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点及趋势

特点及趋势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赵家章摘 要:“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对于正确把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走势,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政策正式确定下来。随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又完善了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这一时期的海外投资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

赵家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对于正确把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走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历程的基础上,从投资规模、投资区域、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对我国未来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历程

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5.2%和1.6%,排名也分别升至第5位和第17位,并领先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1]。目前,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对外投资大国,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金融危机后,全球资本流动产生了不确定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主要回顾改革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和特点,并分析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历程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在1978年我国确立改革开放战略之后开始的。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导下,1979年国务院就提出:“要出国开办企业。”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政策正式确定下来。这项政策的确立,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开辟了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改革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对外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21世纪,即“走出去”战略实施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一个从限制到鼓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后,我的国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可以大体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起步尝试阶段(1979~1984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大企业开始探索进行海外投资。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是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少数外经贸公司从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始在国外设立窗口企业,主要目的是为贸易服务。这个阶段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很少。1979~1984年,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兴办非贸易性企业113家,总投资额2亿多美元。对外投资主体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外贸专业公司、省市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等;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餐饮、承包建筑工程、咨询服务、贸易等服务行业;投资主要分布在港澳地区和周边发展中国家[2]

(二)起步发展阶段(1985~1991年)

1985~1987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达6.29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369.4%;在国外兴办企业达124家,协议投资金额13亿美元,是前8年的3.19倍,中方投资额为3.5亿美元,是前8年总和的1.38倍[3]。1985~199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向大中型生产企业和综合金融企业扩展,如首都钢铁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投资领域逐步向资源开发、制造加工、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延伸;投资区域已经扩展到部分发达国家。

(三)不稳定发展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及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海外投资企业由于盲目发展而导致效益低下,甚至出现持续亏损现象;还有的企业以开展跨国经营为借口,大肆抽逃资金,导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进入无序状态的危险。因此,1993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暂停收购海外企业和进一步加强海外投资管理的通知》,开始对海外投资进行清理整顿,严格审批手续。1992~1998年,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恢复期。1996年,财政部下发《海外投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十五届二中全会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为我国“走出去”战略打下了基础。随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又完善了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这一时期的海外投资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

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处于非常不稳定的阶段。1992年、1993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都超过了40亿美元,但随后基本保持在2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到了2001年又突增至69亿美元。这说明,这一时期企业也已经开始意识到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性,也在积极探索,但是这种探索由于没有纳入企业长期生产经营的规划当中,很容易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

(四)加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这一阶段,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保持了稳定、高速、持续增长的特点。一方面加入WTO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创造了高效、透明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将“上游”产业引入国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4]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但规模依然较小,投资比率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7亿美元增长到688.1亿美元,这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9.9%(表1)。

表1 1991~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得到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很快(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基数较小造成的),但低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32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0.4万亿美元。依此计算,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5.2%和1.6%,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按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五位,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5]截至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72.1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6.5%,英国的18.8%,法国的20.8%,德国的22.3%。

另外,如果从投资比率效率[6]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与吸收外资水平极不平衡。2002年,世界平均水平为1∶0.84,发达国家为1∶1.15,发展中国家为1∶0.18,而中国仅为1∶0.04,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8%,发达国家的3.5%,发展中国家的22.2%;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比率效率也不断提高。2005年,世界平均水平为1∶0.85,发达国家为1∶1.19,发展中国家为1∶0.35,而中国上升至1∶0.17。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投资比率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投资比率效率的水平仍相差甚远,并且仍低于世界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9年这一数值上升到1∶0.62,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

表2 中国历年投资比率效率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资数据计算

(二)投资区域日益广阔,以亚洲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张,投资的区位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动。对外投资的初期,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以东南亚为主的地区,且大多数承包工程以中东和非洲为主要投资区域。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产型投资项目明显增加,投资区域开始由初期的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东盟国家向亚非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展。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区位分布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72.7%。下表给出了2003~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地区分布情况。

表3 2003~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地区分布情况 (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流量分布来看,亚洲一直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选择区域。2010年,我国在亚洲投资流量达到了448.9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量的65.1%;拉丁美洲为105.38亿美元,占15.3%;欧洲为67.6%,占9.8%;北美洲26.2亿美元,占3.8%。从趋势来看,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的比较快,对亚洲的投资的比重有所降低。下表给出了2003~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结构。

表4 2003~2010各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结构情况(%)

资料来源:《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2003年到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结构分布中,亚洲的比重逐步降低,从2003年的80.1%降低到2010年的71.9%,但仍旧维持了较高的水平。对非洲和欧洲的投资存量增长较快,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存量则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三)国有企业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

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从初期的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成目前已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从投资主体分布情况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类型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截至2010年,国有企业占66.2%,有限责任公司占23.6%,股份有限公司占6.1%,股份合作企业占1.1%,私营企业占1.5%,外商投资企业占0.7%,集体企业占0.2%,港澳台投资企业占0.1%,其他占0.5%[8]。国有企业的占比近年来有所下降,有限责任公司的占比有所提升,尽管私营企业占比有所提升,但比例仍旧非常小。

表5 2008~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按企业类型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9、2010、2011)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以中央企业为主,2009年,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382亿,占流量的67.6%;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3.45亿美元,占0.6%。2010年,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424.4亿,占70.5%。

(四)投资方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对外直接投资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绿地投资、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办境外工业园区、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近年来,并购方式占我国对外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2008和2009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分别为302亿美元和192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54%和34%。2010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为29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3.2%,并购的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在逐步发生变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要想把这种机遇转化为成功,中国企业还面临着各种挑战。

(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商业风险,还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政治安全和社会风险。就商业风险而言,无论是由国际市场价格、汇率、利率变化引起,还是由东道国外资法规、政策的调整导致,抑或是由境外投资项目内部经营管理、劳资纠纷引起,其处理和解决都要比国内复杂、困难得多。[9]而中国企业在产品、技术、品牌、销售渠道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的劣势,会进一步加大投资风险。[10]

就政治、安全及社会风险而言,一方面表现为,针对中国经济崛起和综合国力增强而出现的“中国威胁论”抬头,引起许多国家对近年来中国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能源及其它矿产资源企业,大规模对外投资对其本国未来资源安全可能造成威胁的担忧。[11]所以,东道国在审批投资项目时,政治方面的考虑就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CNOOC)竞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最终以失败告终,以及2009年6月份,中国铝业(CHALCO)并购英-澳矿业巨头“力拓”失败的案例。

另外,2011年爆发的利比亚战争也让诸多中国企业亏损不少。这种潜在的政治、国家安全是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就政策风险而言,例如,俄罗斯2006年年底出台了关于整顿批发零售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外来移民就业等有关法规,使十万华商受到损失。就社会风险而言,2004年的西班牙烧鞋事件给中国商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政府急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是本国企业成功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目标,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分工地位,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政府应该为企业对外投资做好保驾护航工作,可以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进出口银行的政策性融资手段、开发银行的政策性支持手段、行业协会的信息咨询等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在出口融资、信息资源和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安全保障。[12]政府同时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立足于服务,从而为企业构建一个好的服务平台,更好地去引导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三)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整体上看,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缺少经验丰富的综合素质较高,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能通晓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的高级管理人才,缺少精通与东道国工会、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打交道的人才,而投资方又往往不愿意放手使用谙熟当地市场运行规则的本地化人才。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对当地的有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出现纠纷往往束手无策,应对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时十分被动。[13]

(四)技术及创新水平低下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无论从核心技术的研发或者先进技术的引进使用上都存在严重不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弱。与前些年相比,尽管近几年中国海外投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积极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对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思考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旧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在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进程中,从培育更多大型本土跨国公司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以及增强本国企业在全球要素资源配置中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出发,也要求更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升“走出去”的速度和规模。

(一)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非国有企业“走出去”

目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旧是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由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观念所导致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偏见和歧视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很多的国有企业的投资,可能会受制于东道国的政治因素而最终被否决。因此,我们应下决心优化非国有企业发展环境,使非国有企业尽快壮大起来,逐步使非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以减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因企业背景及经营管理体制原因而寻找政治、经济安全借口阻止我国资本进入的现象发生。[14]

(二)熟悉国际规则,完善境外企业运营机制

企业走出去后,面临的是完全不同于国内的经营环境,中国企业必须改变在中国长期形成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和决策行为,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对中国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而言,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欠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缺少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其对外投资决策往往受到非市场力量或因素的影响,而很多民营企业则经常落入个人主义的投资“经验陷阱”,往往仅凭个人对市场前景的经验判断,盲目做出投资决策[15];国际投资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识别、控制和应对方案,致使出现突发事件时,穷于应付。这就要求企业积极应对,通晓国际规则,减少与当地社会的隔阂,提高企业经营能力。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均应提高公关和危机管理能力。除了熟悉东道国投资法律、法规与政策、民族、宗教、文化与消费习惯外,应加大对东道国外资政策制定者、审批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各种民间社团的公关或“游说”力度,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媒体和公众打交道。让东道国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充分了解中国企业的投资意愿,以及这些投资可能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16]

(三)适时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和产业

目前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转变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发达国家一些成功的跨国公司无疑在这些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能够帮助中国企业获得逆向技术效应,进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随着各国对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与低碳经济有关的产业将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因此也成为各国吸引外资的产业重点。按照UNCTAD的统计数据,仅在低碳及可再生能源发电、产品回收利用和环境技术与产品制造这三个主要低碳经济行业,2009年全球ODI流量就达到900亿美元。中国企业将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作为投资的重点,将会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白洁.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2]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0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1

[3]周升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趋势、现状与政策.东亚论文.2009-09-18

[4]魏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相关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08(6)

【注释】

[1]资料来源:《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王晓红等.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回顾与展望.国际贸易,2008(9)

[3]王晓红等.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回顾与展望.国际贸易,2008(9)

[4]赵囡囡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11(12)

[5]商务部.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9(3)。

[6]投资比率效率是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率,其含义是一个国家或企业每吸收1美元的国际资金经过国内生产过程后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对外投资。

[7]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8]商务部.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9]周升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趋势与政策.东亚论文,第75期。

[10]郑磊. 海外鏖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案例与行动指南[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

[11]周升起.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趋势与政策. 东亚论文,第75 期。

[12]魏浩.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相关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2008 (6) 。

[13]赵涛.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财政,2010 (23) 。

[14]周升起、郑玉琳、兰珍先. 加入WTO 十年来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特征、困扰与思考. 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5]时代周报: 中铝收购力拓国有背景成为最大障碍. 2009-06-05。

[16]周升起、郑玉琳、兰珍先. 加入WTO 十年来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特征、困扰与思考. 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