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研究

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研究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个别发展中国家逆向技术溢出的获得不明显,甚至影响系数为负。个别研究不支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逆向技术溢出。另外,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获得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多数都是实证研究,对于其存在性也要求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论证。以寻求这些资产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被称为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吕 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逆向技术溢出机制分为国外获取和国内传播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可以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技术获取阶段企业层次方面的机制,不同的主体获取技术溢出的机制不同。因此假定存在这样一个主体,它是通过新建合资并且加上并购的方式建立的,企业自身设有研发机构,还和一些产学研部门组成了战略联盟,这样它获取技术溢出的机制的构成要素较为全面,其他类型主体的获取机制都是这个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克服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逆向技术溢出;机制;技术获取;技术传播

一、背景和意义

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项措施》。这个文件明确提出了出国办企业、发展对外投资的国家政策,从此开启了中国对外投资的道路。

自2001年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在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突破1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国。

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对外直接投资是和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地位相互补充的,其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在增强。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寻求技术进步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增长迅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

对于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的存在性和溢出程度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技术溢出效应国内外已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一般的结论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在向更为发达国家投资时,有明显的技术寻求目的,且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逆向技术溢出,比如日本向美国投资[Kogut&Chang(1991)],或者日本向欧洲投资[yamawaki(1993)]。对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研究多数情况下也支持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个别发展中国家逆向技术溢出的获得不明显,甚至影响系数为负。对于中国的相关研究,多数认为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来说是存在的,但影响系数多为正,数值较小,比如王英、刘思峰(2008)就得出上述结论。个别研究不支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逆向技术溢出。

但是对于逆向技术溢出发生的机制研究非常少。

已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有:将国外获得技术机制和国内传播技术的机制混杂;将不同层次的机制放在并列的位置;将因果关系的机制构成因素认为是并列关系;内容重叠,机制之间相互包含和重合过多等;概念不清,含义模糊等。

因此,本文希望能够弥补上述缺陷,使我们对于逆向技术溢出机制有更加全面、准确和清晰的认识。另外,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获得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多数都是实证研究,对于其存在性也要求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二、文献综述

有代表性的一些研究如下:

赵伟、古广东、何元庆(2006)认为,逆向技术溢出通过四个机制进行传导。第一个称为R&D费用分摊机制,第二个是研发成果反馈机制,第三个是逆向技术溢出转移机制,第四个是外围研发剥离机制。

冯跃(2008)认为,外向FDI促进母国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如下:首先是创新激励机制。包括4个分机制:一是竞争导向机制;二是消费者需求导向机制;三是生产经营环境导向机制;四是社会环境导向机制;五是政府导向机制。其次是学习激励机制。包括2个分机制:一是上下游关联导向机制;二是人才、科技环境导向机制。

陈菲琼、虞旭丹(2009)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反馈机制,得出了4种主要的反馈机制。这4个反馈机制是:海外研发反馈机制、收益反馈机制、子公司本土化反馈机制、对外投资的公共效应机制。并且以万向集团的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为例,分析了这几个机制的具体作用形式。

胡宗彪、王剑伟、刘军(2011)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考查了逆向技术溢出的发生,因此,逆向技术溢出机制也分为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次。企业层次的机制包括研发费用分摊机制、模仿跟随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平台利用机制。产业层次包括:示范效应机制和竞争效应机制。国家层次机制包括回顾效应、前瞻效应和旁侧效应。

三、对一些概念的再认识

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4种基本类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另外一个概念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在研究中使用也非常广泛。这一概念和上述概念的关系是什么呢? Dunning(1993)将资产分为两种型:自然资产和创造性资产。自然资产包括自然资源和未经培训的劳动力;创造性资产则是经过后天努力而创造出来的基于知识的资产,如技术、品牌、管理及渠道体系等。李松林(2005)认为,创造性资产具有价值、企业特有、流动性、难以模仿、不可交易、转移成本高等特性,正是这类创造性资产决定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又被称为战略资产。以寻求这些资产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被称为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杜群阳(2004)认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资源、研发机构等技术要素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其投资方向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集中于我国本身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技术领域,是一种逆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张宏、赵佳颖(2008)认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以获取东道国更为先进的智力要素、技术、信息资源为目标,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总结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战略性资产寻求型和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都强调了对创造性资产的寻求,因此,它们内涵是相同的。

另外,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内容是这些寻求中包含对科学的寻求。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战略资产包括科学和技术理解起来没有障碍,但是如果说技术寻求型度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寻求的目标也包括科学和技术,这似乎和我们原来的认识不相一致。虽然科学和技术有严格的概念区分,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情况有所不同。在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包括实证研究实际上已将技术寻求型中的技术扩大到了科学和技术。在对技术溢出程度进行计量分析时,使用的因变量是全要素生产率和工业产值的增长,这一增长实际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的共同作用。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技术应该包括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的内容。

四、企业层次的国外逆向技术溢出获取机制

这里的溢出是指广义溢出,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技术进步效应。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可以分为逆向技术溢出国外获取阶段和逆向技术溢出的国内传播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可以从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上来分析。本文仅考察企业层次的逆向技术溢出获取机制。企业层次的逆向技术溢出获取机制还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设立方式有关,独资新建、合资新建和并购方式建立的企业溢出机制在国外获取阶段有所不同。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获取逆向技术溢出的方式也不同。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跨国公司是通过合资新建和跨国并购建立起来的,并且这个企业自身设有研发机构,还和其他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了战略联盟。这个企业既生产中间产品,也生产最终消费品。这样它获得逆向技术溢出的机制构成要素比较全面。其他主体获得逆向技术溢出的机制都是这个机制中的某些部分。

机制1:内部技术转移机制。这是企业层次最主要的机制,这个机制主要和企业的内部治理和管理模式有关。这一机制连接技术获取和技术传播两个阶段。

机制2:投资母国政府激励机制。投资母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鼓励政策带来了成本上的节约和收益上的增加,这一部分收益较为确定,可以支持企业的研发行为和技术进步,可视为逆向技术溢出的一个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商务部在主要出口行业选定了33家优先获得国家援助到境外投资的国有企业进行重点支持。海尔正是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走上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之路的。

机制3:研发费用分摊机制,通过合资或者联盟的方式进行研发,可以利用合作者的研发资源,降低费用投入,可以使母公司合资公司将节省下来的费用从事其他的研发项目。Mansfield(1982)对美国30家跨国公司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这一机制,海外子公司为母公司节省了15%的研发经费。

机制4:外围研发剥离机制。是指母公司对过通外直接投资,将非核心业务的研发转移到海外,将主要精力、人员和财力集中于核心技术。这样既强调了主营业务和核心技术的开发,又没有将外围技术完全放弃,保留了外围技术实现突破而带来收益的可能。

机制5:还有一个机制是通过并购方式获得被并购企业的研发资源,主要强调并购时一次性获得的资源,可称为并购研发资源获得机制。而机制6合资与联盟的物质资源整合机制是在合资企业和联盟整个存续期间都在发挥作用的。墨西哥Empress La Moderna(ELM公司)于1996年收购当时世界第四大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美国DNA Plant Technology(DNAP) 70%的股份,并将这家公司与其所属的番茄生产流通企业Bionova合并,设立DNAP Ho1ding公司,这样ELM便拥有番茄育种采种、委托栽培、包装和流通等番茄产业的完整产业链。ELM公司还重组了抗病毒性南瓜研发的美国AsgrowSeed、英国Zenca和进行番茄技术研发的美国Petoseed公司等。技术获取型FDI使ELM成为美洲地区以至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农业育种、研发、生产及流通类企业,仅DNAP Holding就拥有美国农业生物技术40%的专利。(Massieu Y,1998)

宝钢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成功演绎了这一机制。美国麦斯塔国际工程设计公司是当时世界上主要的的冶金设备设计和制造企业,设计了全球半数以上的热轧轧钢厂。首钢集团购入了其70%的股份,这样,首钢集团就可以直接使用其650份设计图纸和缩微胶片,46个涉及软件包,41个专利和注册商品,立刻提升了首钢集团设计和制造能力。

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也是如此。收购了其100%的股权,拥有了沃尔沃轿车的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的知识产权,接近60万辆产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以及2000多个全球网络及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收购整合之后,吉利的产销量和出口量都迅速增长。

机制6:合资与联盟的物质资源整合机制。有如下六个子机制:一是企业资源盘活机制。在企业出现企业资源闲置的现象时。通过合资或战略联盟,使企业资源向合作者转移,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研发能力。二是稀缺资源获取机制。三是拓展企业资源的用途。通过战略联盟,有利于企业资源使用途径的多元化。四是分享企业知识资源。通过选择战略联盟,实现异质资源的模仿。五是提升企业交易资源的价值。在合资和战略联盟中,对于知识型中间产品的交易能够克服联盟外市场交易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低效率。六是储备企业的关系资源。

机制7:企业层次的溢出机制还包括人才价值激励增值机制。多数被派往国外子公司的工作人员,会感觉到在国内时感受不到的母公司对自己的信任,感觉到这是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极大肯定,这会使这些员工比在国内更加努力的工作。而且这些被派往国外的员工在国外和国外同事合作时,往往尽可能展现出自身能力和素质好的一面,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母国的形象,而负面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改掉了,或者暂时收敛。这都是国内投资所不能带来的。

机制8:海外人力资源利用机制。发展中国家面临一些导致贫困的自我强化机制,这样其人力资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难在短期内缩小。Azariadis and Stachurski(2005)认为这些机制包括:腐败的制度和腐败行为相互强化;由于信息不对称,当工人的技术是不可观察的时候,高技术的工人可能会被当成低技术工人而支付较低的工资,这样低工资会导致低人力资本投资,而低的人力资本投资又反过来使得技术水平难于提高,低技术水平和低人力资本投资相互强化;在信贷市场上,富国比穷国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作为抵押品,而穷国没有这么多的财富作为抵押,因此不能获得足够的贷款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抵押品的财富少和低人力资本投资互相强化。也正是这些原因,发达国家的很多人力资本没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动力。

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短期内,有些人力资本在国内是不能够获得的。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将发达国家的高素质人才为我所用。海尔1999年进入美国市场后,在美国相继建立了美国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和工厂。研究中心有来自全球的研发、营销和物流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受到欧美客户广泛认同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就是由150余名欧美设计师共同设计研发出来的。

机制9:收益反馈机制。在国外市场上获得的利润,汇回母国国内会直接支持母国公司技术进步,如果留在国外子公司,会直接支持子公司的技术进步,间接促进了母公司技术进步。

五、结论

以上是逆向技术溢出获取阶段的机制。在将技术传递给国内母公司后,母公司如果机构设置和国外子公司相似,那么它也会通过上述各个子机制中对国内企业发生技术溢出,国内企业获得了技术进步,国内企业获得技术进步后对母公司的技术进步还有反馈作用,反作用之下的母公司获得的技术进步的新的增量,又会传导给国外子公司(这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国外子公司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逆向技术获取。

上述内容使我们对于企业在国外获取逆向技术溢出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这能为政府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提供新的依据和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提供参考。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可以参考上述机制来决定自己建立跨国企业的方式。对于已经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述技术获取机制来明确自己获得技术溢出的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Kogut B,Chang S J.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73(3): 401~413

[2]Yarnawaki H.“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Japanese Multinationals in US and Europ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CEPR Workshop,Oxford.1993,12~13November,28

[3]Dunning J.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M].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1993

[4]Azariadis,Costas and Stachurski,John." Poverty traps." In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2005,296~384

[5]杜群阳.R&D全球化、反向外溢与技术获取型FDI[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 88~91

[6]刘英骥.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7]王英,刘思峰.中国ODI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6(2)

[8]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2006,(7)

[9]马亚明,张岩贵.技术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一个关于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南开经济研究,2003,(4)

[10]茹玉骢.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对母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4,(2)

[11]李松林.从自然资产到创造性资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

[12]高润喜,揭筱纹.战略联盟策略与企业共生理论的比较研究[J].探索.2013,(1)

[13]孙欢欢.中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14]刘宏,赵晓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2,(11)

[15]张宏、赵佳颖.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8,(2)

[16]胡宗彪,王剑伟,刘军.外向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企业经济,201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