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经济的核心命题

信息经济的核心命题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陈禹“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历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经济科学实验室主任;曾任信息系系主任、信息学院院长、信息中心主任等。现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经济理论的核心议题是分工,这大概是经济学界内外的一个基本共识。

陈禹

“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1944年生,祖籍江苏无锡,1965年于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毕业,198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硕士学位。1965年起在中学任教,1981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历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经济科学实验室主任;曾任信息系系主任、信息学院院长、信息中心主任等。2009年退休。

在社会兼职方面,曾任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JFJP)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TC8和WG8.1)委员,国际信息系统学会(AJS)中国分会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成员,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现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信息经济,系统科学等。

经济理论的核心议题是分工,这大概是经济学界内外的一个基本共识。我们想把这个提法略微修改一下:经济理论的核心议题是分工合作。其理由后面再详细解释。

不久前去世的著名经济学家科斯(Ronald H.Coase)说过:“我相信经济增长的秘诀是分工,研究分工就必须考察真实世界。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在呼吁我的同行们从黑板经济学回到真实世界。不过没有什么效果,我的同行们似乎不大愿意听我的劝告。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年轻人,那么多优秀的经济学者,哪怕只有一少部分人去关心真实世界,去研究分工和生产的制度结构,就一定会改变经济学。我始终对中国寄予厚望!”

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Buchanan)在纪念杨小凯教授时说:“一点也不夸张地讲,杨小凯跳过了多年带有误导性的经济学分析,把我们带回亚当·斯密那里,领略斯密的基本洞见,并且富有想象力地运用现代分析技术,重新对斯密的思想进行阐述。杨小凯的贡献由此深入到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参见《致杨小凯:一个经济学者的敬礼》,布坎南著,载于张五常等《站在经济学的高坡上——杨小凯纪念文集》 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p5。)

上述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意见是十分深刻、十分尖锐的,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我们在这里要强调以下两点:经济学应该着重研究分工,但是当今的经济学界偏离了这个中心议题。传统的经济学忽视了对于分工的研究。

为了验证上述看法,我们重新阅读了《国富论》,并收集和阅读了若干种得到广泛使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萨缪尔森主编的《经济学》和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相关的阅读还包括《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北京版)。不需要进一步说明,这些就是今天的经济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最主要的经济思想的来源,其影响之深、应用范围之广绝对是没有疑问的。

仔细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讨论了从微观到宏观、需求和供给、生产和成本、竞争和垄断、一般均衡、国民收入核算,直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众多议题,唯独没有分工这个题目。显然,对于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的分工是固定的、从来就是如此的既成事实和研究前提。他们既不会提问:人类怎么想起来要分工的,也不会考虑今天的分工和200年前的分工有什么区别和变化。只有讲经济思想史的老师才会提起亚当·斯密当年对于分工的论述,而所举的例子也还是那个制造大头针的手工工场,就像政治经济学里的用斧头换羊的例子一样。

正因为这样,科斯呼吁同行们回到现实中去,他自己还身体力行地观察和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这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这里,我们想强调,经济科学如果不摆脱科斯所说的“黑板经济学”、不摆脱布坎南所批评的“误导性的经济学分析”,就不可能摆脱当前的困境。

回到我们的议题上来,我们通过这样的阅读得到的启发就是:很有必要回到亚当·斯密,看看他是怎么讨论分工的,以及在他之后,经济学家们对于分工又有哪些进一步的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