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 要:做好ODI研究,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深化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维护海外权益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本文分析了我国ODI存在的主要问题: ODI规模偏小;海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ODI方式多采用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方式,与全球ODI方式的新发展不相适应;符合ODI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信息咨询不到位,技术援助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ODI的基本对策:提升ODI项目的规模;调整ODI结构;进一步完善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世界级品牌;探索合适的ODI新方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培养从事ODI的人才;加大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方面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 ODI;问题;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好ODI研究,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深化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维护海外权益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一、文献综述
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中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抽象,如吴彬与黄韬1997年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二阶段理论(《二阶段理论:外商直接投资新的分析模型》.《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冯雁秋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五阶段周期理论”(《我国境外投资理论的比较、综合与发展——“五阶段周期理论”》.《投资研究》,2000年第2期);程惠芳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研究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专著《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一书中,运用模型对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中国民营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楚建波与胡罡提出的“跨国投资门槛论”认为,企业进行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由企业的投资能力与企业进行该项投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投资门槛)共同决定(《发展中国家FDI理论的新探索——跨国门槛理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按照欧阳峣的研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竞争优势可以概括为“大国综合优势”,即通过整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形成的一种特殊优势(《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李刚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了深刻地剖析(《“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邓洪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产业分布进行了跟踪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产业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张宗斌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投资环境和条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并认为中国具备了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条件(《中国作为贸易强国的现实差距与路径选择》.《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毕海霞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发展问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吉林农业》,2009年10期)。
二、我国ODI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ODI规模偏小
目前我国ODI规模还偏小,海外企业规模偏小会使企业丧失许多市场机会,增大企业经营风险,减弱国际市场融资能力,难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目前,我国海外企业平均投资不足140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ODI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万美元的水平,甚至低于东欧140万美元的水平。由于规模偏小,我国的跨国企业很难获得规模优势,难以进行有效地研究和开发,无力支持销售和售后服务。另一方面,我国ODI总量规模也与国民经济总量规模极不相称,我国企业ODI额占全球ODI总额的比重显得微不足道。我国企业ODI规模小的原因有:参与ODI的主体多数是中小企业;中小型企业ODI主要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发展水平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投资的方向,设立的企业自然也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水平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大多是初次涉足国际市场,对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多种资金来源既无经验,又无手段,只有依靠自有资金,从而限制了ODI规模;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外贸专业公司,由于它们更重视贸易活动,业务范围较少扩展到生产和服务领域,从而造成我国海外企业数目的增长大大快于ODI规模的增长。
(二)海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方面。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呈现以资源开发为主,制造业和服务业为辅的产业结构。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额大、周期长、运输量大及潜在政治风险高。海外直接投资在地区结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46.8%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直接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而且不利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三) ODI方式多采用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方式,与全球ODI方式的新发展不相适应
ODI时到底向外输出何种要素,需结合企业优势及经济合理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由于高技术及设备等非资金投入方式既可节省外汇,又有利于企业对海外机构实施非股权控制,还可配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企业集团ODI时应尽量争取使用非资金投资方式,只在不具备其他优势而不得已情况下才求助于外汇资本的直接输出。海外企业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应依照行业持点和竞争实力而定。以贸易、金融和服务为主的非生产性项目,应尽量保持对其股权的高拥有率或独资占有;制造业中生产差异性产品且中方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也应采取独资形式,以充分获取竞争优势带来的利益;而生产标准化产品的项目则应尽量在东道国寻求合作企业,以更好利用当地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打入本地市场和获得当地政府支持的目的。我国企业ODI时往往倾向于另起炉灶、新建企业,效果并不好。实践证明,兼并收购方式能以较少投资快速扩充企业规模,减少社会资源损失,已成为ODI新的发展趋势,企业ODI时要积极采用。
(四)符合ODI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ODI需要专业的投资人才,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对当地的有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出现纠纷往往束手无策,应对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时十分被动。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五)信息咨询不到位,技术援助少
在信息服务方面,我国主要依靠驻外使领馆提供一些有关驻在国的宏观经济、市场需求和基本的法律框架等方面的信息。这些商务信息一般都直接反映到中央有关部委,按行政隶属关系再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传递,基本上是一条单向、封闭的路线。目前我国的信息服务活动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国外已进行的一些信息服务如组织由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参加的投资代表团出国考察,建立有兴趣去海外投资的企业数据库,提供有关国家特定行业甚至特定项目的信息,为投资牵线搭桥等开展很少。而且由于没有提供信息服务的特定机构,搜集的信息比较零散,缺乏整理加工,很多信息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掘。另外,我国在海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开发与启动、人员培训方面提供的技术援助也很少。这都使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面临信息、人才、资金短缺的困境。
三、我国发展ODI的基本对策
(一)提升ODI项目的规模
要加强调控ODI的力度,健全ODI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应加强有关ODI的立法。至今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比较完善的ODI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ODI法律体系,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法律,如ODI法,以鼓励和保护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动力与利益。ODI企业则要大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扩大ODI的规模,提升ODI项目的技术含量,从而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全面改善国际环境。严格执行并继续签署双边和多边的国际贸易保护协定,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中有关投资自由化的谈判与签订工作,解决企业ODI涉及国际市场的价格、外汇、汇率、利率、劳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支持企业建立海外产品、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市场网络。
(二)调整ODI结构
在产业结构方面,制定合理的产业导向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上升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服务企业客观上需要在国外市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60%~70%。因此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些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对外扩张,开拓国外市场,争夺世界市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便先后制定了120多项经济法规,鼓励本国服务企业向海外拓展。据统计,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近万家服务企业走向世界,并在其他国家兴办了7万多家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企业,年创汇逾千亿美元。在地区结构方面,周边国家如东盟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可成为我国企业开展ODI的重要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我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经济合作推行的领域为投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我国愿与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我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ODI理想的目标国。
(三)进一步完善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
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创造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扩大农业国际合作,深化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ODI中的作用。做好ODI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维护我国海外权益,防范各类风险。
(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世界级品牌
我国跨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培育世界级品牌。我们在实施品牌战略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全面认识品牌的内涵,强化商标法律意识。第二,积极提高品牌的溢价能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是感情因素,所以在品牌的传播过程中要注重感情的诉求,以提高品牌的溢价能力。第三,立足诚信,维持品牌的信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没有信誉的品牌就没有市场。企业只有树立商标的诚信形象才能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
(五)探索合适的ODI新方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全球ODI的主要方式。但目前我国ODI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主要是贸易型企业)、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除了资源开发型项目规模较大外,绝大多数都属中小项目,再加上缺乏资金和经验,ODI多采用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方式,而极少采用跨国收购和兼并方式,这与全球ODI方式的新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我国的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如果仅凭自身实力开拓国际市场,很可能因势力过于单薄而无法与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竞争,因此现阶段应鼓励企业进行重组并购,组建企业的跨国经营联盟,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ODI应以合资经营为主,出资形式可以多样化。这样既可以减少我国企业的资金投入,又有利于弥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的缺陷,还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合资伙伴的管理和营销技能以及在市场的信誉、供货的销售渠道。此外,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要善于利用国外当地的资本进行重新组合来投资,这是一些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做法,也是国际通行做法。这类投资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常常都是企业依靠当地的资本市场去解决。因此,我国企业要培养自己的海外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开拓经验,通过在当地上市、在当地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实现投资,也可以用设备、原材料、技术、生产线等实物资本,或者专利、知识产权、管理等无形资产来实现投资。因此,不断探索我国ODI的新方式,高度重视我国跨国公司利用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桥梁作用,积极开展以并购为中心的ODI,不断地带动我国对外商品贸易、对外技术贸易、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其他“走出去”方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ODI中的地位。
(六)大力培养从事ODI的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ODI、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我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人才选拔、培训、聘用机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选拔人才进行培训、聘用;要完善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和激励机制,给高素质人才一个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要加强对现有经营人员岗位培训,不断增强其从事ODI的能力。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ODI经营活动,培养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化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为我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进一步扩大跨国经营莫定人才基础。
(七)加大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方面的支持力度
定期发布国别投资环境报告,尽可能提供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技术、法律和社会文化等信息;建立对外投资国别地区项目库和有兴趣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信息库,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和投资项目提供服务;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联合驻外使领馆和国际商会分支机构形成庞大的信息互动网络,并加强对信息的整理和提炼,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开展更为积极的信息服务,如通过组织会议、投资组团、国外考察等方式为企业海外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并为企业决策前的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规划、人员培训提供必要的资助。在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方面,国家的海外投资委员会承担着向海外投资和海外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服务的功能。
四、结论
本文整理分析了我国企业ODI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总结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指出虽然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尤其近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ODI规模偏小,海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ODI方式多采用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方式,与全球ODI方式的新发展不相适应,缺乏符合ODI的跨国管理人才,信息咨询不到位,技术援助少。针对中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提升ODI项目的规模,调整ODI结构,进一步完善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世界级品牌,探索合适的ODI新方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培养从事ODI的人才,加大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方面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曹建明,丁伟.海外直接投资法律问题比较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陈玲.推进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3]陈伟,孙黎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15)
[4]董爱华.跨国直接投资发展历史与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5]祝宝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利益的动态转换[J].国际贸易问题,2005(07)
[6]王滨.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挤进和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01)
[7]毕海霞.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发展问题及对策[J].吉林农业,2009(10)
【注释】
[1]本文为校级课题《影响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因素的比较》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