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源开发与管理

资源开发与管理

时间:2023-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开发与管理——浅谈临洮县旅游业资源开发的前景临洮的各级领导和人民苦苦探求脱贫之路。在21世纪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临洮县区域资源开发与管理,又成为县委、县政府及全县人民追求的主题,特别是旅游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此为龙头,开辟临洮文化旅游线路。对临洮旅游区的范围作出界定。

资源开发与管理——浅谈临洮县旅游业资源开发的前景

临洮的各级领导和人民苦苦探求脱贫之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经济迅速发展中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又顺应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迎来了东风化春潮,继续实施洮河经济长廊资源开发的建设战略,从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着手,推动了区域经济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目前,以大动作求大发展,以大发展求大效益,以大手笔的总体思路建设“六大园区”、“八大基地”、“两大市场”,已成为临洮经济发展的主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好的思路和决策是前提,人才和技术是基础,强化服务是手段,优化环境是关键。在21世纪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临洮县区域资源开发与管理,又成为县委、县政府及全县人民追求的主题,特别是旅游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笔者现就临洮县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一、基本情况

临洮古称狄道,地处甘肃中部,定西地区西部,洮河下游。目前有18个乡镇,总人口53.2万人。正在建设的洮河长廊经济日新月异,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6.8亿元。

二、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按照“旅游搭台,文化敲鼓,经济唱戏”的原则,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为重点,推出名牌旅游景点,开发名牌旅游商品,加大促销宣传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达成共识,加快发展,实现全县旅游业“游、吃、住、行、购、娱”各要素市场系统发展,塑造临洮新形象,开创临洮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2.目标任务。在旅游业结构上,突出“游、吃、住、行、购、娱”各方面共同发展,相互配套,并且通过观光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使其产业结构走向多元化。在行业管理上,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旅游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力度;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管理制度化,做到产权明晰,进一步激活现有旅游市场。在促销战略上,以强调创立名牌与适时调整促销政策相结合为出发点,通过媒体炒作、团队组织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劲的宣传势头,促进客源稳定增长,总之,要使全县旅游产业实现六个突破:规模上的从小到大,设施上的由差到良,制度上的由缺到全,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大提高,力争实现一年起好步、五年初见效、十年见大效的目标。

3.开发重点。根据临洮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围绕“两点一线”的整体思路,走区域重点开发的路子。“两点”即马家窑文化遗址和战国秦长城遗址及其西端起点遗址,历史价值极高,古今中外享有盛誉。以此为龙头,开辟临洮文化旅游线路。“一线”即洮河沿线,民俗民情浓厚,自然风光秀美,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以此为重点,开辟临洮旅游带。

三、资源优势

1.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临洮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以县城为中心四散分布的自然资源星罗棋布,丰富多彩。东南部属秦岭西脉延伸,海拔较高,阴湿多雨,生态条件较好,既有地貌奇观、森林秀美、沟涧流水的景区组合,如南屏山、紫松山、玉井峰、靳家洼、锁林峡等,又有不乏湖光山色、巧夺天工的三甲水库区、神龟园等景观,东部、北部虽处半干旱区,自然环境和生态较差,但地质、地貌区多样,也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如金龙池、石景峡、马衔山等,与西部蜿蜒向北的洮河流水遥相呼应。县城的自然旅游资源比较集中,既有陇中胜景岳麓山省级森林公园,又有风格迥异的伊斯兰东拱北,更有城中公园、西湖公园、洮河垂钓等群体景观分布其中,相映成趣,“北岭横云”、“南山积雪”、“洮水流珠”、“宝鼎停云”、“龙泉涌月”、“西湖晚照”、“东岩伏冰”、“西献卧龙”等洮阳八景一览无余。

2.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临洮是黄河上游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繁多,在保存比较完整的28处遗址当中,有名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都因首次发现于临洮而得名,距今已3000~5000多年。驰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被公认为中国彩陶文化的历史巅峰。势如游龙、雄伟壮观的战国秦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70年,西端首起新添镇三十墩南坪的望儿嘴,绵延起伏于沿川、塔湾、东二十铺、石家楼、窑店等8个乡界,穿越90华里。至今残存的墙基、城障、关门、烽燧等遗址十分明显,举世瞩目。唐明皇御笔题写的哥舒翰纪功碑、东二十铺古汉墓群、三国时建筑姜维墩、椒山书院等景观更是引人入胜,蔚为壮观,县博物馆内数以千计的珍贵藏品是临洮丰富遗产文化的见证。

3.具有前景广阔的人工生态旅游资源。洮河作为屈指可数的未污染河流,为沿岸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灌溉优势条件。农村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蔬菜、花卉两大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特色产业群体。现有的千亩花卉、蔬菜、优质林果、特种动物养殖四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集生产与观赏于一体,交通便捷,旅游开发价值极大。

4.具有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商品资源。临洮县特色资源丰富,尤其以仿古地毯、名贵花卉、淀粉系列产品、名优特果品、洮阳酒、卫生香、洮河奇石最具特色,开发旅游商品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5.具有区位优势明显的旅游资源。临洮东临定西,西连康乐、广河、东乡、南接渭源,北部距兰州市仅100公里,是兰州市的“卫星城市”。临洮位于甘肃中部,正处在兰州、天水、甘南、临夏等旅游重地的包围之中,是省内主要旅游资源的必经之地和中心位置,交通条件便利。

四、对策措施

旅游业是一项新型产业,又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笔者认为临洮旅游区开发应坚持:以外塑形象、内强质量、强化管理为目标,增加投入,加快发展,滚动发展,职能部门应适应形式,理清思路,更新观念,超常发展。主要的对策措施是:

1.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为了加快临洮旅游区的开发,县上应成立领导小组,由县领导挂帅,城建、旅游、宗教、国土、交通、宣传、卫生、林业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参加领导小组,按各自职能分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开发。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对临洮旅游区的范围作出界定。根据财力、物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近期主要抓好五件事:一是在主要旅游区制作标志;二是整治好通往旅游区景点的公路;三是新修貂蝉湖旅游景点;四是建设康家崖垂钓基地;五是对旅游区景点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形成图文并茂的有价值的文献。

3.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临洮旅游区目前处于投入阶段。我们要着眼长远,从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服务设施、保护、宣传、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共同发展,尽快开发和利用临洮丰富的旅游资源。

4.颁布公告,保护景区。政府应重视旅游景区的保护工作,颁布公告,加强宣传,提高人们保护景区的意识。在界定景区内,农民应禁止耕种、砍树、放牧、打猎、采石、取土,特别是林区的保护,应引起高度重视。注意保持景区的清洁卫生,并修建公共厕所和设立垃圾箱。

5.夯实基础,用心服务。抓好行、游、住、食、购、娱的旅游设施建设。要围绕这六大要素,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本着“三个一点”的原则,即民间集一点,旅游部门出一点,政府筹一点,狠抓基础建设,使临洮旅游区接待具备一定条件,集行、游、住、食、购、娱为一体,提供优质服务,把客人引得来,留得住。

6.强化宣传,外塑形象。目前临洮旅游区知名度还不高,许多人还不了解,需要强化对外宣传力度。一是在甘川公路多处搞明显标志、旅游示意图和临洮旅游区简介。二是在兰州市办景区图片展,组织人员写稿,在《定西日报》、《甘肃日报》、《西南旅游》、《中国旅游报》上系统介绍临洮风景区。三是拍摄录像带在定西电视台、甘肃省电视台广泛宣传。制作临洮风光图片、制作旅游纪念册、印制一套旅游丛书,把该县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物产资源、风土人情、改革成果展示给全区、全省乃至全国。四是利用高科技手段,与甘肃旅游网站联网,同时派人参加全省风景名胜博览会,参加国内旅游交流会,扩大宣传面,广交朋友。五是邀请旅游、新闻、记者、摄影家每年5月份来临洮游览、采访、观赏牡丹花开的胜景(特别是观赏在1999年世博会上荣获大奖的大丽花),参观千亩花卉园区。

7.宗教旅游联姻,齐抓重点建设。一是重修西岩寺,兴建椒山书院。二是加强管理,搞好服务。三是广泛结缘,共促发展。四是办好商店,方便游人。五是收集字画,珍藏文物。六是有了收入,捐助公益。

8.多方筹集资金,调动整体力量。一是利用群众集一些、财政拨一些、上面给一些等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二是利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引进外资,采取内外联营的方式,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三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洮河沿边的荒滩地,以土地换资金,道路搭骨架,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四是利用转让、拍卖、租赁、典当等形式,鼓励各界人士参与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五是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思路,加大旅游资源开发。

总之,临洮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现在处于艰苦创业的攻坚阶段,也是需要付出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非常时期。只有我们适应形势,紧抓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足马力,扎实工作,理清思路,快速发展,才能使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临洮经济的长足发展。

注:

撰写于2001年7月,系攻读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