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入世”后中国市场伦理转型的趋向

“入世”后中国市场伦理转型的趋向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加入WTO意味着经济活动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在享受多边贸易体制协议框架下权利的同时,也将履行相应的义务。根据“入世”后中国经济的形势和经济伦理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加速经济伦理的转型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的市场经济更为活跃、更为规范,人们将以市场为基础来建立各种利益关系。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加入WTO意味着经济活动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在享受多边贸易体制协议框架下权利的同时,也将履行相应的义务。民族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之后,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中国的民族经济要真正地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得到提升,把“入世”谈判的“双赢”目标变为现实,就要求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的彼此协作,共同努力。其中也当然包括经济伦理的作用。根据“入世”后中国经济的形势和经济伦理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加速经济伦理的转型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种转型,从根本上说,就是从自然经济伦理、计划经济伦理及市场经济伦理“三足鼎立”体系,转到以市场经济伦理为基础,自然经济伦理和计划经济伦理中具有现代意义的部分作补充这样一种现代经济伦理体系。这就对中国现代市场伦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人本伦理。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的市场经济更为活跃、更为规范,人们将以市场为基础来建立各种利益关系。但不论是哪种关系,都需要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以平等、尊重、互利为基础,否则这类关系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取得最佳效益,这就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相应地提出了体现并强化人本伦理的要求。WTO中的“无歧视待遇原则”和“互惠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这种人本伦理精神。“以人为本”的“人”主要包括两种对象,一种是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另一种是作为经济活动对象的人。“人本”的核心含义就是把人纳入“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互惠互利、协作发展”的价值范畴,而非“纯粹满足自己需要、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范畴。因此,在经济活动主体内,人本伦理主要体现为关注、引导及满足人的需要,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人的凝聚力、竞争力、发展力。就企业来说,确立人本伦理更需要强调的是“以广大从业人员为本”和“以人才为本”这两个方面。在经济活动主体与对象之间,人本伦理主要体现为互惠互利、平等相待、真诚交往,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超越单纯的利益交换关系。就企业和用户来说,人本伦理要求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做到:尊重和满足用户的要求,平等对待用户,对用户诚实守信,关注用户的实际利益。

第二,强化生态伦理。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可争辩的事实表明,工业化所产生的效应是双重的,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负面效应。费孝通先生认为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渔猎社会、农耕社会、工商社会、信息社会,而中国目前正处于“三级两跳”的社会转型期,既同时处于农耕、工商和信息社会,此为“三级”;又同时在实现从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变、从工商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此为“两跳”。也就是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面临着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任务,这也意味着中国在环境与发展之间面临着严峻考验,从而对中国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生态伦理要求。目前我国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绝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防患于未然”,为避免使自己将来付出更惨重的代价,更需要关注生态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国际经济来看,WTO的有关条款对生产和消费绿色产品做了相应的规定,中国要扩大国际市场,就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遵守WTO的环保规则,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术,开发环保产品。

第三,强化竞合伦理。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经济,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中华民族从文化积淀方面又缺乏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市场伦理体系的建构中要注重并强化竞争与合作伦理。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影响下形成的“求稳、安贫、保守”等观念,已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和社会要取得发展,首先需要解除这些旧观念,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意识。在加入WTO以后,中国若要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更加需要确立和加强这种意识。同时“入世”给中国带来了激烈竞争,我们不能逃避竞争、害怕竞争,而要直面竞争,迎接竞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经济,WTO最基本原则就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开展自由竞争的原则。但竞争并不意味着不要合作,相反它对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缺少竞争的初级合作,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了增强竞争力不仅要加强经济主体内成员间的合作,而且也需要加强全球范围内各经济主体的合作。所以,在现代市场伦理体系的构建中,提出以竞争观念、合作观念等一系列伦理观念相统一的竞合伦理要求,实为必然。

第四,强化契约伦理。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又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中国目前的合同履约率非常低,不守信用的行为极其严重,因而必须提出并强化契约伦理。在一个利益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各方认可的平等的契约关系,其中每一个关系方既有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是通过各种明确的或隐含的“契约”所规定的,它们是确保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协调、平衡与兼顾不同的关系方的利益并解决各种利益冲突的基准。中国加入WTO,实际上是使自己正式进入了一个全球范围的契约关系网络之中。市场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契约经济,与契约经济相对应的就是契约伦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全球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契约伦理将成为全球经济伦理的主流。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是一种家族经济,经济活动的范围大多限于亲缘或地缘关系的群体内,主体与对象的互动是建立在人情基础之上的;计划经济则是一种行政经济,经济活动主体内部成员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行政基础之上的。这两种经济伦理都偏重“人治”,与市场经济伦理以契约为基础的“法治”完全不同,因此要建立以平等的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伦理。在国内和国际经济交往中,大量的由于不重视契约而对经济活动所造成损失的事实已经教训了我们,因而必须提出并强化经济活动主体与对象之间通过契约来建立关系展开互动的契约伦理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