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十一五”防震减灾科技工作评估研究

浙江省“十一五”防震减灾科技工作评估研究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省“十一五”防震减灾科技工作评估研究一、“十一五”科技工作的基本回顾(一)科学研究情况科技以人为本,加强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浙江省“十一五”防震减灾科技工作评估研究

一、“十一五”科技工作的基本回顾

(一)科学研究情况

科技以人为本,加强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公共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防震减灾工作,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需要科技创新。

浙江省地震科技工作在上级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认真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和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积极落实全国地震科技大会精神和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提高全省防震减灾能力,加强全省防震减灾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防震减灾科技工作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通过“九五”、“十五”数字化地震观测台站建设,浙江省建成数字测震台站33个;数字地震前兆台站31个,76套台项;各类信息节点13个。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建有46个测震台,53个强震台,77个前兆台(其中41个GNSS台),这些台站和节点的建设,为本省地震科技研究、地震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共获得或完成省部级科技项目9项(详见表1)、其他科技项目10项;共投入110名科研人员,其中高级职称2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77人;共投入科研经费1011.8万元。

表1 “十一五”期间省(部)级科研项目清单

img24

(二)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地震系统科技人员及相关协作单位科技人员,在浙江省科技厅和中国地震局的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9项(重大专项2项,一般项目7项),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三结合”课题10项,并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详见表2)。

表2 “十一五”期间科技成果获奖项目

img25

现将有关科研项目的实施情况简介如下:

1.珊溪水库地震中短临趋势预测和抗震设防对策研究

项目通过对珊溪水库数字地震资料的获取与活断层探测、珊溪水库地震的中短临预报指标研究、地震动影响场及其危害性评价和珊溪水库地区防震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等四大部分的研究,建立珊溪水库地区的地震预测方法和预报指标体系,形成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珊溪水库防震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给出未来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进行震害预测;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构筑物提出相应的抗震措施和建议。目前已在珊溪水库加密建设地震台站,并已产出数据应用于日常监测及项目研究,一些项目成果已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2.浙江海域地震监测台网组网技术和海啸数值模型研究

在浙江远离大陆的海岛建设一个海岛深井地震综合观测示范台站,用作海洋地震观测台网组网技术研究的先期场所。通过建设海洋深井地震监测台观测实验和海底流动观测实验,对海域地震监测的各类干扰背景场、地球物理场、观测技术、传输技术、干扰环境等进行研究;对海啸数值模拟技术,东海海啸发生的可能性、规模,以及海啸在东海的传播与放大特征、海啸预警技术等进行研究,为将来建设地震海啸预警系统打下技术基础。项目的实施,不仅将显著提高浙江省对海洋地震监测与速报能力,大大拓宽地震监测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服务领域,而且将进一步提高浙江省地球科学研究、防震减灾、地震应急反应的能力与水平。

img26

图1 东极岛地震台

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浙江沿海地震地质构造资料收集;有关海洋学方面的资料正在洽谈收集中。项目示范台站东极岛地震台建设已完成,各类仪器已安装,正在试运行中,数据产出正常。海底流动观测已经基本完成。海啸模型已经初步建立,进行优化过程中。

3.浙江省水库诱发地震趋势判断方法研究

本项目运用信号时频分析方法和数字地震学方法对浙江省水库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资料进行时频谱分析及震源参数的计算,对比分析了浙江及邻近地区水库诱发地震与一般构造地震在地震波时频特征、震源参数等的差异与联系,构建了一个适用于本地区的水库诱发地震与一般构造地震的识别模型,得到了定量化的识别指标和判据,初步达到了识别水库库区发生的地震性质的目的。通过对浙江省水库地震的震例研究,探讨了适合本地区的水库诱发地震震后趋势判断方法,继而采取与一般构造地震不尽相同的震后地震趋势判断方案和思路。本研究首次将非平稳信号的时频分析方法应用于水库诱发地震与一般构造地震的识别研究中,并得到两者P、S波的时频谱参数特征及其存在的差异和共性特征,还编制开发了“数字地震波时频波谱分析软件V1.0”,实现了地震波形时频谱分析等功能,有较强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该软件已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今后本省已建或新建大型水库库区附近发生地震性质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为后续震情趋势判断提供科学的方向,在今后本地区水库诱发地震后续趋势判断中具有重要的防灾减灾科学意义。

img27

图2 陈运泰院士参加项目验收鉴定会

4.浙江省区域强地面运动参数关系及应用研究

依托浙江省科技厅面上科研社会发展项目——“浙江省区域强地面运动参数关系及应用研究”,自主设计、研制了地震波分析系统SWAS(Seismic Wave Analysis System),该系统是数字地震波资料日常分析及研究的重要工具。系统包含以下模块:基于相关系数法、纵横比法及直观作图法的S波分裂;基于Aki及Sato模型的尾波衰减研究;基于点源并使用遗传算法求解关键参数的小震震源参数分析;基于虚波速度模型的近震定位;基于谱比数据,根据路径衰减与传播路径有关,而场地响应与传播路径无关的特性进行场地响应与衰减联合反演;加速度、速度及位移记录之间的互相转化,仿真地面运动,提取卓越周期、峰值等。软件在全国地震系统内得到许多应用,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及应用前景。该项目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基于浙江省情的地震灾害损失盲估技术方法研究

本研究项目研究并完善浙江省地震灾害损失盲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浙江省地震快速响应与应急指挥体系,项目运用GIS技术解决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的问题,将GDP、宏观建构筑与地理要素结合进行空间分析计算,建立基于GIS的浙江省地震灾害损失盲估技术方法。发挥GIS技术手段在地震灾害评估中的作用,使地震后的灾害初评估时间由原来的数小时缩短到30分钟以内,支持政府震后应急决策。开发了“浙江省地震灾害损失盲估技术系统”软件,在国家版权局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该体系的建设将大大提高浙江省对外整体形象,提高浙江省整体地震应急水平,也必将在未来破坏性地震面前发挥极大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二、“十一五”防震减灾科技工作的自我评估

(一)防震减灾科技工作主要经验与做法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地震科技工作成效明显,在推动地震科技发展、强化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本省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提高了地震部门的工作力度和社会显示度,为本省的防震减灾工作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提高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成果质量,浙江省地震局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科研学术氛围。

一是挖掘潜能,积极进行现有科技人才的培养。设立了浙江省地震局局科技计划,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实施科研的平台。通过培训、学术交流,提高科研能力和科技人员积极性,一方面组织管理和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参加中国地震局在地震培训中心举办的各类专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选送热爱地震事业又有培养前途的在职青年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到高等科研院校进修,攻读更高学位,并与科研院所、兄弟省局进行客座研究人员交流。

二是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增强科研队伍力量,保障地震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省地震局对高级人才在诸如购买住房、解决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就学等问题上予以政策倾斜,使得既能引得进人才,更能留得住人才,从而更好地为防震减灾工作及科技研究服务。如“十一五”期间引进了3名优秀博士研究生。

三是合理用好现有的科技人才,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给他们压担子、压任务,鼓励他们多出科研成果。

经过上述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省地震局管理和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已基本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也使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和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地震科技支撑能力与全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不相适应,地震科研水平和预报能力离社会要求和民众期望还有相当距离,需要几代人乃至更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

2.地震工作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离市场经济“较远”,除了希望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政府加强投入力度外,地震科技需要努力探索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

3.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人才住房问题,由于杭州房价普遍偏高,购房难已成为留住和吸引人才的一道门槛,虽然省地震局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但从长远观点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难问题;配偶工作问题,由于其配偶年龄、专业、学历等限制,很难在其他单位找到适合工作,往往以地震局内部消化为主,长此以往,对地震局整体发展不利。希望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能适当考虑像地震局这样的部属在杭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各种人才政策特别是关系到如经济适用房分配、省各类津补贴划拨等人才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能给予关心与支持。同时,在科研方面,在课题申请、立项等方面能够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给予和省直各单位同等的学习培训和交流探讨的机会。

三、“十二五”期间本领域科技工作的主要设想

(一)发展重点

1.浙江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在综合利用现有建设成果基础上,建设省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内容包括基础平台、功能平台和应用平台。

基础平台。以综合数据库为核心,数据产出应用为目标,应急指挥流程为主线,建设统一的数据服务引擎,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支撑。

功能平台。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形成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灾情快速评估及决策响应、震源机制解与破裂过程速报、远程会商、电子应急预案、地震现场指挥调度、灾情信息快速传递等功能接口,作为公共服务的技术依托。

应用平台。整合震情信息、震情处置、应急指挥与救援、法律法规、科普知识等内容,形成服务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的地震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2.优化完善全省地震监测台网

优化完善全省地震监测台网,加强以短期和临震预报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分析预报研究,力争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成功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积极做好珊溪水库地震中短临趋势预测和抗震设防对策研究的立项工作。

3.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基地建设

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基地建设,建设浙江省公众防震避险实训基地,实施地震构造环境探测工程,开展城市地震安全、农村民居抗震措施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城市重要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确保安全。

(二)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把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县级地震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市、县地震工作部门防震减灾管理职能,明确职责,保障工作条件。

2.加大对地震科技投入力度

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地震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地震孕育与发生机理、地震成灾机理、地震预测预警等基础研究,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型水库地震构造环境综合研究,推进应急预案的数字化与规程化研究,加快空间灾情速报技术与救援装备的研发,加强工程抗震、隔震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3.建立健全人才政策

根据防震减灾事业的需求,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创新评价机制,加大对人才引进、培养的经费投入力度。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改善队伍总体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强合作交流

进一步加强国际、区域、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交流,特别要加大与日本静冈县、台湾地区合作力度,尤其在地震基础设施建设、地震科研、抗震设防监管、救灾应急准备、防震减灾宣传普及等方面共同承担任务。充分挖掘潜在社会资源,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浙江省地震局科技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