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消费基本情况

信息消费基本情况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两组数据,一组是中国的网民数。当前,信息技术产业正处于变革突破、融合创新的新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信息消费异军突起,整体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与宏观经济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高度契合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信息消费的背景

1865年5月17日,当第一份《国际电报公约》签署并创建国际电信联盟纪念日的时候,相信没有人会想象到,149年后的今天,信息通信技术超越了前所未有的时空距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存业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模式和生存方式,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信息通信技术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信息通信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益普及。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娱乐都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快捷地查找资料,通过QQ和很远的朋友视频聊天,下载歌曲,看电影电视,利用银行卡可以实现网上购物、炒股、现金支付、汇兑,利用淘宝网购物,使贸易电子化,等等。可以说,信息通信技术的诸多特性,尤其是当前所表现出的移动性、融合性、互存性、依赖性等,使其本身在人们生产生活领域能够迅速普及,进而形成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影响。

有两组数据,一组是中国的网民数。1997年6月,我国的网民数量为60万左右,当时计算机和网络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还是非常神秘高深的事物,而到了2014年6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突破了6.3亿,17年间这一数字增长了1 000多倍。再看一组比较新的数据,我们以我们大家日常都能接触到的电子商务为例。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看,电子商务至少从两个方面切实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是它改变了商务活动的方式。传统的商务活动最典型的情景就是“推销员满天飞”“采购员遍地跑”“说破了嘴、跑断了腿”;消费者在商场中筋疲力尽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现在,通过互联网只要动动手就可以了,人们可以进入网上商场浏览、采购各类产品,而且还能得到在线服务,商家们可以在网上与客户联系,利用网络进行货款结算服务,政府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电子招标、政府采购等。二是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网上购物的最大特征是消费者的主导性,购物意愿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同时消费者还能以一种轻松自由的自我服务的方式来完成交易,消费者主权可以在网络购物中充分体现出来。正是由于这些特性,近些年,电子商务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2013全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同比增幅在30%以上,对经济的强力拉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时期,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尤为关键。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出明显的震荡态势,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宏观形势下,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出口复苏速度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粗放式增长方式面临极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2012年走出了下行、企稳、回升的曲线之后,2013年上半年的GDP增速呈现出小幅下降,环比增速从2012年下半年的2.0%下降到1.6%。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呈现逐渐减弱的态势;此外国外主要经济体并未呈现出明显复苏态势,出口数据也不容乐观。反观消费,2013年上半年呈现12%以上的增长态势,高于同期7.7%的经济增长速度,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得到提升,符合以消费主导经济发展的调控目标。同时,我国居民消费层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消费率仍然低于40%,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特别强调“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积极探寻以国内消费需求为主的增长方式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当前,信息技术产业正处于变革突破、融合创新的新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信息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向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各种与之相关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信息消费异军突起,整体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突破1.28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以增长快、潜力大、可持续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消费总规模达到9 000亿元,同比增长34.1%,在信息消费整体规模中的比重首次突破70%,信息消费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同时,信息消费具有消费层次高、能源消耗低、长期可持续等特点,在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不断彰显,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驱动力量,同时表现出强劲的渗透带动作用。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与宏观经济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高度契合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信息消费概述

1.信息消费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机构单位(居民、政府、企业)耗尽货物或服务的一种活动,是指居民或政府为满足个人或公共需要而购买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参照消费的定义,我们把信息消费定义为居民和政府为满足个人和公共需求而购买的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最终消费,包括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两部分。按照这个定义,信息消费是“2+2+2+1”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两个主体”“两种需求”“两个客体”和“一种构成”。“两个主体”是指信息消费的使用者,包括个人和政府,不包括企业;“两种需求”是指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两个客体”是指信息消费的消费对象,包括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一种构成”是指信息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构成情况,它是“最终消费”的一部分、一个子集。

2.信息消费重点关注的领域

在实践中,信息消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与信息供给彼此促进,寻求动态平衡,信息消费的范围随着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网络演进、应用创新等产业关键要素的变化而不断升级。现阶段,信息消费所包括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聚焦在规模大或者增长速度比较快的领域,概括起来是“6+5”体系,即六类产品、五类服务。六类信息产品包括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微型计算机、智能电视、IPTV终端等各类网络化终端产品;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语音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信息内容服务、软件应用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当前,智能手机正在从“开放式系统软件+海量应用”的初级智能阶段向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精准定位和社交网络等多技术融合创新的高级智能阶段逐步过渡。伴随着我国移动终端智能化进程提速,智能手机进入加速普及期,消费市场规模急剧膨胀。2014年1~7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2.3亿台,智能手机在手机存量中的渗透率突破40%。再看一下互联网接入服务。当前,互联网接入服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数据流量消费提升显著。通过各项推动流量经营措施的逐步实施,2014年上半年基础电信业流量经营转型取得初步成效。全行业共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8.66万亿GB,同比增长52%,月均每用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90.19 MB,同比增长43.3%。上半年共完成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1 246.9亿元,同比增长46.3%,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在电信业务收入中的占比由2013年同期的15.09%提升至20.93%,首次超过20%;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对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25.13%,比2013年同期提高近一半(2013年同期为66.15%)。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信息消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在不断拓展,信息消费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未来,随着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云家电、智能穿戴设备、物联网、电子导航、智能安防设备等各类网络化终端产品的消费开始兴起,有望成为未来几年促进信息消费的又一支重要力量。“十三五”期间,随着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说大家比较关注的新兴消费领域,如云家电(所有的家电都配备云服务),另外如智能穿戴设备、物联网、智能安防设备等产品目前均已兴起,有望成为“十三五”期间拉动我们国家信息消费的又一支力量。

三、信息消费的基本特征

信息消费有以下趋势和七大显现的特征。一个趋势是指信息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增的趋势,这是与传统产品消费截然不同的。传统产品消费领域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我国居民消费面临着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问题,这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的测算结论是:信息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近几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新增的信息消费支出呈上升态势,居民信息消费的意愿在不断增强。

信息消费七个属性和特征如下:一是网络化。从消费形态来看,信息消费多是依托网络发生,网络已经成为生产供给与信息消费的扁平化平台。一点接入、全程服务的互联网属性是网络化消费成长壮大的特质。信息消费具有独特的网络效应,即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该项产品与服务的用户规模,用户数量越多,该项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就越高,对消费者的效用和吸引力越大。二是数据化。从信息消费的性质看,信息消费的内容正从语音快速转向数据业务。2013年上半年,我国居民语音消费逼近天花板,非话消费占比已经超过50%,每年攀升3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三是碎片化。从消费行为来看,信息消费多在消费者碎片化时间内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一特征。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70%的网民在睡前用手机上网,40%以上的网民在搭车、排队时使用手机上网,39%的网民在卫生间用手机上网。地铁、机场、公交车站,随处是看手机的人群。四是耦合性。从消费的网络关联性看,云、管、端、应用或服务日益融合,任一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都经由这四个环节联动完成。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消费是紧密耦合的,信息消费对产业的带动性最强。五是关联性。信息消费的内容涉及各个行业,涉及生产、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既是信息化的目标,也是过程,更是结果。六是迭代性。技术更新快,新终端、新业务、新业态不断涌现。信息消费没有过剩,只有不断升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由信息技术本身创新活跃的特点决定的。七是大众性。目前我们国家移动通信手机普及率2012年年底突破90%,智能手机普及率在40%左右,发达国家则已经到了50%以上。目前老百姓的手机,经过新一轮周期替代,已转向智能手机。而大众型的普及应用,具有规模大,大应用、大市场的特点,会促进信息消费拥有庞大的消费基础和用户群。

四、信息消费的作用

信息消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可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四个方面来看。

1.信息消费在稳增长防通胀方面贡献突出

一是信息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2013年信息消费对当年GDP增长的直接贡献超过0.75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增速的1/10。考虑到产业关联效应,2013年信息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新增产出超过1.14万亿元。二是智能终端和电信资费持续下降,对平抑物价的作用逐步显现。以中关村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例,2014年6月,ICT价格指数下降至81左右,同比降幅达4%以上。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研究表明, 2013年信息消费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抑制作用达到0.14个百分点,通货紧缩贡献率(信息消费对CPI抑制作用与当期CPI的比例)达到5.3%,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非常显著。

2.信息消费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信息消费通过需求引领产业供给,不断催生新技术产生与应用,不仅推动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应用的大量涌现,而且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渗透深化,使较低层次产业中的资金、人才、技术向更高的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作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研究表明,信息消费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高度,信息消费每新增100亿元,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新增产出的贡献分别为3亿元、191亿元和144亿元。2013年,信息消费拉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新增产出的贡献分别为144亿元、9 185亿元和6 925亿元。其中,新增产出中后两者的占比超过99%,可见信息消费对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更为显著。

3.信息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发展模式来看,与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率”发展模式相比,信息消费所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赋予其更大的升值空间,使资源消耗趋于最少,符合信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此外,信息消费所蕴含的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信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并加速向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扩散渗透,智能化制造、网络化生产、协同化研发等新生产模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从技术、资本、劳动三个生产要素进行分析,2013年与信息消费领域相关的信息通信技术对全社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达到38%,贡献超过1/3。

4.信息消费普惠民生作用进一步显现

信息消费与民生领域息息相关,随着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不断普及应用,信息消费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和生活质量。比如,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网络购物行为日益活跃,为消费者提供巨大便利。截至2013年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5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5.9%,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7.5%。再如信息消费新增大量就业岗位,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信息消费作为消费者和信息产业的桥梁,提供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催生传统产业新兴部门,带来就业新模式。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研究表明,2013年信息消费直接新增就业岗位130万个,间接新增就业岗位310万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