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子以节用为核心的消费观
节用论是墨子消费伦理思想的核心。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墨子首次把经济领域的消费观念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提出节俭是人类美德的理论。墨子从尊重劳动人民的生产成果,维护老百姓经济利益出发,针对过度耗费社会物质财富的贵族生活方式,提出节用理论,把节约俭朴还是浪费挥霍视为有无美德的分水岭。他指出“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墨子·辞过》),告诫统治者有无节俭的美德,是关系国家贫富兴亡的大事,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同上)要缓和阶级矛盾,成就霸业就得减少消费、提倡节用。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节用五项东西:“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当为衣服,不可不节”;“当为饮食,不可不节”;“当为舟车,不可不节”;“当为蓄私,不可不节。”(同上)墨子警告说:“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同上)相反,如果统治者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对人民的剥削有所减轻,就能达到“民富国治”的目的,并且“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同上)。为防止人民因冻馁而犯上作乱,墨子强调统治者在荒年更应该减少开支,“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雍衣而不盛”(《墨子·七患》)。荒年凶岁,统治者采取节用的措施,固然是防乱的办法,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是生财,他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同上),故“令民家有三年蓄蔬食,以备湛旱”(《墨子·杂守》),这是防止“民见凶饥则亡”(《墨子·七患》)的最好办法。墨子从节用的观点出发,反对厚葬,他批评王公大人“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墨子·节葬下》)的做法,指出,厚葬久丧,“糜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墨子·节葬下》),这样财物就要大大地浪费,他强调应根据“古圣王”的“葬埋之法”,“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无通臭,垄(坟)若参(三)耕之亩(垄),则止矣”(《墨子·节葬下》)。
2.墨子消费伦理观的启示
了解墨子消费伦理思想的本质精神,可以增强人们珍惜社会劳动成果,反对暴殄天物的自觉性,树立节俭为荣、浪费可耻的经济道德观念,克服在个人生活消费方面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的心理,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树立勤俭持家的节用风气。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看到人的欲望与需求有着因外界刺激而恶性膨胀的可能,由此肯定了节俭的意义。奢侈之风历来都是伦理拒斥的对象,然而它却又是最易出现的消费现象。现代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琳琅满目的商品刺激了人的购买欲望,随之而来的是奢侈之风的兴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出现。这种思潮把人的消费仅仅看做追求感官的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的享乐。有些人为了满足可怜的虚荣心和实现对物质的占有欲,维持体面消费,就必须不断对消费品进行更新。而当自己没有能力支付时,常常要借债,甚至不惜贪污、诈骗、盗窃、谋杀。同时,利用公款吃喝现象在当今已蔚然成风。一些人抱着“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思想,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取非法收入,大吃大喝,挥霍人民的钱财,其奢侈程度令人咋舌。针对于此,墨子“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这一格言对当代人尤其是奢侈淫佚者仍不失一剂极好的清醒剂。通过节俭可以增强人们珍惜劳动成果,反对暴殄天物的自觉性,促进廉政建设,克服个人生活消费方面盲目攀比的心理,坚持量入为出的适度消费原则,树立节俭持家的良好风气。
其次,奢侈在任何时候都意味着过度的消费,意味着在过度消费过程中对资源的挥霍与浪费。现代社会为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必须加大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然伴随着对自然界或多或少的破坏。长期以来,人类把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毫无节制地占有与消耗自然资源,其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提倡节俭是很有必要的。节俭是奢侈的克星,通过对人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加以适当节制,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因此节俭之潮势在必行。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节制人的物质需求,是为了使人把对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重要位置。从人自身发展来看,节俭是人自身不断完善的条件。人为了生存,必须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肉体感官的快乐,二是追求精神的快乐。固然,离开物质条件,人就无法生存,但使人之所以为人的,并不是人对本能性的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时下一些人只注重眼前的物质享乐,精神生活却是一片荒漠,人被物化了,成了物质欲望的奴隶。节俭则意味着理性对人的本能欲望的控制,使人重视精神生活的需求,把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很好地协调起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普遍提高,在传统含义的基础上,时代又赋予了节俭观以新的内涵。消费伦理观也相应地从传统以节俭为主流转向了现代的“俭而有度,合理消费”。当前我们强调坚持节俭美德,但节俭必须适度。这是因为就消费本身来讲,它首先与经济相关,体现着生产的目的,有了生产才能保证消费行为的进行。但另一方面,消费也为生产提供动力,“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马克思语),物质产品只有被消化,生产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消费对生产的刺激很微弱,因此对消费行为更多的是加以伦理的关注,节俭成为人们消费行为的指导原则。而现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不仅体现生产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必需,生产与消费的互动作用日益明显,消费的必然性也凸显出来。当前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现实生活中一个紧迫的课题,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若一味地强调节俭,“以自苦为极”,就会抑制消费需求,阻碍经济的发展。针对于此,我们在弘扬传统节俭美德的同时,还应倡导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适度消费原则。节俭本身就是对奢侈的否定,而适度又是对节俭的衡量、限制,它是一种“中庸之道”,其标准依据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个人收入的不同而不同。适度消费又是合理消费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深层地包含在合理消费中。合理消费的合理性体现在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就个人而言,一方面消费要与自己的经济能力相称,另一方面,要使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协调发展;就社会而言,消费要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倡导“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的现代消费伦理观,不仅发挥了伦理的导向作用,又与经济的发展协调起来,既是对传统节俭消费伦理的弘扬,又是新时代精神的体现,表明了墨家传统消费伦理向现代消费伦理转换的历史必然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