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分析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分析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境外投资,必须从中国国情以及被投资国和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与国际市场的要求相适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重点、有步骤地展开,并以此科学确定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指生产的产品适用于与中国相同或较低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的消费需求,且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为了扩大市场空间而到境外投资办厂的类型。为此,中国应把以下类型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和鼓励他们“走出去”。

董烨然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国际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技术壁垒、反倾销等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压力明显加大,对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20世纪末,党中央高瞻远瞩,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出发,在“引进来”取得重大成功的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去”战略,这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抉择。“走出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进出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形式包括对外投资、对外转让技术、商品与服务贸易、劳务输出等多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企业以技术、设备、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跨国经营。

一、对外投资重点的依据

择定对外投资的方向、领域和地区重点的主要依据:一是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劳动相对密集、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二是能弥补短缺要素,目前中国最短缺的生产要素是某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研究与开发能力;三是符合结构调整的方向,指国内市场扩张速度放慢,需要继续发展,向一些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既能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带动升级的产业。上述3个依据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寻求后发优势,其目的是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目前,中国虽然经济尚不发达,但仍有可能在以下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首先,在传统制造业中,低成本的制造能力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特别在一些比中国产业阶梯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所具有的劳动密集型低成本制造技术的行业,适合当地的要素禀赋结构。其次,从小规模优势和技术地方化的理论出发,尽管中国相当多的企业存在着规模不够大、跨国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但拥有能为小市场需要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迎合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需求量有限的特征,其相应的小型海外投资项目,就具有足够的比较优势。最后,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中国某些行业已经具有较强制造能力,但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为短缺要素的行业,完全可以通过开发东道国自然资源和利用发达国家充裕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培育和创造比较优势,进而转变为现实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赶超和跨越。

开展境外投资,必须从中国国情以及被投资国和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与国际市场的要求相适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重点、有步骤地展开,并以此科学确定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

二、对外投资的主要类型

中国跨国经营正处在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向外资流入与对外投资并重转型”的时期,投资方式的选择应使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激发出来,生产出比较优势的产品,获得最大化的比较利益。总体上应从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的要求出发,突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对外投资交叉。其中的资本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节约使用资金和劳动密度较大的特点。可选择的投资类型有:

1.产业转移型。指以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腾出空间为目标,将中国劳动密集型低的成本制造技术和传统制造业(如食品、装备制造业、轻纺、有色加工等)的上游或下游部门,向比中国产业阶梯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的对外投资类型。投资方式以现有生产线、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部件实物投入为主,也可以通过兼并和收购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

2.市场拓展型。指生产的产品适用于与中国相同或较低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的消费需求,且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为了扩大市场空间而到境外投资办厂的类型。投资方式以境外加工贸易和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为主,目标市场可定位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品主要在当地销售或销往第三国。

3.资源开发型。指为了稳定获得我国拥有量低、国内市场价格相对偏高或国际市场供求不稳定、价格波动大、易受非经济因素影响、很容易受制于他人的自然资源的对外投资类型。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在境外建立战略性资源开发基地,进行石油、树木、纸浆以及矿产品等重要资源的开发。

4.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型。指中国实力较强的产业、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针对继续发展中存在的技术、品牌、管理等短缺要素,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到发达国家投资的类型。主要方式是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科研环境,到那里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或并购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公司,或与之合资建厂、新办企业,或利用交叉转让、联合研究开发项目等形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产品,获取最新的高科技,建立起以中国企业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国际生产体系,使之形成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牵引,从国际生产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

三、对外投资企业的重点

从事境外投资企业一般应该具备如下条件:产品在国内市场和东道国市场上都有竞争力,企业改革比较到位,有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一些成本、价格明显高于市场水平,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稳定,管理松懈,“走出去”的战略不明确,以及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到境外投资的风险较大。为此,中国应把以下类型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和鼓励他们“走出去”。

从进程上看,一些已经到境外投资,并取得成效的企业,应鼓励他们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企业对外投资战略,提高“走出去”水平;一些有一定出口贸易量的企业,应支持他们沿着“产品输出、设备、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的方向,提升“走出去”阶段;一些具备条件,准备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应帮助他们制定周密的投资战略,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借鉴先行者的经验教训,找准目标市场,把“走出去”作为企业拓展市场、参与竞争和加快发展的新起点。

从生产规模看,一些规模较大、国内生产能力超过需求的企业,应从进一步拓展市场的要求出发,把长线产品和加工能力转移出去,使生产更贴近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生产和经营,努力把自身做大做强,逐步成长为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大企业、大集团;一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大,但具有明显低成本优势的小企业,或者规模经济不显著行业(如食品加工、印刷业等)的小企业,应根据世界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从迎合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需求量有限的状况出发,积极开展海外小型项目投资和开发。

从技术水平看,一些具有成熟技术,特别是适应国外相同水平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的企业,应发挥劳动密集与较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优势,提高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适应性,以技术换市场、促发展;一些实力较强,但技术开发能力仍是短缺要素的企业,应积极到发达国家“借脑”生产,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些具有传统工艺技术和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企业,应发挥能够在较低技术水平基础上参与竞争的特有优势,大胆对外直接投资。

从所有制结构看,凡改制到位,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利用和发挥技术力量相对雄厚和获得资金相对便利的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不断提高竞争活力;民营企业应发挥机制优势,积极“走出去”,实施低成本战略,拓展特色经营,推进集约化、外向型生产,使之成为中国开拓国外市场最有活力和生机的重要力量。

四、对外投资地区的重点

地区选择的准则是:一应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以及对产品技术含量需求的不同,结合产业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二应以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好,并与我国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往来关系和经贸合作基础的国家及地区为主;三应强调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和合作空间潜力大,有利于产业壮大和升级;四应根据保护出口市场、发挥生产要素优势、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等不同的投资目的,选择不同的目标市场。

地区选择的总方针为,以发展中国家作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同时积极发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即“亚洲为主,非洲、拉美、东欧和南太平洋并重,稳步恢复中东,积极推进西欧和美、日”。东亚、南亚及南美、非洲等地区,拥有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是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市场,我国制造企业在这一地区具有相对优势;中东产油国地区,利于我国在那里设立工程承包资源开发项目和加工组装业;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科技先进,基础设施完善,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地区,是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公司、科研开发机构和原材料生产基地的首选之地。中国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上,不应单纯把眼光盯在发达国家,目前应更多地把目标定位于需要中低档产品的发展中国家。

地区推进的顺序为:根据对外投资动态化和阶段化理论,首先应利用已建立海外进出口业务的关系,先产品出口、后对外投资,先周边地区、后其他地区;其次,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逐步向其他相近国家和地区扩展。最后,在具备条件后,为获得更复杂、更高新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逐步实现对外投资技术和地域的升级。

五、对外投资行业的重点

应从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谋求长期战略性拥有出发,根据现实和动态的比较优势,把中国未来海外投资集中于中档技术水平的加工制造业,如轻工业、机械工业、纺织业、服装业、重要资源开发业、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与服务业以及以提高研究与开发能力为目的的部分新技术。

1.轻工业。主要为生产能力过剩、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稳定,很适应国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能带动产品出口的行业。如皮革及皮革加工、五金工具、日用化工、电池、塑料制品、纸浆、自行车、塑编袋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在东亚、中亚、非洲等地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大,易开展境外投资。

2.纺织工业。中国纺织与服装行业的生产能力大、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应以针织品、纱、布等纺织品生产、服装制造和纺织设备及技术输出为重点,以拓展市场、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合法规避一些国家的进口限制和高额关税壁垒为目标,发展对外投资。

3.机械工业。以农机具、拖拉机、柴油机、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等行业在境外设立组装厂为主,既能解决产品售后服务的问题,又能带动国内机电产品出口。电器和电子工业。主要为收音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微波炉等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具有成熟技术和低成本优势,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拥有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4.食品加工业。主要为方便食品、饼干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等拥有小规模生产技术或特色传统技术的制造业。这些行业在东南亚、非洲、中亚等地区有较大的市场,发展对外投资潜力大。

参考文献

[1]董烨然.高级商业经济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