人事管理的需要:结构设置是人事管理的组织依据。

3.编制工作的依据

(1)根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群体结构的设置。

(2)根据组织运行的规律进行组织结构和群体结构的设置。

(3)根据分工协作的要求进行组织结构和群体结构的设置。

(4)根据组织要素的规模进行组织结构和群体结构的设置。

(5)根据社会现行的法规进行组织结构和群体结构的设置。

4.编制工作的程序

(1)结构设计:即根据专业分工的需要设计组织结构和群体结构的方案。

(2)结构组建:即按照设计方案依照法定程序组建组织结构和群体结构。

(3)结构调整:即根据结构运行实际效果调整组织结构和群体结构设置。

(4)结构改革:即根据组织发展实际需要改革组织结构和群体结构设置。

(5)结构创新:即根据组织串行发展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和群体结构设置。

5.编制工作的任务

(1)系统设置:即对组织运行的体系结构进行设置。

(2)层次设置:即对组织运行的层次结构进行设置。

(3)部门设置:即对组织运行的部门结构进行设置。

(4)职位设置:即对群体运行的职位结构进行设置。

6.编制工作的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即以组织目标的需要为导向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置。

(2)要素完备原则:即以结构要素的完备为标准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置。

(3)设置合理原则:即以结构规律的要求为标准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置。

(4)结构统一原则:即以结构关系的统一为标准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置。

(5)关系协调原则:即以要素关系的协调为标准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置。

(6)有效运行原则:即以有效运行的需要为标准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置。

(7)调整完善原则:即以调整完善的需要为标准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置。

(8)创新发展原则:即以创新发展的需要为标准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置。

(三)人事工作

1.人事工作的意义

(1)人事工作是组织形成的基础工作。

(2)人事工作是组织运行的动力工作。

(3)人事工作是组织管理的中心工作。

(4)人事工作是组织发展的保障工作。

2.人事工作的任务

(1)人员选择:即根据组织的需要和人员的条件,选择符合组织要求及个人意愿的工作人员。

(2)人员培训:即根据工作的要求和人员的素质,对选用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3)人员使用:即根据工作的需要和人员的素质,依照人事管理的程序和规定,安排工作人员到所属的部门及应到的岗位工作。

(4)人员激励:即根据人事管理的职能和部属的行为表现,通过多种形式激励部属形成符合组织目标要求的工作态度。

(5)人员指导:即根据人事管理的职能和部属的行为表现,通过多种形式指导部属形成符合组织规范要求的行为方式。

(6)人员调控:即根据人事管理的职能和部属的行为表现,按照组织目标和组织规范的要求,协调部属的相互关系,控制部属的行为过程。

(7)人员测评:即根据人事管理的职能和人事管理的规范,对部属的行为表现和行为效能进行考核评价,并根据考评结果对不同的部属进行相应的奖惩。

(8)人员调整:即根据测评结果、工作需要或本人的合理要求等,对部属的工作岗位或工作部门作相应的调整。

3.人事工作的方式

(1)选择人员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方式有,直聘的方式,即对于符合组织急需条件的应聘人员一般采取直接聘用的方式;选聘的方式,即对于符合组织正常需要条件的应聘者一般采用选择聘用的方式;竞聘的方式,即对于组织有较高要求的从业人员一般采用应聘者竞争上岗的方式;考聘的方式,即对于组织有严格要求的从业人员一般采用统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

(2)培训人员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方式有,岗前培训,即按照组织的统一安排,对上岗人员集中进行必要的岗前职能培训,包括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任务、职业规范、职业能力等;在岗培训,即工作人员参加组织举办的业余培训班或专职培训班的学习,接受正常的专业培训;脱产培训,即工作人员按照组织的培训计划,脱产离岗在专业学校进修或参加组织举办的脱产学习班接受培训。

(3)使用人员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方式有,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人员,根据人员条件安排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条件两方面的因素作相应的安排。

(4)激励人员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方式有,目标激励与制度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5)指导人员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个别指导与统一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指导与集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训示指导与启发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方向指导与方式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思想指导与能力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等等。

(6)调控人员的方式:协调人员关系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信息沟通协调,思想工作协调,指令服从协调等;控制人员行为主要采用的方式有自我控制、监督控制、制度控制等。

(7)测评人员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方式有,目标测评与行为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自我测评与同事测评相结合的方式,领导测评与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比较测评与模拟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等等。

(8)调整人员的方式:纵向调整的方式有升职、降职、免职等,横向调整的方式有调整工作岗位、调整工作部门等,特殊调整的方式有劝退、辞退等。

4.人事工作的原则

(1)德才兼备的原则:这是正确选择人员的基本标准,是人员选择上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既强调人员的品德,又重视人员的能力,才符合组织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才能避免选人上的片面性。

(2)任人唯贤的原则:这是正确使用人员的基本原则。所谓“贤”是指贤能,即德才兼备;但“能”与“不能”是相对的,要与从事的专业工作相适应。所以要真正做到任人唯贤,就必须在德才兼备和敬业爱岗的统一要求下,坚持能质对应、能级对应、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等项具体原则。

(3)养用结合的原则:实施人才战略的主要任务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仅靠发现人才是不能满足组织对人才的需要的;而且真正意义上的发现人才,是指善于发现有潜质的人才,并善于开发人才的潜能;所以不仅要重视人才的使用,更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4)正向激励的原则: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是罚不出来的,惩罚这种负向的激励只能产生抑制和弱化人的消极性、盲目性、随意性的作用,而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只有坚持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为辅的正确激励原则,才能达到人员激励的真正目的。

(5)科学指导的原则:在指导部属行为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反映事物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用符合部属的客观实际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方法指导部属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

(6)规范调控的原则:在协调部属的相互关系、控制部属的行为过程时,要遵循组织的规章制度,按规范的程序和规范的方式进行,绝不能依照个人的主观意志、凭借个人的手中权力随意而为。

(7)有效测评的原则:有效测评的具体原则主要有,客观公正的原则,所谓客观就是要实事求是,所谓公正就是要一视同仁;民主公开的原则,所谓民主就是要使所有相关的成员都能有效地参与测评工作,所谓公开就是公开测评的程序、测评的步骤、测评的方式、测评的标准、测评的主体等;规范统一的原则,就是指测评的标准、测评的方式、测评的要求对相关人员要统一;效能为主的原则,就是指测评要在对相关人员的德、能、勤、绩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坚持以工作效能为主,以对群体和组织的实际贡献为主;效果激励的原则,就是指测评的效果要能对组织的各类成员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要能达到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测评目的。

(8)合理调整的原则:调整要适时,即调整的时机要恰当,根据实际需要或及时调整,或延时调整;调整要适当,即调整的方式符合调整的目的;调整要适宜,即调整的效果既符合工作的需要,也符合成员的实际;调整要适合,即适合组织发展的需要,适合法规政策的要求,适合人性发展的规律等。

5.人事工作的制度

(1)考选制度:是关于通过考试、考察或二者结合使用的方式选择工作人员的制度,考选人员的基本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

(2)选举制度:是关于通过法定的选举方式选用工作人员的制度,一般适用于领导人员的选用,特别是主要领导人的选用;选举制度较好地体现了民主性和法制性的要求,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选举人的选择权和被选举人的竞争权。

(3)任免制度:即任职制度和免职制度。一般实行的任职制度有委任制和聘任制;实行的免职制度所规定的条件有组织的因素,有个人的因素。

(4)培训制度:培训制度是组织对其成员的各种相关素质进行教育培训的制度。一般实行的培训方式有: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而在职培训又分为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业余培训等三种。

(5)考核制度:是关于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的制度,其中以工作业绩的考核为主。

(6)奖惩制度:是关于对工作优异者给予相应奖励以资鼓励,而对工作失误者给予必要惩罚以示警训的制度;其中,以奖为主,赏罚分明,奖罚当事人,教育同事者。

(7)交流制度:是关于对工作人员根据需要进行定期交流的制度,交流的人员一般是领导人员和科技人员等。

(8)回避制度:是关于领导者的近亲或直系亲属不得与领导者在同一个单位,做有从属关系或有监督关系工作的一项制度,这是防止领导者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措施。

(9)职务升降制度:是关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职务晋升或降低的制度。职务晋升或职务降低,有工作需要的原因,也有个人表现的原因,还有工作待遇的原因等。

(10)辞职辞退制度:辞职制度是关于工作人员根据个人的意愿,依照法定的程序辞去现任职务,并解除或部分解除与所在组织工作关系的行为制度;辞退制度是关于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辞退有关人员并解除其工作关系的制度。

(11)任期制度:是指关于工作人员在职工作的时间限制,任期届满后其职务、职责、职权自然取消的制度。

(12)退休制度:是指有关组织的工作人员,到了一定年龄并工作到一定年限后,按规定退职休养的一项制度。

(四)思想工作

1.思想工作的意义

(1)领导本质的需要:率众达标是领导工作的本质职能,而领导者率领其部属的本质方式,只能是通过影响其部属的思想而不是其部属身躯的方式,以达到率领其部属行为的目的。

(2)激励管理的需要:以激励为主是现代领导者管理其部属的主要方式,即通过激励其部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有效地实现领导目标。激励的对象只能是部属的思想,通过激励部属的思想达到激发部属行为的目的。而思想激励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思想工作,通过有效的思想工作激发部属积极、正确的思想。

(3)规范管理的需要:规范化管理是现代领导工作的基本要求,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使部属形成规范化的行为,这是领导的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而只有使部属真正认识遵守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认识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认识遵守规章制度的具体做法,其部属才能自觉自愿地遵守规章制度。而上述重要认识不是自发形成的,更不可能靠强制性措施自愿形成,只有通过思想工作,通过规范化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其部属形成上述认识,从而符合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4)有效管理的需要:领导者要有效地管理其部属,就必须真正了解其部属,而只有在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与部属的思想交流,才能真实地了解到其部属内心思想,从而因人而异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法。

(5)自主管理的需要:领导者通过做部属的思想工作,不断提高了部属的思想觉悟,提高了部属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从而切实提高了部属自我管理的能力,为满足部属自主管理的需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6)互学共进的需要:领导者在开展思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与部属的思想交流,可以满足领导双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共同需要。

2.思想工作的任务

(1)思想激励:激励、发展组织成员积极、正确的思想,以形成组织成员在工作、生活中积极、正确的行为表现,有效促进组织正确目标的尽快实现。

(2)思想疏导:疏通、引导组织成员消极、盲目的思想,以消除组织成员在工作、生活中消极、盲目的行为表现,有效促进组织正确目标的尽快实现。

3.思想工作的方法

(1)以理服人法:即运用说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作部属的思想工作,使部属信任并服从于正确的领导,所说的事实要真实,所讲的道理要正确。

(2)以情感人法:即通过与部属进行真诚的感情交流,对部属的工作、生活给予必要的关心,使部属对领导者产生友好的情谊,以产生思想感化的效果。

(3)以知引人法:即通过知识性信息的经常性交流,领导成员引导其部属的思想方法向理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思想内涵向丰富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4)以行示人法:即领导成员要通过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良好行为,对部属产生积极有效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思想工作的基本规则是,领导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要求下属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好。

(5)以法育人法:即领导者通过对部属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并坚持以身作则,用依法领导的实际行为起表率作用,使部属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办事。

(6)典型示范法:即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示范作用,对部属进行启发或警示教育。典型示范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正面的典型有正确的、先进的典型经验,反面的典型有错误的、落后的深刻教训等。

(7)学习启发法:即通过形式多样的集体学习,对部属的思想方法和思想意识进行有效的启发,经常采用的学习方法有组织理论学习、集体参观学习、观看电视学习、在职进修学习等。

(8)自我教育法:即领导者要善于引导部属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的思想教育,通过自我的思想觉悟解决自我的思想问题;同时,领导者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工作,不但提高了部属的思想觉悟,而且也培养了部属自觉提高思想觉悟的能力,为部属进行自我教育创造了必要条件。

4.思想工作的原则

(1)价值先进的原则:即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用先进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去引导其部属的思想,指导其部属的行为。

(2)思想丰富的原则:即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必须坚持用丰富的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知识,去启发其部属的思想方法,充实其部属的思想内涵。

(3)方法科学的原则:即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必须坚持以反映了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用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去作其部属的思想工作。

(4)激励为主的原则:即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必须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导向原则,始终把激发部属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思想工作的首要目标。

(5)合理疏导的原则:即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疏通部属的思想脉络,化解部属的思想矛盾,引导部属的思想正确发展。

(6)发展个性的原则: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必须符合部属个性发展的需要,遵循部属个性发展的规律,有效促进部属个性的良性发展,要善于把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与部属个性的良性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7)因人而异的原则: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因人而异的方法原则,要根据部属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宜的工作方法。

(8)理解信任的原则: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必须坚持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态度原则。做思想工作就是要使人心服口服,而要产生这种效果则必须做到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要得到部属的理解和信任,则领导者首先要理解和信任部属。

(9)互学共进的原则: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必须坚持互学共进的关系原则。首先,领导者要有敢当学生和善当学生的态度及能力。实践证明,高明的领导者不在于自己能比部属聪明多少,而在于是否善于把部属的聪明才智接受过来、发扬出去,所以领导者要把做思想工作的过程看着是和部属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其次,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则,领导者在做部属的思想工作之前,应该先做好自我的思想工作,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方法,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觉悟,不断丰富自我的思想内涵。

(10)注重实效的原则:领导者开展思想工作必须坚持注重实效的职能原则,领导者作部属的思想工作,始终要明确目的不是为了走过场,不是为搞形式,而是为了激励和引导部属的思想正确发展,进而激发和推动部属的行为坚持向实现组织目标的正确方向积极运行,这才是领导做思想工作的职能所在。

5.思想工作的规范

(1)价值规范体系:即开展思想管理工作,进行思想激励和思想疏导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所包涵的价值准则。

(2)制度规范体系:即开展思想管理工作,进行思想激励和思想疏导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工作准则。

(3)道德规范体系:即开展思想管理工作,进行思想激励和思想疏导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职能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