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十一五”海洋与渔业科技工作总结

浙江省“十一五”海洋与渔业科技工作总结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省沿海重点区域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技术研究”实现了多源数据集成管理和灾害信息动态辅助决策分析,成果将应用于温州、台州海洋防灾减灾实际工作中。“超市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鱿鱼等大宗水产品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当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进一步落实

浙江省“十一五”海洋与渔业科技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浙江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海洋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海、科技兴渔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和人才培养工程,海洋与渔业科技取得显著进步。

一、“十一五”科技工作回顾

(一)加强科技创新研发

1.海洋管理方面

重点实施了国家海洋908专项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评价,完成了三门湾、乐清湾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及环境容量研究,浙北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监测调查与评估,资源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远洋探捕和设施国产化,浙南铜藻繁殖生物学、增殖技术及生态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等研究。“浙江省沿海重点区域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技术研究”实现了多源数据集成管理和灾害信息动态辅助决策分析,成果将应用于温州、台州海洋防灾减灾实际工作中。“应对气候变化红树林移植及资源优化技术研究”已经在浙南海区完成300亩红树林人工湿地的建设。

img13

图1 红树林培育

2.水产育种方面

自主选育出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杂交鳢“杭鳢1号”等4个国家水产新品种,突破了鳡鱼、沙塘鳢、黄尾鲴、曼氏无针乌贼、厚壳贻贝、银鲳和马鲛鱼等一批本地野生经济种类人工繁育技术,形成了中华鳖、南美白对虾、海水蟹、淡水珍珠蚌等四大主导品种和一批特色优势品种。其中,中华鳖日本品系良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品种优良性状突出,成为当前养鳖业的主导品种,2011年繁育量在6500万只以上,已在全省形成了一个产值30亿元以上的新兴养殖产业。“淡水名优鱼类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养殖与加工技术研究”和“中华鳖良种选育及优质高效养殖模式的研究与示范”等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

img14

图2 三疣梭子蟹养殖塘(示池底增氧和表面充增氧)

3.水产养殖技术

集成创新了生态养殖、虾鳖混养、稻鱼共生模式和设施养殖、底部增氧等技术。以南美白对虾设施多茬养殖技术为例,通过采用提前放苗、延迟起捕措施,避开了集中上市时间,养殖效益显著。虾鳖混养模式系在南美白对虾池塘中套养生态中华鳖,利用鳖摄食体质弱的虾,不但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虾、鳖的质量,还可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研制开发了适合不同海域特点的深水养殖网箱;发现了影响罗氏沼虾育苗生产的病毒种类,并研制出诊断试剂。建立了大黄鱼、黑鮸、美国红鱼、三疣梭子蟹等海水养殖品种的营养与饲料研制技术体系,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其中“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获得了饲料添加剂批准文号,已累计生产200吨,在浙江、安徽、江苏等地推广应用面积20多万亩,养殖成活率普遍提高10%以上。

4.水产品加工技术

研究建立了海捕虾二氧化硫残留控制绿色生产技术,鱿鱼制品着色、固色和成型技术,海洋低值鱼肉生物酶重组以及海洋食品原料功效因子的高效制备等技术,提高了水产品加工质量和附加值。“超市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鱿鱼等大宗水产品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img15

图3 章鱼食品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1.开展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联合推广行动

通过责任渔技制度的全面落实,重点推广了南美白对虾、中华鳖等10大主推品种和稻田养鱼种养结合技术、池塘底部增氧技术等18项主推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130余万亩,直接增效6亿元以上。如底部增氧技术实现了池塘立体增氧,这一技术有三个好处:一是分解养殖池塘底部的残饵和有机物,二是促进池塘底部供氧,提高高密度养殖虾蟹的抗病力,三是促使池塘底部水温均衡。2011年推广面积达到6.57万亩,每亩平均增效969元。

2.实施科技入户和农(渔)民素质培训工程

组织科研、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专家教授深入渔农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科技入户示范县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192户,示范面积6.18万亩,促进了渔技成果快速转化。通过实施“百万渔民素质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农(渔)民45万余人次,帮助农(渔)民掌握和运用实用技术发展渔业生产,实现增产增收致富。

(三)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目前全省共有涉海涉渔高等学校、科研院所28家,新成立了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温州海洋研究院等机构,设有虾、贝类、大宗淡水鱼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区域试验站,组建了全省水产育种协作网,形成了由部属科研院校、省级科研院所、区域试验站、各地市(县)水产研究所、试验点、企业研发中心等组成的纵向科研体系和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的横向科研网络。全省共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591个,推广人数1356人,其中技术人员1123人,占总人数的82.8%;中高级职称601人,占技术人员比例53.5%,逐步构建了以省站为龙头、市站为纽带、县站为骨干、乡镇站为基础的四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同时,涉海涉渔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和中介也积极参与水产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推广服务网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我省海洋经济强省和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还有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基础研究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薄弱,水产良种繁育与选育研究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不少病害病因不明、发病机理不清,缺少预警预报和快速诊断技术;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实用技术有效供给不足。

(二)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高

部分研究内容没有很好地针对产业的需求,无法很好地转化应用。多数成果缺少中试应用和熟化,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40%。

(三)科研力量整合不够

全省海洋与渔业科研力量相对分散,行业调控手段有限,缺少协作机制,难以形成科研攻关合力。

在当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进一步落实海洋经济两大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给加快推进海洋与渔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为此,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凝心聚力地推动新形势下海洋与渔业科技进步。

三、“十二五”科技工作设想

当前,浙江省正在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建设以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资源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浙江现代渔业,为此必须加强科技工作,以服务海洋经济、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提升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和生产水平,推进本省海洋经济两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渔业现代化建设。

(一)突破海洋管理领域的关键技术

要围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公共服务三方面需求,在海洋综合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监测预报、防灾减灾和新兴产业培育五个领域,加强监视监测手段、评价体系、评估标准等支撑技术研究。

1.海洋综合管理领域

要着力提升管理、监测、评估能力,开展“数字海洋”(海洋基础数据信息化)、海域和海岛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围填海综合环境效应评估、涉海重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海洋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等技术研究,引进学科带头人,组建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国家、省部级涉海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增强科学决策和综合管理能力。

2.生态保护修复领域

要着力建立生态调查、评估、重构技术体系,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监测评价,湿地、红树林、藻场和沿海池沼等典型滨海生态系统的保护修护和重建,海岛开发和保护,典型流域污染总量控制,海洋污染防控等技术研究,创建海洋生态科技创新团队,建立海洋长期生态观测研究平台,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影响力。

3.海洋监测预报领域

要着力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近海现场实时快速观测技术、赤潮和溢油等灾害预警、环境监测预报、调查与测绘等方面的研究,建设数据信息化平台和监测、预警网络及人才队伍,提高海洋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4.防灾减灾领域

要着力开展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灾害预警报技术、防灾减灾决策及应急系统、沿海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区划等研究,建立综合观测网、预警网、信息服务网及应急指挥平台,提高科学防灾和应急处置能力。

5.新兴产业培育领域

要着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以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突破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微藻的开发利用、大型海藻生物质资源和能源开发,海水淡化,海洋风能、潮汐能和潮流能发电技术等研发,促进海洋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二)突破渔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技术

要围绕渔业转型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着重在六大领域加强水产种业、综合生产技术和公共服务管理支撑技术等研究。要建设完善渔业科技创新平台,组建渔业产业创新技术联盟,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全面推进责任渔技员制度,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增强本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引领和支撑能力,促进渔业转型发展。

1.水产种业领域

以高产、优质、抗病、抗逆为导向,突破龟鳖类、虾蟹类、贝藻类、鱼类等主导品种的良种选育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组建水产育种协作攻关团队,培养育种领军人才,建设水产种业骨干企业,建设若干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培育浙江水产种业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牌。

2.水产养殖领域

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开展设施渔业、高效生态养殖、质量安全控制、疫病防控、新型饲料渔药研制、水库等大水面洁水渔业、稻田养鱼等新型技术模式的研究。

3.海洋捕捞领域

以规范管理、拓展远洋为重点,加快渔具渔法、节能减排、远洋探捕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4.水产加工领域

以建设现代加工物流业为重点,加快精深加工、海上保鲜、冷链物流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领域

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为重点,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和修复、增殖放流、海洋牧场、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等技术研究,支撑海洋与渔业生态屏障建设。

6.渔业前瞻性领域

着力于解决事关渔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开展渔业产业发展战略、渔业资源调查评估、重要港湾渔业和生物资源调查评估、重要渔业水域划型、养殖容量调查评估、水产品市场预警、渔业产业集聚区模式、养殖捕捞管理等研究。

(三)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1.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要深入调研、分析和梳理各个区域、各个产业的技术薄弱环节,对技术推广滞后的要加快引进和推广现有先进技术;对共性的薄弱环节,要开展联合攻关,力求尽早破题,从而转化若干项得到大面积、跨地区推广的技术成果。

要强化以应用为导向,行业系统内的科技工作应该面向生产、面向应用。要鼓励科研人员、渔技推广人员深入到渔村塘头,指导养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及时了解生产中的技术瓶颈和技术需求并开展科技攻关,建立起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成果有效快速转化的机制。

2.科研推广资源形成合力

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渔技推广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的农科教产学研联盟。鼓励科技特派员以多种形式与地方建立更加紧密的技术推广服务关系,建立起有效的科技推广服务机制,推动科技进村入户,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3.全面提升渔农民素质

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实用技术模式培训,重点是加强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渔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以养殖大户、经纪人、大学生村官、农民职称等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新型职业渔农民和渔业服务人员。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外经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