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生产流程管理

媒介生产流程管理

时间:2023-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媒介生产流程管理一、报纸生产流程管理(一)报纸的生产流程报纸的生产管理是影响报纸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之一,通常以效率和功能优先为原则。报纸印刷生产管理的关键是标准化管理,标准能够确保生产质量控制和相关环节的统一。[1]二、杂志生产流程管理杂志,是一种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

第一节 媒介生产流程管理

一、报纸生产流程管理

(一)报纸的生产流程

报纸的生产管理是影响报纸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之一,通常以效率和功能优先为原则。报纸的生产流程涉及报纸的内容和形式生产,包括报纸采编和报纸设计,以及报纸印刷等载体实现过程,其本质和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相同,是生产者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其特殊性在于对媒介生产者的素质和生产资料的品质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商品。报纸的生产流程是报纸生产管理的依据,整个流程可分为六个环节。

1.报纸内容初步准备和报道选题确定

首先,报社执行主编和部门主编及记者协商决定当期报纸的总规划。在选题的确定过程中,根据对消费者群需求的分析,对市场状况的调查,依据政府和报社的方针政策,最终确定报道选题。在这一阶段的初步准备中需要拟订报社各部门稿件、文章的初稿采编完成时间,而报纸初稿完成的底线时间即记者给编辑审阅的时间,除此以外,还包括报纸的发行时间和采编方针及要求。

其次,报社部门主编根据报纸的整体时间规划安排子部门所负责版块的具体采编征稿工作,可以在例会中讨论选题,编辑记者对选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各方意见制订报道方案。

2.记者采访写作及征稿

报纸内容生产中的采访是报纸内容的重要来源,采访不仅能够丰富报纸的信息量,而且深刻和全面的采访能够提升记者和报社的信誉,巩固自身的行业地位,有助于报纸的发行销售和传阅度的提高。采访的步骤一般是联系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时间和地点,以及采访主题、采访实施、整理录音、稿件撰写。此外,征稿也是报纸获取信息内容的途径之一,报社可以通过通讯社、自由撰稿人、编译者撰写或者编译的稿件,甚至受众也能通过投稿的方式参与生产者的劳动。

3.筛选和组稿

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编前处理。报社编辑系统对于接收到的所有稿件依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向具体的财经、娱乐、社会、人文、体育等版面或者栏目分流,版面栏目的负责编辑根据稿件的质量和自身媒体的特殊需求对稿件进行审查、筛选及组稿、校阅。一般在报纸排版前由执行主编主持召开编前会议,保证无重大失误。

4.编排和审阅

编辑对于入选的稿件做进一步细致化处理,包括标题制作、文字润饰、事实核对等工作。子部门编辑安排好自己部门的排版工作,然后在排好初版后及时将报纸送给执行主编终审,同时一般会安排自己部门版面的文章再润饰和校对,并及时汇总修改。如果执行主编发现重大问题须立即组织召开编辑记者会议,尽快解决失误。美术总监负责报纸版式,在图文整合后定稿,并发排初样。在稿件最终审查通过后进行画版美编、拼版,最后发排大样。

5.审查付梓

报社执行主编审查确定每个版面的大样以后,即可交印刷厂制版印刷。1984年11月13日,日本首次通过卫星传送报刊版面,为新闻内容生产流程中的传输迎来宇宙时代。随着印刷科技的发展,激光照排、飞机运送报纸版面纸型、卫星传版、直接输出整页彩色版面等先进技术不断在报纸印刷中得到应用。报社能够在全国的分印点制版、印刷,报社所在地和所有分印点所在地同步发行。

6.调查反馈

报纸一般在发行后需要跟进调查反馈,包括对作为受众的读者、渠道中的零售商、专家或咨询公司进行调查和交流沟通,并科学严谨地对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梳理报纸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订改善方案和调整思路,以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二)报纸印刷生产管理

2003年新版报纸印刷标准“2003版国家标准”颁布,即《GB/T 17934.3-2003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3部分:新闻纸的冷固型油墨胶印》,实现了国家标准与ISO国际标准的统一。2005年,ISO发布“2005版国际标准”,即新版报纸印刷标准ISO12647-3∶2005,相对1998版国际标准做了较大幅度改动,以顺应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变化。

报纸印刷生产管理的关键是标准化管理,标准能够确保生产质量控制和相关环节的统一。对报纸印刷来说,标准的作用在于建立稳定的生产环境和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有助于报纸印刷建立统一的规范。特别是在彩报普及的今天,报纸印刷更需要统一的权威规范,避免广告主、报社与印刷厂之间在色彩方面产生纠纷。报纸的彩色化使报纸印刷质量标准的复杂性提高,对色彩和套印的准确性要求比黑白套红报纸更为严格。在多个代印点的报纸同时发布的广告图,需要印刷色彩的一致性,而标准化为这种一致性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其次,让报纸印刷技术透明化,有利于印刷过程控制,使质量控制过程可以预测。印刷过程包括分色、加网、输出及制版和印刷等技术流程,以标准化的方式确定其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有利于保证最终质量的可控性和一致性。例如,关于报纸印刷标准分色采用GCR、总墨量240%~260%、最暗调黑版不低于85%等标准规定,这些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分色标准,从而保证印刷中色彩的稳定性,有利于解决因印前制作不规范导致印刷事故的责任问题。

标准化管理对报纸印刷生产各个环节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印刷厂来说,提高印刷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印刷品的生产需要经历多道工序,不仅需要制订各工序标准,还需要制订产品的最终质量标准。符合标准的印刷品必须与C、M、Y、K各色实地和这些实地相互叠印的复色实现对应,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色度的形式规定了报纸印刷上各色的色度值偏差、允差,LAB色空间具有视觉唯一的特性;对阶调范围和网点增大误差的规定,则解决了网点质量的问题,保证了网点的准确再现。这些规定解决了评价报纸印刷色彩是否准确、网点质量是否好、套印是否准确等关键问题。其次,标准为质量纠纷提供了解决的依据,证明印刷生产达到国家或国际标准,等同于证明印刷生产符合要求,而印刷者则无须承担责任,如果大面积超总墨量、反白或套印字体最小笔画小于套印精度标准等印前制作或样张不符合标准要求,则说明印刷者需要为版面制作不符合标准负责。[1]

二、杂志生产流程管理

杂志,是一种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在传统媒介中杂志占有重要的位置,其能够有效及时地为受众提供密集的文化信息。作为传统的纸媒,杂志既受到报纸和图书的竞争压力,也受到电子媒介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杂志根据自己的生存境况和自身特点,从经营和管理层面寻求新的生机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一)杂志的编辑流程

杂志虽然和报纸同属于纸张、油墨为载体的印刷媒介,但是杂志因其制作周期、产品形式等自身的特点,其生产流程和报纸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杂志的编辑过程是由策划到制作的生产流程。

1.总体策划

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确定编辑风格,一份杂志编辑方针是杂志定位的体现,对于杂志的整体风貌和行文风格及所生产的内容都有直接影响。编辑风格包括的内容:一是媒介形象的选择,其能够给包括受众和广告主在内的消费者以明晰的印象;二是杂志的发行宗旨,杂志没有报纸那样明显的使命性,其内容行文、笔触风格突出,宗旨的确立是编辑和记者航行的灯塔;三是目标受众的选择,根据杂志的信息内容,确定自己的读者群;四是确定刊物性质,其涉及阅读对象的层次及需求。杂志风格确定之后,则要根据定位和风格策划选题,详细说明杂志编辑的程序和内容框架,并拟订进度表,掌握刊物编辑的进程和工作的完成程度,涉及刊物内容、出版日期、印刷方式、装订方式、发行份数、纸张和版型。

2.分配杂志栏目及内容

杂志内容策划好后,需分配封面设计、子栏目、专题和专栏所占的版面,以及负责的编辑和记者。

3.稿源收集和整理

按照策划的原则进行稿件收集和整理。收集稿件包括约稿、征稿、座谈、专访、文摘、评论、书评、社论,其中原创类杂志一般有自己的专职记者,有的杂志采取采写编一体的方法。整理稿件主要是按照约稿时限集中稿件,并仔细斟酌审查稿件内容,选择稿件并予以润饰,弃用不适合的稿件,退稿或备份存档。

4.编排版面

结合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的理念设计版面,按栏目和页数的分配进行字数审核和版面分配,润色标题,加入插画或者图片。

5.校对审查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检查文句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合适及是否有错别字,通常有至少三次的编辑校对。校对编辑将校对日期登记及负责人签字,完成后将校对稿送上级编审审查。之后托印处理并出版,将完稿交付印刷厂,和印刷厂共同做完稿的检查和印刷的指导,确认无误后进行制版印刷。

(二)杂志印刷装帧管理

杂志的印刷生产包括采购印刷原材料、色彩管理、优化档案和质量管理。其中原材料的采购涉及纸张和油墨等物料,以及特殊制作项目向外作采购;色彩管理主要就修图而言,需要对各刊物的照片进行评估,大小重置和调色等工序以配合印刷;档案优化涉及针对现有CTP档案进行优化,配合不同印刷机对所用的物料特性进行调节;印刷质量管理需要与印刷厂沟通及了解流程工序,收检成品,以确保印刷及加工程序会按要求及时间完成。杂志印刷的主要工序包括出片、打样、组版、晒版及印刷和装订。

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是受众对于一份杂志视觉形象的第一体验,也是杂志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通常会直接影响作为消费者的广告主和受众对一份杂志是否符合自己标准的心理预期。杂志封面、版面设计、插画,以及字号、字体和目录、广告都是杂志风格的组成部分。时尚杂志《瑞丽》给受众呈现的是年轻和顺应潮流,封面人物漂亮而时尚,以吸引年轻群体阅读,进而吸引时尚产品、服饰、化妆产品生产者投入广告。中国《财经》杂志印刷光洁,版式设计和《财富》杂志相似,沉稳而严肃,整体以蓝、黑、红、黄为基础色调。文化类杂志《书屋》封面是蓝色的,封面正中是一期泛黄的、拼起来的《新青年》杂志的缩小封面,整体感觉古朴素雅,流露出浓浓的书卷气。

三、广播、电视生产流程管理

(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1.广播节目制作流程

广播节目生产即音频节目制作,在设计策划的基础上利用声音处理设备和制作技巧对采集来的原始音频素材进行剪辑、整理及润色,使之成为有一定意义的、具有逻辑性的音频产品。广播节目是广播媒介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节目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传播媒介的发展。广播媒介只有生产优秀的节目,才能成功建构自己的品牌地位并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和高收听率,而收益的增加可使得更多投资注入内容生产。如此循环能够为广播媒介的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一般分为策划阶段、制作阶段和审核阶段。首先,策划阶段主要设计受众愿意接受的节目产品,策划创意讨论,根据细分受众考虑节目类型、节目内容、特色和表现方式。每一特殊的受众群体都倾向于符合自己所属群体身份特征的节目内容和表达方式。比如,儿童类的广播节目需要活泼轻松,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青年类的广播节目一般会倾向时尚和潮流,某一地区可能偏爱方言节目。其次,节目制作包括文案编写节目的风格表现、文字简练和准确的体现,以及文案润色,对文案进行深加工,根据风格进行润饰。绘制节目流程图,根据文案编写节目流程,体现制作需求。节目录音配乐根据节目风格、策划意图使用不同语调和声音。节目技术编程完成节目的编程,完整表达节目内容。最后,在审核阶段,需要将广播产品归档、测试并推广。节目制作统计归档、通过测试调整后市场推广,同时还会进行节目后期调试。

2.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电视节目制作是技术与艺术合一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前期策划阶段、录制拍摄阶段、编辑阶段和审核检查阶段。

(1)前期策划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节目构思,研究主题及考察目标受众群体。此外,剧本或创作提纲草拟,即初步计划和制作说明等。这一阶段涉及获取原始的图像素材和原始的声音素材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又称为前期拍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

①构思总体内容和形式。制作人需要根据节目的总体构思确定节目的内容与形式,选择符合节目内容与形式要求的拍摄现场,组织现场拍摄,通过摄录获得所需要的图像和声音素材。在创作之初创作者对节目的主题、内容、结构、形式有一个完整的构思,根据这个构思创作出初步的拍摄提纲,即脚本。制作人根据实际拍摄的结果和不断注入的新信息去修改之前的脚本。

②撰写编辑提纲。首先,编辑提纲是编辑工作最主要的环节,它是剪接的基本依据。根据脚本的内容和素材情况,编辑提纲要对内容、结构、每部分内容的大致时间有较精确的设计和表述。其次,细致周到的编辑提纲可以给剪辑工作带来方便:其一可以使结构完整、匀称,各部分内容比例得当;其二可以保证选用最好的镜头;其三可以提高效率,并保证节目时间精确无误。

③熟悉拍摄素材。这一过程是对拍摄的原始图像和原始声音素材进行了解和鉴别,并对照脚本内容,在素材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意象性形象系统。这个过程有助于认知现有素材是否能够建立起脚本内容所需的形象,以及是否需要补拍或寻找相关图像资料。

④协调相关参与者。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对参与者的协调包括:节目的把关人通常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节目的主题,以及与时事政治的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去弥补制作人的局限;编导在实施剪辑之前要与撰稿者就节目的主题、风格和效果等主要方面取得一致想法,这样才能使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具有统一和谐的形态。解说词或串联词的撰写者通常成为编导的主要合作者。

(2)录制拍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演员排练、分镜头剧本、拍摄场地准备工作、技术设备准备工作、预排练工作和实录拍摄工作。录制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构思和策划的关键步骤。录制拍摄过程中,调度和指挥现场的编导在摄制工作者的配合协调下完成电视节目有关声音和画面采集的工作内容。

(3)编辑阶段

具体的编辑工作包括,根据总体构思对所拍摄的内容进行编排,画面的剪辑、配音、配乐合成,特技及字幕合成等。对拍摄内容的编辑是对原始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和选择素材,在众多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镜头,然后根据脚本所提示的内容分别进行归类,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形态,同时将不同磁带上的镜头标示在编辑提纲即脚本上,以供剪接时寻找,以及按内容要求的顺序将镜头组合在一起,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意图。编辑阶段的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剪辑,后期编辑工作主要是围绕剪辑而进行。作为一个创作环节,后期编辑是实现构思的关键阶段。

(4)审核检查阶段

审核检查阶段包括检查言语意义表述是否存在问题,内容是否客观真实,是否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结构是否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各种结构因素的比例是否合适及是否具有相应的效果等。就声音而言,需要检查声音的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声音是否连贯、完整,声画同步是否准确等。检查画面的剪接是否有问题,一般涉及剪接点的选择是否恰当,有无技术失误及对于运动的把握是否流畅,场面过渡是否自然等。

(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管理

广播电视节目是特殊的精神产品,必须在流通或传播过程中取得相应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所以对于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管理,确保直播状态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控制,已成为广电媒体推行品牌战略和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广播电视产业化运作的指标之一和鲜明特征。

如何按照其制作的程序和规律来对节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节目无论在录播,还是在直播状态下都能达到一个相对恒定的质量水平。首先,其每一步制作过程都需纳入流程控制的范围内,规范而有序,做到规范化管理;其次,需要有应急的保障机制来配套,能够灵活有机地处理特殊情况。如此,广播电视节目产品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四、互联网生产流程管理

(一)互联网媒介生产流程

1.网站筹划和准备

互联网媒介生产者在这一阶段确定自己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经过斟酌把所有理念有机地组织起来,设计网站页面式样,对网站栏目进行分类,试用于有代表性的用户,反复修订以求尽善尽美。对网站筹划一般可以从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层面来理解。总体设计包括网站需要实现的功能、网站开发使用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所需人才和时间、需要遵循的规则和标准、网站的栏目和板块规划、网站的功能和相应的程序设计、网站的链接结构、可能使用的数据库的概念设计、网站的交互性和用户友好设计等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设计最终制订网站建设方案,包括受众特征分析,网站的目的和需要实现的目标,网站形象说明,网站的栏目板块和结构,网站内容的安排,相互链接关系,使用软件、硬件和技术分析说明,开发时间进度表,宣传推广方案,维护方案及制作费用。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把事情具体化,主要是针对程序开发部分,但这个阶段并非实际地编写程序,而是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包含程序界面、表单、需要的数据等必要的细节,程序员可以根据它们写出实际的程序代码。

2.网站的设计制作

首先是整体形象设计,在程序员进行详细设计的同时,网页设计师开始设计网站的整体形象和首页。整体形象设计包括标准字、Logo、标准色彩和广告语等。首页设计包括版面、色彩、图像、动态效果及图标等风格设计,也包括Banner、菜单、标题、版权等模块设计。制作者在系统分析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将设计任务分解,并分配到设计制作组的每个成员,各模块有设计组成员单独承担设计和调试,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最后将各模块上载到服务器,做链接和整体的调试。

3.调试完善

互联网媒介制作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予以修改和补充,使其结构趋向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富有感染力。网站模块初步完成后,上传到服务器,对网站进行全范围的测试,包括速度、兼容性、交互性、链接正确性,以及程序坚强性和超流量测试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记录下来。

4.维护

互联网维护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当网站变得庞大时将会有不计其数的图片、网页文件等内容,而其中有一个丢失或链接失败都可能引起网页错误,所以需要保证整个网站的健康和完整,包括建设网站副本、科学地分类保存图片和文字,同时进行网站文件备份,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网站安全问题,可以有效地设置防火墙。一些网站会直接禁止内容的复制功能,但是对用户而言体验有待完善。其他方法,如在复制网站的内容后,自动加入相关的内容提示。这些文字在页面中并不显示,但是复制到其他地方的时候就会自动出现,或者为图片内容添加水印,使网页自动添加“小尾巴”版权信息。一般的建站程序都具有为图片添加水印的功能,只需制作好水印图片上传到网站空间,然后在网站后台设置相关参数即可。

(二)互联网内容生产管理

1.精简原则

互联网网站的封面是主页,而子网页像每一张书页。主页的重要作用是吸引用户浏览网址中的内容。因此,主页的设计应以醒目为上,力求一目了然。堆砌过多不必要的细节或使画面过于复杂都可能使受众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主页上清楚展示媒介的品牌形象和媒介的内容特征,主页内容须言简意赅、清晰不紊。互联网页面给人的第一观感最为重要,生活在互联网中的网民呈指数增长,只有页面精简而内容丰富,则普通阅览者才可能继续阅读或者持续关注。

2.质朴原则

现在互联网使用者一般用调制解调器连接互联网,所以通常需要一定时间等待主页传送到自己的系统。在网站的制作中,主页上的图片尽量质朴,避免使用字节过大的图片,页面整体尽可能迅速传送。图像愈大、颜色愈深,传送页面的时间就愈长,会愈多占用使用者的时间。此外,在考虑配合用户的设备时,简单质朴的设计一般更可能在用户低端的浏览软件中顺利使用。

3.图像原则

互联网的生产制作必须考虑设法吸引漫游的用户,并维护其对自身网站的注意力。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多媒体能力,这是对用户吸引的有效手段之一。网页尽量做到画面醒目而美观,别具特色,足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图像尽量避免虚饰,网页浏览过程是一个直观的过程,善用图像对用户视觉的吸引可能起到在整体页面中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

4.主页提纲原则

网站主页主要功能之一是作为漫游工具,指引用户查阅存储在子网页或其他站点的信息。尽量使漫游过程不费吹灰之力。基于清晰明确和速度的考虑,主页上的链接项目一般只限于最基本的关键词、信息概念或简单的提纲,而层层链接的子网页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用户因使用过于复杂而反感,所以网页须力求在广度和深度之间获取平衡。

5.新鲜原则

互联网是一个时刻更新的媒介,信息的增添和变动打破传统纸媒页面的滞后性,而具有即时性。网站页面须及时更新,如果页面一成不变,很快会被淹没在数以亿计的网页潮涌中。网站可以根据需要定期更新自己的信息内容或图片,也可以是同一内容的色彩及网页的式样。更有甚者,趣味性的事项如浏览网站的人次,可以持续或自动更新。

6.吸引用户浏览原则

用户浏览量过低的网页会降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尽力吸引漫游的网民对于网页的浏览和点击是互联网生产制作的重要原则。一般方法有主页易于寻找,网址避免复杂冗长;和其他相关网站合作,做一些合理的链接处理;尽量安排自己的网址列在浏览量高的导航网站中,和搜索引擎靠前的位置,以尽可能多的几率出现在用户面前。在自身的网页中,尽可能在一定的子页面中做与主页链接的提示,方便用户随时返回主页。

五、媒介融合生产管理

(一)全媒体生产流程

媒介融合一般指多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体融合在一起的全媒体景观。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2]。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或“融合媒介”作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 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每周7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3]。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

媒介融合背景中的较为科学和先进的全媒体生产流程,是波纹式生产流程。“波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由道琼斯公司提出,指媒体事件的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会产生很多波纹,波纹一道一道散开,影响面会逐渐扩大。根据这一理论,对媒体事件反应速度最快的是手机报,其次是电子纸移动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公共视频、报刊网络版。前面都是和网络有关的媒体,最后才是纸质媒体。波纹生产流程的特征是一对多的传播,该生产模式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核心资讯的生产和多次多媒体的传播,并通过传播规模及数量降低核心资讯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提高边际收益而获利。

道琼斯公司通过一次生产七次售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边际生产成本,最大化地产出综合收益。在道琼斯,一个媒体事件发生,首先是道琼斯通讯社进行报道,为其消费者提供第一次服务;其次是华尔街日报新闻网站跟进,这也是世界上最早赚钱的媒体网站;再次是道琼斯和GE合资的CNBC电视台;接踵参与的是道琼斯广播;然后是负有盛名的《华尔街日报》出场,展开更详细的全面报道;之后接力棒就交到Smart Money等系列刊物手中,进行深度报道;最后,道琼斯和路透合资的Factiva——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资讯数据库,供收费用户进行检索。放射状的全媒体价值链运营模式一次开发,多次生成,再通过多次售卖,获取增值收益。

(二)全媒体生产管理

首先对于媒介生产组织而言,需要对传统的生产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旨在使媒介初级产品能够被不同载体的媒介差异化使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佛山传媒集团、解放日报传媒集团,以及《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等传统媒体在全媒体生产再造过程中浴火重生,获得新的活力。

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例、2008年3月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总编室,在中心内部起新闻指挥作用,在子媒体间起协调作用;二是采访部门,负责日常采访;三是数据信息部,负责稿件标引、背景资料搜集、针对大事件的前期资料整理,以及视频、音频素材的编辑整理。

通过机构、机制的调整及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的研发,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从集团层面再造采编流程。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提供初级新闻产品。为了尽量避免媒体的同质化,新闻中心和各媒体之间的稿件分两条线。一是特约稿件,设定保护期,为特定媒体专供,保护期内其他媒体无法看到。二是待编稿件,除特约稿件外的所有稿件进入待编稿件库,纸质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网站、公共视屏等媒体编辑部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然后重新排列组合,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最后,按照传播速度的快慢,通过多种媒介逐级发布、传播,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信息诉求,同时展开与读者的互动,搜集信息,开展数据库营销。通过内容的集约化制作,完成新闻信息的多级开发,改变媒体之间相互隔离、无法按内在传播规律运营的局面,更好地整合新闻、信息、客户等资源,提高集团的综合竞争力,使集团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发布,即时滚动播报”转变。[5]

对全媒体媒介产品的生产者管理有了新的标准。就记者而言,其获取原始资料的手段需多样化,记者被要求一专多能,不仅能够对传统的相机、录音笔、电脑等设备熟练使用,还需要对新兴的博客、播客、微博或海事卫星电话等新的媒介载体能够适应和操作;记者的采访手段也要求多元,要求记者应能够对文字、通信、视频或是音频等方式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视角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对于编辑的管理,编辑重心前置,从传统媒体的记者中心制向编辑转移。在全媒体背景下,由于媒体事件的多元和复杂,从现场采写到资料收集整理,到落笔成文,已不是记者一个人所能完成,编辑需要提前策划和干预采访,拿到初步的新闻产品后,进行深入加工,编排出独特风格的最终产品,编辑的重要性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凸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