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正在发生的“信息经济”转型

中国正在发生的“信息经济”转型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近50年的发展,面向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带来了全球信息经济的兴起。中国网络零售中跨省交易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近期呈现出上升态势。

经过近50年的发展,面向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带来了全球信息经济的兴起。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使相关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对于身处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意义重大。

一、“信息经济”新进展:推动形成“巨市场”

企业对需求的认识和把握、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及供求价格等因素之间的联系,始终依赖于市场自发产生的经济信息,通过信息的充分传递,市场体系得以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1.巨市场形成

借助面向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逐步形成,高效的流通体系使生产商的资源有效转化为消费,而不是形成无效库存,或是消耗在冗长的供应链中,得以最大程度释放消费需求,放大经济流量。

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交易成本(通过互联网消除信息不对称,同时形成开放透明的信用体系,降低交易达成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交易技术的改进,使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交付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减少了实物要素的投入,消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而提高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海量个性化需求向平台聚集,成为企业共用要素,增强了创新能力)(见图10)。

图10 信息技术推动巨市场形成

资料来源:阿里巴巴集团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3》,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0.28万亿元,相比2012年的8.1万亿元增长26.8%,五年翻了两番(见图11)。

图11 2004~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

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同比增长41.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增速则约为后者增长率(13.1%)的3.1倍(见图12)。而同期美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3%(根据ComScore发布的数据计算得出)。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已跃居全球第一,占全球网络零售交易额(1.25万亿美元)的23.9%。

2013年中国B2B交易额达到8.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214亿美元,同比增长43.3%。

中国网络零售中跨省交易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近期呈现出上升态势。以淘宝网平台的交易额数据计算,2012年、2013年、2014年跨省交易的比例分别为79.02%、82.03%和83.71%。

按交易额计算,2013年卖出比例位居全国前十位的省份分别为西藏97.03%、青海94.71%、宁夏94.33%、新疆92.21%、河北89.91%、内蒙古89.66%、江西89.38%、福建89.27%、安徽88.95%、海南88.14%。这充分说明互联网有利于加大市场开放程度,偏远省份也有新机会加入到全国市场竞争和分工之中,从而直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图12 2008~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

按交易额计算,2013年买入比例位居全国前十位的省份分别为西藏99.69.%、青海99.66%、宁夏99.48%、甘肃99.22%、新疆99.10%、内蒙古99.09%、贵州98.99%、吉林97.97%、海南97.68%、山西97.37%。这意味着互联网有利于克服原有流通设施和能力的欠缺,让偏远省份也有新渠道获得物美价廉、种类丰富的商品,极大地扩展了当地消费者的选择面,增进了消费者福利。

2.巨市场提高流通效率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中开放平台型网络零售企业占据绝对多数份额(约90%),而美国情况大不相同(占比24%)。中国存在大量小、散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它们需要借助开放平台的社会化协同价值网络,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

对比线上线下流通体系,可以发现同样在运营成本上投入1元,互联网所能支撑完成的销售额是纯线下模式的7倍(2012年数据),两者之间的差距正从2009年2.7倍逐步扩大(见图13)。

3.巨市场拉动消费

图13 1元投入所能实现的销售额线上线下比较

注:线下数据取苏宁、国美、银泰为代表的均值;线上数据以淘宝、当当、唯品会为代表的均值计算。
资料来源:阿里巴巴集团

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约61%的线上消费是对线下零售的替代,剩余的39%则是新增消费,没有网络零售则不会产生的这部分消费,这一比例在三四线城市更是高达57%(见图14)。按照2012年1.3万亿元的交易额计算,网络零售带来的新增消费达到了5 070亿元。相比之下,2008~2011年持续四年的“家电下乡”政策,中央和各级政府、家电企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政补贴626亿元,累计实现消费不过5 378亿元(还不全是新增消费)。网络零售加速渗透,已经延伸到全国各地,2013年县域网购消费额同比增速比城市快13.6个百分点。2012年县域人均网购54次,超过一二线城市的人均网购39次。相应地,县域人口网购金额也超过一二线城市。

图14 中国网络零售对消费的拉动

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将突破10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达到16.3%,这表明互联网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长期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

二、“信息经济”新篇章: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世界银行的考察报告指出,中国产业结构存在严重扭曲,表现为服务业相对落后、工农业经济效率低,中国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在既定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工业经济”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

藤本隆宏曾在《能力构筑竞争》一书中提出“产品=信息+介质”,将企业间每天所生产、交换的产品视为“产品设计的信息(或知识)融入原材料即介质以后的产物”。可见,信息技术的变迁具有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的潜能。

不同时期信息技术的成熟度不同,另一方面各产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供需力量对比、人才储备等不尽相同,对信息(数据)的处理、分析依赖程度也有高下之分。而现代信息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改造,以传媒业、流通业为起点,然后逐步向上下游渗透,最后整个经济活动都会迁移至互联网,从只是应用最新信息技术的“适应性延展”,向深度渗透互联网思想、原则的商业模式“全面转型”演进(见图15)。

图15 各产业部门向互联网迁移

以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应用为例,家居定制的先行者尚品宅配,体现了如何运用面向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C2B)、改造传统作业流程(柔性化制造)、提升劳动生产率(大规模定制)的显著成效。附加值的大幅度提升,为企业长期经营开辟了新“蓝海”。

从设计来看,尚品宅配旗下的家居设计平台,覆盖全国主要楼盘,提供超过40 000个房型图;通过互联网将“房型库”与“产品库”匹配;从消费者咨询和在线搜索数据中发现新需求来调整、开发产品;通过实地测量,实时传递个性化需求和数据。

从生产来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控机床无缝衔接,以工艺信息(数据)驱动设备实现了加工自动化,应用条码标签,从加工、包装、物流到安装,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工干预。实现家具在产品规格之内(如鞋柜宽度在90~120厘米之间)无级定制,可以精确到0.5厘米。

4年间尚品宅配的企业产能提高了6~8倍,原材料使用率从70%提高至93%,差错率也由原来的10%下降到3%左右,交货周期从30天缩短到10天左右,年资金周转10次以上,并且实现了零库存。

三、“信息经济”新突破:提高全社会福祉

1.提高全社会福祉——促进充分就业

《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镇失业报告》指出,农民工失业率、50岁以上人口失业率上升,大学学历及以上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见图16)。

图16 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没有一定增长,就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中国网络创业制造了一个消费时点,成为拉动就业的巨大推动力。

信息技术在替代传统劳动力简单劳动投入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就业形式。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每摧毁1个就业岗位,便新创造出2.6个就业岗位。

2013年2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报告》则显示:

·在我国仅网络零售带来的创业就业已累计创造岗位超过1 000万个,有力缓解了近几年的就业压力,并日益成为创业就业新的增长点。

·网络创业就业运营状况方面,“创新”特质明显。生产经营链条上,已形成了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信用、支付、物流”电子商务生产经营链条。

·年轻人是绝对的主力军,以男性居多,占76.6%。教育背景方面,高中/技校/中专占33.4%,大专占29.2%,大学本科占19.7%。

·网络创业就业有4个鲜明特点:灵活性——就业方式灵活,就业弹性大、门槛低,创业成本小、范围广、不受城乡地域限制;公平性——青年、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皆可创业就业;衍生性——带动了网销、客服、美工等职业,新创了软件、物流、支付等网商服务业岗位,带动了其他生产、加工、包装等行业快速发展;自治性——网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各类商盟自定网规和网民参与评价相结合的机制已开始确立。

·网络创业增加了就业市场选择的自主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将工作家庭化变为现实,使人们纷纷从工厂和办公室走出来,带来了就业方式的革命。

2013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就业调查显示,网络零售带来的就业人数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13年6月底,仅阿里巴巴网络零售平台创业就业人数就为972万人,带动间接就业204万人(见表5)。

表5 阿里巴巴集团就业调查获得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数据

资料来源:阿里巴巴集团

2014年2月中国就业促进会发布的《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社保研究项目报告》显示:

·目前开店的网络零售创业者中近四成为失业人员和大学生;

·超过一成的网店店主反映缺少雇工,平均每个网店缺2.3人,依此推算全国网店缺工总量约122万人;

·约三成网店未来一年有招工计划,平均每个网店计划招工3人,依此推算全国网店未来一年计划招工总量约348万人;

·七成网店有扩大规模的需求,电子商务、美工、销售、设计等人员是紧缺的人才。

从网络零售创业和用工趋势来看,网络就业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仍在进一步增强。

2.提高全社会福祉——新型城镇化形成

城镇化的传统发展思路,是立足于“工业经济”,通过物质聚集的方式达到集中配置资源的目的,众多城市实质上是物质资源的聚集地。而建基“信息经济”的城镇化思路,是以信息聚集为突出特征,强化分布式配置资源。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布局,让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因此小城镇甚至农村也可以在分布式模式下,让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江苏沙集镇、义乌青岩刘村、四川省青川县等地,“淘宝村”不断涌现(依托淘宝网平台,网商数量在当地家庭占比10%以上,交易规模超千万元),“农户+公司+网络”的模式正在得到快速复制和推广,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新思路。促进城镇化从以往“集中式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镇模式”,转变为“分布式的、以网状连接的经济生活区块的小城镇模式”。

“信息经济”中,电子商务天然适合新型城镇化思路。目前已经形成的可资借鉴路径为:先有“市”后有“城”——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帮助、引导和鼓励部分农民加入电子商务网络,通过互联网连接的大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繁荣的商品交易,促使农民生活和生产状态显现城镇化特征。电子商务帮助农民低成本对接大市场——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加入大规模协同价值网络,直接对接全国和全球大市场,发展商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带动服务业及就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产业形成之后,服务业随之兴起,形成由电子商务驱动的地方特色产业的新生态,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并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见图17)。

图17 电子商务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沙集模式”堪称这一路径的范本。沙集镇地处苏北睢宁县,过去自然资源贫乏、产业基础薄弱。2006年东风村的年轻人孙寒开起了第一家网店,从事拼装家具的加工及网络销售。而到2011年全沙集镇涌现出600户网商和2 000余家网店,他们互帮、互带地快速复制,带动了当地家具产业链从无到有、快速扩张——2013年销售额约30亿元,三年增长了10倍左右,带动区域内形成经济生态系统。沙集网商的产业链上,包括了家具网销、生产、物流快递、原材料供应、配件购销、相关IT服务等。沙集农民离土不离乡,通过开设网店,不仅提高了收入,还解决了就业和创业难题。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基本都已返乡,还出现了上千人的劳动力缺口,小村子也呈现出小城镇特征。像沙集镇这样的贫困地区,信息化都可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说明农村并不一定非要等到工业化完成才可以信息化,而是可以采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式,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

截至2013年11月30日,国内已经发现的淘宝村数量增加到20个,淘宝网(含天猫)上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比2012年年底增长了24.9%。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这种模式的快速可复制性得到了印证。

3.提高全社会福祉——城市竞争力提升

1978年中国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尚不足1/5,这一数字到2009年变成接近1/2,到2030年预计接近2/3。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尤其是城市的社会管理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以及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城市外在表现的健康与活力,是由其内含的管理能力决定的。为满足高效、可持续的运转,城市的管理者需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环境和经济促进方面不断应对新挑战。

城市运转的各个体系中广泛存在各类信息(数据),每一次开关电灯、每一张药方、每一台移动的汽车,都在产生信息(数据)。采集这些数据、打破不同部门之间数据的封闭,加速这些信息(数据)的流动,实现高效共享,则能提前洞悉需求、预测风险、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动态制定出对城市各个领域的优化解决方案,实现城市运营管理的实时调控。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越来越取决于该城市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在城市节能领域,上海浦东新区通过利用工业物联网网关对366栋主要公共建筑进行了能源审计和分项计量监控。在城市交通管理领域,深圳前海利用物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城市商业区实施智能停车解决方案,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现此类方案。在城市食品安全领域,成都通过利用一个物联网平台建立了一个肉类和蔬菜的可追溯系统。上海浦东新区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信息系统,从食品药品的行政审批入手,搭建了食品药品企业质量档案和监管信用信息库,同时利用基础地理数据平台,掌握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突发应急事件以及相关的资源配置,为行政监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从促进经济发展来看,转型“信息经济”将为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获得可持续的进步和长期的竞争优势。以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和商贸城市杭州为例,它不具备北京、上海、深圳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但依靠企业对信息技术及应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政府对有利于“信息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营造,实现了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其面向互联网的信息产业,总体收入已大幅度超越旅游业,并被誉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预计到2015年杭州云计算产业年收入超800亿元,带动产业链经营收入超过3 000亿元,物联网产业年产值超1 0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20 000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业总收入超过1 000亿元。

4.提高全社会福祉——弥合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3》发布的数字,2012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38,表明仍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从变化趋势看,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继续呈下降趋势。2002~2012年,中国数字鸿沟指数整体上缩小了43%。中国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2012年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为0.44(表明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城市落后44%),地区数字鸿沟指数为0.32(表明最落后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32%,见图18)。

图18 2002~2012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3》

“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在人力资本中的地位日渐重要,脱离网络的人群将体会到严重的无力感,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

随着近年来“信息经济”势如破竹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导向逐渐明确,能够为人们在生活、工作上带来直接的帮助,而不只是技术人员的开发工具。我国“数字鸿沟”正呈现出弥合趋势,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信息经济的良性发展,降低了接入信息基础设施的成本,增强了信息服务的便利性,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信息技能(Ability)普遍增强。尤其是年轻一代同父辈相比技能更胜一筹,很难看出地区之别、城乡之分。

其二,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的新信息基础设施,降低了人们从事交易的门槛和成本。即使身处偏远及农村地区,人们也可以通过交易平台便捷地实现销售和消费,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福利。同传统“自上而下”的信息化普及工作相比,目前的方式更见成效,人们“自下而上”参与信息经济的动机被发掘出来。

其三,随着使用信息服务的经验积累,人们通过“干中学”,学习能力不断强化,其使用信息服务的目标更为明确和个性化,也更能获得效用的提升。从对农村网商的调研来看,他们尽管起点不高,但长期奋战在电子商务交易第一线,对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广产品、扩大销量、塑造品牌、改善服务等都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其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令人敬佩。

5.提高全社会福祉——改变能耗结构

20世纪下半叶,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空前的破坏,人们意识到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还要考虑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社会公平等问题。“信息经济”中,信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产品生产和市场交易过程当中,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减少了物质资源消耗、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9)。

图19 发展“信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阿里巴巴集团、中国社科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电子商务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水平,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在工业生产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引入,不但改变了传统图板设计的工作方式,而且能够优化设计过程,节省人力和物力投入;引入信息技术的生产制造过程,能够达到更高的精密度、更低的故障率和废品率,同时能够实现对能源的精准控制和优化,达到能源的高效利用。这些物质资源的节约同时降低了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和污染排放水平。此外,信息化在建筑、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也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这些部门的材料和能源消耗水平,节约物质资源。

对工业生产中应用电子传感技术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清洁生产和物耗、能耗的降低。通过信息手段改进加热、发电、热水供应、燃烧等工业过程的控制技术,可以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物减少10%~20%,二氧化碳排放物减少10%;通过对电镀过程的在线控制,可以使电镀槽寿命增加2~3倍;通过车载设备对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车距进行控制,可以使汽车通过量增加2~3倍;通过给洗衣机自动定量加入分散剂成分,可以使洗涤剂用量降低50%,能耗、水耗降低20%;通过对塑料板厚度的在线测量,可以使原材料消耗降低2%~10%。

在市场流通中,信息和通信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许多信息传递的电子化,节约了物质资源。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可以快速完成信息的传递,与传统纸质文件的分拣投递过程相比,节省了许多人力和物质资源消耗。图书、图片、音乐、电影、电视、报纸、杂志、期刊、软件及其他形式的数字化产品,既可以以物理形式销售和传播,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式传递。

在节约生产和流通环节物质资源的同时,信息化时代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不再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以无形的信息产品形式出现,进一步降低了物质资源的消耗。因此,“信息经济”的增长将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传输和使用为基础,以信息要素投入为前提的可持续、高度集约型的增长。在这种方式下,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加工以及信息技术的采用和信息系统的运行。可以说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一场新的革命,赋予经济集约增长方式以新的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