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定优势分析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定优势分析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康增奎摘要:石油产业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在国内,中国石油企业被公认为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能源安全的有力保障。中国石油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认知度和认同感己经大幅度提升。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投资生产中较为稳定的表现,追根到底,主要是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中保持和发扬了国内石油勘探开发生

康增奎

摘要:石油产业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中国石油企业为了取得“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就必须准确分析和挖掘企业自身的特定优势。本文基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了对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并对其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作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石油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取向

一、所有权优势

(一)规模优势

1998年重组改制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 Group)、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成为我国石油行业中的三巨头。三大石油企业在国内的原油和天然气勘探生产、石油加工及成品油销售、乙烯裂解、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生产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三大企业实力雄厚,在世界石油公司中也名列前茅(见表1),具备了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

表1 2011年世界500强排行榜(部分是由企业名单)

(续表)

资料来源http://www. fortunechina. com/fortune500/c/2011-07/07/content_ 62335.htm

(二)专有技术,先进、实用,独具特色

三大油企,特别是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是上下游兼营一体化,技术门类齐全,相比之下,中石油的上游结构明晰,拥有大批的世界顶级技术人员,中石化在下游的炼制和精细加工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中海油主要是上游产业,技术力量集中在应对高难度的海上石油的勘探开发上。

就中石油而言,公司具有半个多世纪的独立自主勘探开发历史。丰富的石油地质条件和众多的盆地类型使中石油形成了一套丰富、实用且独具特色的专有技术,有能力在各种地质地表条件下进行海外勘探开发,奠定并形成了自己的勘探开发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对于各种类型的陆相盆地勘探开发的地质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于老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技术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形成自己特色技术的同时,也积累了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中石油始终把技术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紧跟全球物探技术发展步伐,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技术攻关。在技术创新方面,他们从我国东部裂谷盆地的实践经验出发,结合中非剪断带的构造背景,总结出了被动裂谷盆地的石油地质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苏丹1/2/4区,6区和3/7区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海外项目发展中,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工业50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国内各油田的研究力量,共同参与海外项目的重大技术攻关,解决了许多海外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有技术,在多个海外项目上为经济、高效地提高原油产量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与此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了新项目快速评价体系,为缩短新项目的评价时间,增强自身的反应速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决策的科学性与速度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综合技术服务,降低成本

石油化工产业链较长,易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石油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和油价的频繁波动,要求石油公司必须建立合理的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结构,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对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中国石油公司具有自己配套的技术服务装备和技术服务队伍,可以提供从地质勘探、石油开发、管道建设、炼厂设计施工等一系列综合服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调配力量、缩短工期完成项目,降低成本,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四)品牌影响,越来越强

品牌是技术、质量、信誉、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是用户和公众对企业或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在国内,中国石油企业被公认为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能源安全的有力保障。在国外,中国石油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拓国际油气业务,使国际油气经营业务得以迅速发展。在国际业务开拓中,中国石油企业己经实现了油气投资、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油品销售与国际贸易一体化发展;在保持现有项目平稳运行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开拓新市场,积极开发新的石油合作项目,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竞争力明显增强的新特点。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和石化领域合作的同时,还先后为100多个国际或国家油公司提供过工程技术服务,作业标准和技术水平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油公司及专门行业的认可。中国石油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认知度和认同感己经大幅度提升。

二、内部化优势

(一)管理能力日益提高

中国的石油企业能利用较低的成本集结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探讨、研究和攻关,投入更多的钻井、地质和油田开发等专家,进行细致的研究,精心的部署,挖掘项目现有的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力,从而能有效地避免项目中出现的失误,如技术决策失误与管理失误等。与此同时,许多跨国项目的技术研究与攻关、勘探决策与部署和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特别是老油田的地质研究和油藏工程研究,可以充分依靠国内的技术研究力量。在这一优势基础上,一方面既可以做大中型项目,也可以做小型项目;另一方面既可做新油气田开发与勘探项目,也可以做老油田的多次勘探开发项目和提高采油率项目,为项目的选择增加了机会。

(二)企业文化优秀,良好的海外适应能力

在东道国石油投资项目的成功是以互惠互利为基础的,只有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在为将来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上,以期获得更为广阔的合作机会和前景。海外石油投资勘探开发中会经常面临石油所在国或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或社会不稳定的情况,这是难以回避的风险,而石油公司能否成功进行海外投资经营的一项重要标志就是企业是否具备应对此类风险的能力。中国石油企业在10多年的海外经营中,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贫苦的生活条件、艰苦的项目作业环境中,从未有过退缩,表现出了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意志力。在遇到的各种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以及各种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出了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综合看来,这两方面的表现是西方石油公司所无法匹敌的。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投资生产中较为稳定的表现,追根到底,主要是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中保持和发扬了国内石油勘探开发生产中所形成的以吃苦耐劳、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甘于奉献为特征的优秀企业文化;将中国石油企业能够集中调配人才、物力进行重大项目攻关的体制动员力发挥得十分充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质包容、兼爱和与人为善发扬得淋漓尽致。在石油项目运作中,通过提高项目收益,使合作双方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同时在项目成功后,中国石油企业特别注意做好促进项目所在国经济发展的工作。比如中石油在苏丹项目中为改善苏丹群众的生活条件为当地派遣医疗队,后援建了医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的看病问题;建设学校,改善教育条件;打水井,解决当地的吃水问题等。由此带来了当地群众自发地巡护输油管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的输油安全。为哈萨克斯坦投资并完善学生夏令营,派武术教练、乒乓球教练训练当地员工等。所有这一切,为促进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中国石油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海外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区位选择

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吸纳外资流入所具有的特定优势,决定着企业投资取向。

从资源和地缘政治来看,中亚——俄罗斯地区是首选地区。中亚——俄罗斯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其中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的油气资源最为重要。

从石油富集度方面看,中东地区作为全球石油资源的主要聚集区,是我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第二大选择。这些地区局势不稳,竞争激烈,但油品质量好,运输条件优越,应作为长期投资目的地。

非洲地区作为新兴的石油资源聚集区,应作为我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地区。尽管利比亚内战后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动荡,投资环境有待观察,而西非的油田一般油层较厚,油质优良,勘探成功率高,石油合同条款普遍较为优惠,与中国关系友好,更适宜我国石油企业进入。

南美地区以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资源最为丰富。随着南美各国经济情况的好转、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能源政策的改变,南美地区已成为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热点。在南美地区油气开发不一定考虑石油运回国内加工,而是基于全球战略思维,在周边地区销售合作开发油田取得的份额油增加企业利润来源。

参考文献

[1]关超.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2]韩恩泽,朱颖超,张在旭.基于Fuzzy-AHP的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价[J].河南科学,2010(2): 235~239

[3]胡丽娜,王宇奇.我国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与管,2008(1): 52~55

[4]金同义.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06,(11): 98~99

[5]谭雅琪.我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6]王大鹏,陈建梁.中国石油企业的竟争优势及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国际经贸探索,2007(5): 58~62

[7]魏永军.“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中国石油企业[J].经济师,2011(5): 3~54

[8]朱春湖.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